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红楼:从小卒到万人之上 > 第558章 悠悠三年

第558章 悠悠三年

    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汽笛声,一列火车冲破雨幕,向京城疾驰而去,车轮碾轧在铁轨上,发出低沉的咔嗒声。

    雨水劈里啪啦的敲打在车窗上,车窗帘被拉开,车窗玻璃上显露出一张“非我族类”的脸,竟是消失已久的威廉少校。

    望着窗外飞快倒退的树木,威廉深深地叹了口气,五年了,他又回到了这个令他胆寒的地方。那一天,他的叔叔被唐军砍掉了脑袋,万余名与他有着相同的肤色、发色和外貌特征的西方人惨遭唐军虐杀。

    午夜梦回,他常常被噩梦惊醒,而这个噩梦已经困扰了他五年。

    五年前,他是以一个战败者的身份逃离了这里,现在,他又以一个战败者的身份回到了这里。

    他是来求和的。

    想到这里,威廉苦笑了笑,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就明白,绝对不能招惹这个庞然大物。可他叔叔和那群贵族老爷却天真的认为,他们可以战胜这个“腐朽落后”的东方帝国。

    可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们一巴掌,不仅没占到一点便宜,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按大唐的历法,现在是建武四年二月中旬,五个月前,也就是建武三年十月初,五艘冒着黑烟的钢铁巨兽出现在了安南的海面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他们的舰队,并冲进了港口,摧毁了炮台和船坞,最后大摇大摆离开了安南领海。

    据幸存的海军将士说,他们的炮弹对唐军的战舰造成不了多大伤害,而唐军的炮弹威力却大得惊人,只要被命中,就是一个大窟窿,而且唐军的火炮打得很快,往往他们才打出一炮,就已经挨了对方三炮,他们全程都是在被动挨打。

    有人怀疑,唐军的战舰是铁船壳,火炮是后膛炮,这些都是他们正在研发的新科技,却被唐军抢先了一步。

    另外,唐军的战舰排水量在六千到七千吨之间。而他们的一级风帆战舰最大排水量不过才两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吨之间,根本没法相比。

    联军不仅在海上完败,陆地上的战争也是节节败退,出发前,威廉接到了东印度公司发来的战报,唐军的南疆军团全歼了东印度公司增援缅甸的援军,攻破了贡榜王朝的国都,俘获了贡榜王室。

    东印度公司在战报中说,与他们作战的并不是真正的唐军,而是大唐的仆从军,倭人。别看倭人个头矮小,战力却极为强悍,且非常凶残。

    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战败而求和,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威胁,一个可以随时威胁他们本土的威胁,大明。

    这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帝国,是一个集政治、军事和宗教于一身的政权。由于其信仰坚定,且十分狂热,他们虽然武器装备水平很差,但战力极其强悍,甚至出现几十人的队伍追着几百、上千罗刹人打的夸张场景。

    原本他们并没有将大明放在眼里,直到八个月前的一场大战。

    因为那群放印子钱的,罗刹和大明起了冲突,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交火冲突,大大小小近百次,互有损失。

    罗刹女王一直在抽调兵马,准备将大明一鼓荡平。

    大明也在积蓄实力,准备与罗刹人进行决战。

    这场大战从一年前开始,罗刹人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把人数更多的大明打得抱头鼠窜,一路横推到了大明的国都,圣城。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大明会亡国之时,战局却迎来了惊天大反转,大明的主力部队突然出现在了罗刹人的背后,切断了罗刹人的粮道,将罗刹人打得抱头鼠窜。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罗刹女王中了水溶的奸计!

    面对大明的两面夹击,罗刹人惨败,罗刹女王仅带着部份骑兵狼狈逃回罗刹。

    这一战,让他们见识到了水溶的无耻,如此小人,必须消灭。

    他们决定与罗刹人组建联军,东征,消灭大明,消灭这个异端,夺回他们的土地。

    所以,他们必须与大唐议和,停战。

    当然了,停战只是暂时的,等消灭了大明,再慢慢收拾大唐,消灭它。

    这时,包厢门被推开了,一个西夷人走了进来。

    那西夷人:“少校,潞河驿要到了,准备下车吧。”

    威廉点了点头,拎起随身携带的包袱,转身走了出去。

    伴随着几声清脆的汽笛声,火车慢慢停了下来,威廉带着几名西夷人登上了礼部准备的马车,随即向京城驶去。

    威廉掀开了车旁的窗帘,看着正在给火车加煤加水的工人,他目光一闪,这玩意吃的是煤炭和水,不像马和骡子要休息。一旦发生战争,可以快速集结兵力,且士兵不用再长途跋涉,抵达战场就可以立刻投入战斗!

    大唐将火车轨道直接铺到了天津码头,他们乘坐着大唐水师的战船在天津码头登陆,然后乘坐火车进京,中间虽然经历数次停车加煤加水,但还是比车船快很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这种战争利器,他们必须拥有。

    想到这里,威廉放下窗帘,闭目养神。

    这是大唐第一条铁路,呈南北走向,南起天津港口,北达盛京,若想进京,必须在潞河驿下车。

    之所以没有将铁轨铺设到京城,一是文武大臣反对,认为会影响龙脉,破坏风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安全。因为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内阁和兵部担心,如果发生叛乱,叛逆就可以利用火车直接杀到京城。

    别看潞河驿到京城只有几十里,但有了这几十里,京城就有了反应的时间,可以应对叛逆。

    李虎同意内阁和朝臣的谏言,并非是因为这两点,而是考虑到京城以后的发展。当然了,京城城墙他肯定不会拆,围绕城墙搞几个环就行了。

    与此同时,一列火车在宛平城外停下了,接着一群一眼就能看出“非我族类”的人走下了马车,正是贡榜王室。

    这三年,随着大唐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营纺织厂开遍了大江南北,使得纺织品产量激增,降低了成本,使得更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质优价廉的纺织品。不仅如此,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另外,皇家学院还发明了蒸汽拖拉机,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李虎花大价钱从西方挖来的科学家们将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给捣鼓了出来,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铁路网不断的完善,南方充裕的农产品借助火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不仅让北方老百姓品尝到种类丰富、价格实惠的农产品,也为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当然了,有利就有弊。

    在国营纺织厂开办初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纺户受到冲击,让很多从事手工纺织加工的人失业,特别是那些家庭小作坊。

    为此还闹出了一场风波,江南地区更是爆发了一场游行抗议,波及数省,甚至有人高喊“砸掉机器,禁止机器代替工人生产”,那班清流也纷纷上书,要求禁止开办国营纺织厂,不能与老百姓争利等等。

    作为后来人,李虎自然明白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会伴随着争议与阵痛,他当然不会妥协。

    另外,这件事背后有着阴谋,是那些纺织厂主、豪商和他们背后的江南士绅等一系列既得利益者借机蓄意制造的一场大规模政治事件。

    李虎可不是前明的皇帝,江南士绅一闹就妥协。再说了,江南士绅全部被他迁到了京城,打破了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在李虎的授意下,江南道御史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疏,揭发江南士绅勾结地方官员、借势常年拖欠朝廷赋税,隐混抗官,多占田亩等。

    李虎下旨严查,并将和珅从朝鲜召回,在锦衣卫的配合下,对江南的士绅地主进行清洗,且在圣旨中明确表示:不论积欠钱粮多少,一律严惩。

    和珅和孔庆祥严格执行了李虎的圣旨,不仅是那些士绅地主,就连一些仅欠了一分一厘的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也被缉拿送往京城治罪。此案牵连甚广,数十名江南官员被杀,被流放朝鲜的士绅、读书人和地主高达万余人,其中不乏江南文坛巨擘。

    李虎借着此案追缴了数百万税银,并打击了江南士绅地主,把江南的土地收归国有,顺便又将江南地方官员也清理了一遍,一举多得。

    不过,这件事也给李虎招来了不少非议,因为江南士绅地主拖欠的是大顺的赋税。

    为了安定江南老百姓的民心,李虎在江南开办了国有农场和工厂,给当地老百姓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并推动官办社学的建设,教授《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以及经、史、历、算等基础知识,普及基础教育。

    现在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看懂用白话写的告示,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地去求官差和有功名在身的人了。

    这三年,除了大唐的经济与科技突飞猛进,皇室人口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现在的李虎是七个孩子的父亲,薛宝钗生了二皇子,琥珀生了三皇子,香菱生了长公主乐安公主,去年林黛玉又给李虎生了个女儿,封号寿昌公主。紧接着贾探春生了四皇子,贾迎春生了三女儿静宜公主。

    另外,李虎册封贾探春为安嫔,希望她像她姐姐贾迎春一样,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李虎此时就在贾迎春宫里,正抱着三女儿静宜公主与贾迎春说话。

    “.云丫头生了个儿子,可把老太太高兴坏了,还说若是宝玉能再考中举人,就是立刻死也值得了。”贾迎春依旧是那副慢吞吞的样子,不慌不忙地说道。

    李虎笑了一笑,不出所料,在园子里与妙玉鬼混的贾宝玉没有考中举人,去年娶了史湘云,今年生了个大胖小子。

    想着贾迎春的话,李虎眨了眨眼睛,是不是安排个恩科,让贾宝玉考中举人,圆了贾母的誓言?

    贾迎春顿了顿:“袭人被宝玉赶出了荣国府”

    李虎目光一闪:“因为妙玉?”

    贾迎春点了点头。

    李虎轻摇了摇头,贾宝玉没有考中举人,贾母将怒火发泄在了妙玉的身上,将她给“请”了出去,并打发人给京城周边的庵庙带话,不许收留妙玉,想逼妙玉离开京城,远离贾宝玉。

    可妙玉也是个大毅力之人,再加上她师傅临终前的遗言,她直接在离贾府二里多远的花枝巷买了一个宅院,住下了。

    听说贾母被气得不轻,却也不好去欺负一个弱女子,只得约束贾宝玉,不许他出门,连国子监都不给去了。

    最终还是袭人扛下了所有啊!

    哎,袭人不会还是嫁给了琪官吧?

    正想着,寝宫外传来了小胖子的声音:“启奏皇上,西夷使团进京了,缅甸王室也送去了万国街。”

    李虎:“和珅现在在哪里?”

    小胖子:“回皇上的话,和珅这会儿应该在家陪十公主”

    李虎:“告诉和珅,按照之前商议好的,与西夷人慢慢谈。另外,让王文昭跟着和珅历练一下。”

    小胖子:“是。”

    贾迎春一脸八卦的问道:“听说十公主怀孕了?”

    李虎笑了:“你什么时候也学会八卦了?”

    贾迎春脸红了红,刚想开口。

    李虎怀里的静宜公主醒了,婴儿就这样,睡醒了就哭,要么饿了,要么需要换尿布。

    李虎熟练的摸了摸尿布,然后对贾迎春说道:“闺女饿了。”

    贾迎春“嗯”了一声,把女儿抱了过去,转身走进了卧房。

    皇宫中历来都有一个规矩,不允许妃嫔亲自喂养孩子,原因很多,最主要是两个方面,不能让皇子与生母过于亲近,否则皇子深受生母影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还有就是,担心妃嫔因年轻体弱,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不利于皇子成长。

    如此违反人伦常情的事,李虎自然不会去做,至于所谓的皇宫忌讳,不过是皇权强制的暴力与压迫,通过扭曲母子关系,加强皇帝对皇子的控制,巩固封建专制,屁大的孩子能受什么影响。至于营养,多配几个就行了。

    李虎的几个儿女都是林黛玉等人亲自喂养。

    李虎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接着笑了笑,和珅最终还是“扒灰”了,被十公主的坚持所感动,陷入了她的温柔之中,犯下了错误。

    一想到和珅跪在上书房外的情形,李虎就忍不住想笑。

    正在这时,寝宫外又传来了小胖子的声音:“启奏皇上,杨启隆进京了。”

    李虎眼一亮,两家竟然一起来了!这样也好,越热闹,对大唐越有利。

    他已经想好了,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大唐保持中立,与他们双方开展军火贸易,向他们出售武器装备和物资,大发战争财。用他们的钱财支撑大唐军工的发展,加快大唐迈入工业化的脚步,让大唐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

    等他们双方筋疲力尽之时,大唐再下场,摘取胜利果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