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章 出手

第一百章 出手

    大虞军队分为中枢、戍边、地方三系,根据所履职责及定位分属,各自是有着一摊子要管的。

    这套体制从虞太祖逐鹿时期演变的,其中最为精锐的负责对外征战,次一等的负责边域固守,守家的多是新卒筛选,接受一定操练的,虞太祖凭借该制与各方诸侯交战,可以从快递次补充,在地盘不断扩张下,麾下精锐也在不断增多,这也是大虞问鼎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再好的制度,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历经时间的冲刷与洗礼,也会使各种问题及积弊找上来。

    现下的大虞军队,整体情况是待遇最高的属中枢军,战力最强的属戍边军,反倒是地方军,所拿兵饷最少,干的却是最多,偏偏地方军腐败严重,军纪涣散,武备松弛,这又使底层将士受到盘剥与压榨,已不具备最初供血中枢、戍边两系的属性。

    宣宗纯皇帝御极登基之初,为何一门心思想要对外征战,除了想要凭对外大捷巩固皇权,为后续推动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削藩谋势外,还有一点即看出地方军糜烂,已到必须改革的关口了。

    再不改,大虞地方必出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受太祖朝后期所兴大案,其中有一些是与军中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是太宗朝休养生息所致,固然说在太宗朝也有对外征伐,但不管是频率,亦或是规模,都赶不上太祖朝发起的对外征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传承。

    大虞所辖疆域是广,可所处位置,于这片大陆而言,却是处于四战之地下,如果不是一些疆域地势险峻,恐所直面环境要更为恶劣。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不难看出太祖朝是打江山,震诸敌的,太宗朝是守江山,固根基的,凭借两朝所做之事,使大虞统治深入人心了。

    根据楚凌掌握的情况,在宣宗克继大统后,大虞是处在王朝上升期的,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解决内部积弊,推动改革下,使大虞再度开启对外扩张,只要做到这一点,即可实现以内刺激外,以外刺激内,从而使大虞疆域、国力都攀升一个新阶段。

    可惜宣宗纯皇帝骤崩了。

    也因为这一突变,使被仓促拉出称帝的楚凌,所直面的局势、国情、外部等层面,要比宣宗时期复杂十倍不止。

    为了能有效解决上述种种,楚凌必须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完美贴合大虞国情下,分阶段的去推动改革才行。

    就像军队改革这块。

    要是宣宗来推动,即通过一场对外征伐大捷,即可以较大规模的改革,来扭转大虞军队堕落趋势。

    可适合宣宗的,并不适合楚凌。

    楚凌想在正统朝推动军改,必须要着眼于中枢军,侧重于戍边军,反倒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军,需要放到最后才行。

    一方面要以超额奖赏,来激励中枢军,刺激戍边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解决中枢军、戍边军所遇各种积弊与毒瘤。

    一方面想要维系上述之势,就必须要保持一定频次与规模的对外征伐,没有征伐,何来的军功?没有军功,哪来的赏赐?

    仅是这两点,就对中枢财政有很大负担。

    而与之相对的,是中枢每年固定对地方军的开支,可偏偏这部分开支,多数叫各级给截留了,只有少部分到了底层之中。

    地方军提供新鲜血液一职,在现阶段,在今后一段时期,都无法恢复过来,这件事楚凌还必须认下来。

    偏偏大虞国库还不比先前了,一个是受逆藩叛乱的影响,一个是受外敌进犯的影响,这给地方上的一些人找到了借口。

    所以在做涉军诸事下,楚凌还要兼顾到内政方面,特别是税改这一块儿,没有钱,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玩不转的。

    这个节奏,这个尺寸,是很难拿捏的。

    这也是为什么楚凌在此之前,围绕着掌权做的种种,都是紧密围绕中枢、虞都、京畿等地域,没有向大虞其他道府县扩散的原因。

    因为闹不好啊,好不容易稳下来的大局,就可能出现变数了。

    而对大虞而言,最不应该有的,就是所谓的变数。

    这就需要楚凌以超高的智慧、城府、眼界来对中枢,对地方,甚至必要时要对外,进行权谋博弈!!

    徐黜为何以死架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他在过去数年,在领教到楚凌的手段后,揣摩到楚凌想做的事情。

    故而徐黜在赌,赌他死之后,受他影响加快一些布局进程,且在此期间,他的孙女、孙子做出正确选择下,作为大虞天子,楚凌不会给自己找更多麻烦,因为先前要做的种种,有很多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这就是政治。

    一位成熟的上位者,是不会被情绪所左右的,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基于整体大势来分析的。

    “都说说吧,宗庆道等地出现哗变,到底要怎样处置!!”

    虞宫,大兴殿。

    楚凌冰冷的声音,在殿内响起,令此间气氛愈发压抑,大都督府、兵部主要官员齐聚,脸上露出各异神色。

    细微观察下,不难看出兵部的,要比大都督府更为紧张。

    因为地方军这块儿,主要是归兵部管辖的。

    兵部尚书武骏心里很苦,他万没有想到在今下这特殊境遇下,在大虞东域居然发生这种事情。

    关键还是宗庆道一带。

    但凡换个别的地方,武骏还好受一些。

    可偏偏……

    “陛下,依臣之见。”

    在武骏思虑着,到底该如何回话时,大司马大将军孙河上前,抬手朝御前作揖拜道:“征东将军府急递所传,东域一带出现哗变,极有可能是受奸佞暗中挑唆所致。”

    “固然朝廷所发兵饷,被一批贪官污吏、军中败类逐层克扣,实发到底层军士手中粮饷极少,但我朝对哗变、兵乱向来是从严镇压的。”

    “加之正统五年发起的那场北伐,是我朝中枢精锐扬威海内,于地方驻扎的军队想要通过哗变,来获取本属自己的粮饷,也是要反复衡量的。”

    嗯?

    武骏露出惊诧之色,有些难以置信的看向孙河。

    这位爷是什么脾性,他太清楚了。

    如此难得的机会,这位爷非但没有踩兵部,相反讲的话还是拉兵部一把,这如何能叫武骏不惊讶。

    转性了?!

    有此想法的,不止武骏一人,兵部的,大都督府的,不少都是这样的反应。

    而在此等氛围下,坐于龙椅上的楚凌,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当孙河不再被权势所蒙蔽双眼,这样的人还是值得大用的,毕竟孙河的才能,楚凌是知晓的。

    就大虞今后要直面的,楚凌只会觉得人才越多越好。

    尤其是孙河这个年岁,还是能发光发热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是帅才呢?

    “…臣怀疑东域出现的哗变,恐与地方上的一些群体密不可分。”对于这些,孙河好似没有察觉到一般,自顾自的讲着所想。

    “甚至臣还怀疑一点,这是否与东吁还有关联?毕竟自榷关总署特设以来,我朝一直在打击走私,据臣知晓的情况,别看东吁与我朝关系敌对,但是在其治下,却存有一批与我朝有联系的走私群体!!”

    “如果这一推论成立,臣有理由怀疑,这是一次内外勾结才导致的兵变,朝廷真要处置不当的话,那内贼、外敌皆能从这场哗变下得到各自想要的。”

    一言激起千层浪。

    武骏他们面露惊色的看向孙河。

    如果真是这样,事就大发了!!

    就今下中枢层面的氛围,以廉政总署、御史台、榷关总署、锦衣卫等为首的有司,绝不可能只在中枢、虞都、京畿一带抓一批人,杀一批人就结束,之后肯定是会向诸道各府,甚至众县下沉的。

    尤其是在这场风暴下,领着宗正寺,暂掌廉政总署的睿王,对外表现得还如此强硬,这事儿能结束?

    怎么可能!!

    只有这次以强势姿态,在朝树立起威慑,那有些人才不好找睿王的麻烦,真要动中枢格局太大,哪怕天子曾以太祖托梦,不叫睿王离都就藩,可触及利益的群体太多,那肯定会有歪门邪道出现的。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哒,哒……”

    手指敲击御案,发出声响。

    这叫本想说些什么的一些人,到嘴边的话,一个个都止住了。

    孙河低垂着脑袋,没有再说别的。

    原本在孙河的心底,还在发愁到底该怎样把天子交代的事做好,毕竟中枢这边,受到牵连的有司够多了。

    在此等态势下,在涉军层面,于中枢,于京畿,甚至是边陲,要进行一次清洗,这事儿做不好,是会引起大变动的。

    毕竟涉及到了中枢、戍边、地方三系。

    也是这样,孙河不止一次的在心中暗骂徐黜,这老贼真是隐藏的够深,也算计的够多。

    可结果呢?

    在这等大背景下,以宗庆道为首的东域出现哗变,得知此事的孙河,在感到心惊的同时,也知这是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没有踩兵部,是因为孙河需要武骏这边,到时帮自己做些事。

    不然,就依着大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孙河可不会放过这机会。

    屁股决定脑袋。

    “过去的事,朕不想细究,既已发生,再说别的,没有任何作用。”沉吟了刹那,楚凌才悠悠开口道。

    这话一出,叫以武骏为首的兵部诸官,无不是在心中暗松口气。

    天子不打算追究,这对他们是有利的。

    如果真要追究起来,这就不是官位能不能保的问题了。

    “不过。”

    但楚凌却话锋一转,这叫武骏他们紧张起来,“兵部抽调人手,把历年拨付地方军的开支,给朕细细核准一遍,从永昌元年给朕核准!!”

    “朕要知道,这些年下来,朝廷给地方军到底拨付了多少,此事做好后,给朕逐层的向下去查,暂以东域一带为主,朕要知道,拨发给驻守各地的粮饷,到底有多少是实发,有多少是截留,有多少是虚领!!”

    咯噔。

    只这一刹,武骏他们心跳加快很多。

    这本账,真要这样盘算下去,不知要牵扯到多少人啊。

    哪怕是只以东地为主,可……

    “兵部,对此可能办到?”

    楚凌的话,让武骏回过神来。

    武骏不敢有迟疑,上前作揖,这一刻,他能感受到自己身后,有很多目光投来,可他却只能硬着头皮,对天子说道:“兵部定会做好此事的!!”

    可言语间的复杂,楚凌是能听出的。

    对武骏这个人,楚凌还是比较满意的。

    其执掌兵部这些年,总体上来讲是不错的。

    在这等大势下,不更换兵部尚书,才是对整体最为有利的。

    当然,要是武骏不能做好本职,楚凌并不介意罢黜了他!!

    ‘任重道远啊。’

    也是想到这里,楚凌生出感慨。

    军改,无疑是难度最大的改革。

    这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震动的。

    对烂掉的地方军,楚凌肯定要进行手术的,甚至按楚凌所想,他要对大虞军队,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手术。

    可这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人才储备的。

    贸然大刀阔斧的改革,非但不能给大虞军队带来新生,相反还可能给大虞军队带来浩劫。

    这是楚凌绝不愿看到的。

    “陛下,镇压哗变一事,需从快!”

    孙河作揖拜道:“如若不能短时间内镇压下来,恐……”

    “此事朕想好了。”

    见孙河讲着,停了下来,楚凌撩了撩袍袖,沉声道:“南北两军改制,进行的也有段时日了,既然东域出现哗变,那就趁此机会进行检阅吧。”

    “以大都督府的名义,向南北两军传朕口谕,命平、成两位国公,各抽调数部校尉部,紧急赶赴东域镇压哗变,告诉他们,朕不希望这场哗变,影响到地方秩序,更不希望看到杀良冒功这类腌臜事出现。”

    “臣遵旨!!”

    孙河立时拜道。

    对这样的决断,孙河是不奇怪的,南北两军跟先前相比,早就不一样了,出现这样的事,想要从快,让南北两军解决,无疑是最好的。

    再一个听天子之意,孙河也听出,天子有意借此次机会,叫南北两军中的青年一代,积攒更多军功。

    “陛下,从南北两军抽调精锐,赶赴宗庆道等地镇压哗变,这是否太过耗费了……”可在孙河想着时,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这叫孙河眉头微皱起来。

    而反应更大的,是武骏。

    因为说话的,是兵部的。

    “耗费过大?!”

    楚凌冷哼一声,看向那人,“那依着你之见,针对这次哗变,中枢不必抽调精锐,而从各地抽调驻守军前去镇压!!!”

    “臣,臣……”

    那人一听这话,紧张起来了。

    他原本是想趁此机会,为兵部争取些脸面,却不曾想天子反应会如此大。

    “宗庆道等地,都因粮饷出现哗变了,别的地方难道就没有?!”对那人是怎样想的,楚凌一点都不在意,“这本账,眼下就是个糊涂账,你在兵部担任要职,这点道理难道就不懂吗!!?”

    “臣有罪!”

    扛不住天威的那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臣有罪……”

    见那人如此,楚凌眼中掠过一道厌恶。

    一句臣有罪,就能把所有事解决了?

    真要这样,在大虞中枢任职的官吏,没事就说这话即可,什么都别干了。

    ‘大都督府,兵部,接下来要逐步淘汰一批,更换一批才行。’也是想到这里,楚凌下定了决心。

    跟别的不一样,对于涉军的队伍整饬,楚凌要表现得很谨慎,毕竟眼下进行的,还只是小规模的推动,所以叫知军、懂军的人,悄无声息的提拔到对应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只不过这个过程要慢慢来,不能急。

    “都退下吧。”

    楚凌摆摆手道。

    “臣等告退!”

    殿内诸臣作揖拜道。

    改革,不怕遇到的问题有多难,怕的就是队伍中有滥竽充数之辈,如何甄别与替换,这是件很繁琐的事。

    作为大虞改革的发起者,楚凌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一些问题先解决了,把缺陷修补一部分,这样才能在时机到来时扩大,这个节奏楚凌必须把握好,不然步子迈大了,很容易扯到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