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唯识三十颂 >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我们刚刚讲到真如,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我们应该要做两番的简别:第一番是要简别虚妄的遍计执。因为这个遍计执,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心中的名言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应该要简别虚妄。其次,要简别世俗的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是在某一种因缘下,出现的一种特别的个案。

    道理是普遍在一切法上都通用的,所以真如它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不是,是佛陀他觉悟了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圆成实性,它又比依他起性更殊胜,因为依他起是一种某种因缘下出现的一个法,或者是杂染法、或者是清净法,但是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真如理,我们凡夫和二乘人,都没有证到这个道理。

    这怎么知道呢?我们凡夫只有随缘,没有不变。你做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你很快乐;你到三恶道的时候,你就很痛苦。所以我们是随缘,随顺快乐、痛苦的因缘而有变化,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有变化的,不是说不变的,有变化。所以我们跟真如理不相应,我们只是在随缘这一部分相应。随顺快乐的因缘、痛苦的因缘;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好。就是随缘,我们的心是随缘的。

    阿罗汉的心情是不变,众生在苦恼当中,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天上人快乐当中,他也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他安住在毕竟空当中,内心是不变的,不能有变化的。但是他没有随缘义,他不能够说是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像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悲心的境界,他没有。所以阿罗汉他只有不变义,没有随缘的道理,没有,所以这两个也都是偏一边。

    只有大智慧的佛陀这一念心,他能够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的内心当中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这个叫做“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真实道理,是这个意思。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至少应该知道我们未来所追求的目标。说我们这一念心既然是生命的根本——万法唯识,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应该要以什么道理做标准,才能够圆满成佛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调的跟真如的道理完全一样。

    不过这个意思是这样,这是一个圆满的目标。但是在次第上我们讲过,应该要先从不变下手,就是先破执,破名言。就是这个目标确认以后,我们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先做这个随缘不变的功夫,就是从假入空的功夫;然后起大悲心,再不变随缘。就是说我们在调这一念心的时候,也不妨是分两个次第,从唯识学的意思是分两个次第,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究竟的目标是要达到真如,所以叫做“即唯识实性”,是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体性。

    这以下的唯识修行位次,它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其实干什么呢?就是用这样的法门来调这一念心,使它契入真如,简单地讲就是这样。后面的五个阶位都是做这种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透过种种的方便,使令它解脱无明,而趋向于真如,就是做这个工作,而安排了五个阶位。

    我们看,乙三、明唯识行位。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前面所说唯识相的依他起和圆成实的性,怎么悟入呢?当然我们应该先悟入圆成实,再悟入依他起。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唯识性当中,才开出清净的依他起。我们要悟入唯识的性,应该怎么悟入呢?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提出了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是什么人能够悟入唯识性?谁有资格?

    二问“几位悟入”?就是这个修学的次第。

    三问“如何悟入”?它的悟入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问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它的次第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这当中问了三个问。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当中等于是有三番的答,论文里面有三番的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个种性,唯识学把众生的这一念心,这念了别性,安立了五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种性,就这个人所栽培的善根,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了,才能够回小向大。他这一条路是不能改变的,他成佛的过程一定要证得阿罗汉,定性声闻。第二个是缘觉种性。他一定要先证得缘觉。

    第三个是菩萨种性。这个菩萨遇到任何因缘,不会退大取小。你说这个大乘非佛说,他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不能动摇他。这种人他一定是直趋菩萨,直趋佛果,菩萨种性。

    第四个是不定种性。这个人的种性是不决定,可能会退大取小,也可能会回小向大,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没有出世间的善根。这五种种性。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这当中只有菩萨种性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菩萨当中又分成两种种性,这个每一个种性又两种种性,就是菩萨种性是怎么建立的呢?

    第一个、本性住种——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这个是我们过去世无始劫的串习,他阿赖耶识当中有一种大乘无漏的善根。这个善根主要是约信心的善根,蕅祖的解释是这个意思,就是本性住种是偏重于在这个信心的善根。

    第二个、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这个习所成,是偏向于智慧的善根。就是我们去听闻这种清净法界所流出的等流正法,佛陀的这清净的名言,生起智慧光明。习所成种性是偏重于在智慧这一部分。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就是说要悟入唯识实性,要有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以下就把这两种种性的差别,作一个表来解释。先看第一种情况。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内心当中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诸法实相,内心当中活在自己的我相、法相当中。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完全不懂,他只知道活在自己内心所安立的名言的我相法相。但是这个人既闻教已,内心跟清净正法一接触的时候,便速开悟。就把心中的这种我相法相完全否定掉了,开始随顺真如而运转。这种人是有佛法的善根,也有佛法的智慧,信心和善根,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第一种人最圆满的,千年的冰山雪莲。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没有闻教的时候也是茫然不知。他听闻教了以后不能明白,智慧不够,老师讲了很多很多,他完全听不懂。但是深生渴仰,这个人难得,他听不懂,内心非常得好乐。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但有本性种子,未有熏习种子。这个人过去信心的善根栽培得特别强,跟大乘佛法的善根信心因缘结得深;智慧的栽培不够,不能够明白。但是深生渴仰,就是法师讲课,他每一堂都来听,说法师讲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他很想听,这种人也是有。怎么回事呢?就是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说这个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是不知道,听到以后跟不闻完全相同。怎么说呢?绝不飡採,都无信乐。心中对这些法完全没有想要领纳受用的心,没有信心好乐。就这个人对大乘佛法,信心的善根也不够,闻思的智慧也不足,两个都没有,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本性住种是一个基础,一定有本性住种,才能够生起习所成种,一定有信心才有智慧,所以它的简别只有三种。但是你有本性住种,不一定有习所成种,有信心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做基础。

    比如我们看十大愿王。前面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主要是在修皈依,修信心。我们礼敬诸佛,每天不断地拜佛,赞叹佛陀,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佛陀做种种的供养。这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的本性住种,他以后生生世世不断地赞扬佛陀,听到大乘佛法会生欢喜心。能够进一步“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那就更殊胜了,能够从法义当中去闻思,就有习所成种,他以后不但是欢喜,还可以开悟。

    我们回到讲义。这以下等于是说,谁能够成就唯识实性呢?谁能够悟入真如呢?必须要具足大乘的两个种性,缺一不可。你对于大乘佛法要有信心,还要有闻思的智慧;有闻思的智慧,还必须有信心。你才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是这个意思。这是回答“谁人悟入”,就是必须具足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种人就可以悟入。你看到大乘佛法非常好乐,而且你也能够从学习当中了解道理,这个人就能够悟入。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这个是答第二个问,就是几位悟入,就是五位。看蕅祖的注解。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是谁能够悟入呢?就是具足两种种性的大乘菩萨。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方能悟入”,就是“具此二性方能悟入”,是答其如何悟入,就是这样子悟入的。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几位悟入,就是五位,来征起下面的文。

    好,我们看以下的各别解释这个五位的差别。先看第一个,资粮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就是修这个大乘的顺解脱分。这个顺解脱分就是一种闻思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随顺于解脱的。对于八识的性相能生信解。这个信就是本性住种,这个解就是习所成种。看论文的偈颂。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当中把资粮位划出了一个标准。说资粮位的最高期限是什么呢?“乃至未起识”。就是说你从凡夫开始,乃至到还没有生起大乘的顺抉择识。在这个时候之前都是资粮位。但是他内心当中渴望追求唯识的真如实性,那么他怎么安住呢?他主要是以四弘誓愿,以这样的菩提心,也带一点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以四弘誓愿为根本,挟带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行,他来安住在唯识实性,勉强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二取,就是能取、所取,或者是说烦恼障、所知障,也可以说二取,对这个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第一段是个总说,第二段别释。看总说。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这个菩萨干什么呢?他不是要做国王,他要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无上的这种觉悟的真理。依止这样的一种希望,他做两件事:修习无量的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的福德资粮;他也应该要修习无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修习,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生起智慧,要闻思。这个就叫资粮位,就是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趋向无上菩提,叫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那么他为什么要追求无上菩提呢?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是要追求安乐,观察我们的身心,根本上有老病死的干扰,就我这个色身会老、会生病、会死亡。而这样的老病死都是不自主的,我们不能做主,这是苦恼的果报。那么我们应该要解脱这个果报,应该追求无上菩提,这叫出离心。然后我们应该观察,在这无量的生死当中,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过去都做过我的母亲,他们的身心也是老病死的干扰,所以我有一份不共的责任,来拔除他们老病死的痛苦。

    但是我现在没有能力怎么办呢?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必须要赶快把这个无上菩提拿到手,才能够以无上菩提现出无量无边的方便,来度化他们。所以我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为拔除他们痛苦的原因,我应该要勤求解脱。因为我要堕落了,那么这些如母的有情就没有人救拔了。为有情故勤求解脱,这个叫做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解脱分是这样子安立的。

    这是个总说,再看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个消文,第二个是释义。看消文。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这个菩萨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中的这种顺抉择识,这个抉择就是智慧,这种加行位的智慧。这种加行智的智慧就是一种修慧,简单讲就是禅定相应的修慧。因为他只有闻思,还是散乱心,所以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的顺抉择识。他的内心是以什么功德来求住唯识性呢?以四弘誓愿,他观察这个众生太苦恼了,所以他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

    那么要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该怎么办呢?必须做三种事: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不能度众生;你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不修习  法门,也不能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不成就佛道,也不能度化众生。所以依止众生无边誓愿度,开展出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以这样的愿力安住在一个唯识的胜义性,内心当中跟真如可以说是相似的相应,在这个阶位都叫做资粮位所受摄。看以下的解释。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靠着四种的殊胜功德力:

    第一个大菩提心—内因力,他虽然内心很多的障碍,但是愿力支持着他。他为了利益有情的这种心情支持着他,使令他能够突破他的障碍。

    第二个,亲近真实善友—外缘力,依众靠众。说我烦恼很重,但是没关系,我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摄持,他能够安住在唯识实性。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作意力,他要不断不断地作意,不断不断地去如理作意,追求无上菩提的功德,觉悟活在无明当中的过患,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件事情。换句话说,这样的一种理念不是任运现前,要不断地作意,不断地要警觉自己。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资粮力,他心中有福报、有闻思的智慧,在支持着自己。

    这四种力量就是因力,因缘的因,内在的因,就是四弘誓愿大菩提心;缘力,外在的缘,就是善知识,因力、缘力;作意力,不断地如理作意;还有资粮力,有这两种资粮。一个人福报太薄,修行也有障碍,你安住在唯识实性有困难,你只能安住在无明,不能安住在唯识实性,因为没有资粮。

    以这四种胜力,他慢慢慢慢想要解脱无明的系缚,追求真如的真理。对于唯识的真理,虽然深深地信解,但是实质上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止观力太薄弱了,这个我法二执的随眠种子,由习气会落入无明当中。所以,对于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他在佛堂当中打坐,有时候能够生起清净的现行,但这个人还是凡夫,还是资粮位。所以主要是从种子的功能上来安立,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说有时候我这念心,“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你内心在止观当中有时候一念的跟真如理相应,但是你还是资粮位。因为你的种子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障、所知障没有调伏,你还是资粮位。就像我们讲戒体,戒体也不约现行,约种子。说你现在的行为完全合乎戒律,但是你过去曾经有一次破戒,你还是破戒,因为你的种子当中曾经有一次破坏戒的行为,就是破戒。你说我现在的现行都是清净的,但是你是破戒的,因为它是约种子安立的。这个资粮位也是这样,它约种子的功能,你内心当中还有一念的冲动,还有一种欲望想要追求,还要随顺无明,这个就是资粮位,不约现行。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包括三贤,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这个修一大阿僧祇劫,蕅益大师的注解他说,为什么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因为这当中有退转的因缘。说这个凡夫的身心,我们长时间被无明所系缚,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的身心有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串习很多很多的贪嗔痴慢的烦恼,这都是依止无明所熏习而有的,遍计执性。那么我们烦恼一活动的时候,我不随顺无上菩提了,我要回世俗去,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上品的贪嗔烦恼,就会放弃追求无上菩提了。

    第二个业障。我们有时候不能够随顺佛陀的戒法,有时候会造一点罪业,这个罪业也会障碍我们,使令我们心不安。

    第三个果报,报障。我们的色身,老、病、不调——牙齿有毛病、肝脏有毛病、肺有毛病、胃有毛病,四大不调,这个果报体有这个病,乃至有死亡的问题,障碍我们追求无上菩提。比如说你死掉以后,下辈子没有到天上,没有到人间,做一只蚂蚁,这蚂蚁的果报体使令你忘了要追求无上菩提,那一念心识就中断了,不能相续。

    我们在资粮位的菩萨,问题就是容易退转。就像是这个逆水中的鱼,你要冲破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是不容易的。我们自己有时候会觉得一个生死凡夫,你要专心地修习戒定慧,趣向无上菩提,这件事情不容易。烦恼障碍你,罪业障碍你,你的果报体也会障碍你,真实不容易。

    所以,蕅益大师他最后劝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在凡夫的世界这个果报体,色心果报太差了,这依他起的果报太差了。极乐世界的依他起比较好,它的果报体也没有障碍,环境清净,不容易生起烦恼,不容易生起罪业。就是你在修习无上菩提没有障碍,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应该要求生净土的,是这个意思。假设我们今天选择不求生净土,在自利的角度当中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来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要花一大阿僧祇劫。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顺抉择识。这个抉择,什么叫做择?“体达真理,断除邪见,名之为择”。就是能够体达真如理,断除邪见,叫择。什么叫决呢?“决断疑惑,信心坚固”,叫决。一个是属于智慧,一个是属于信心。你内心当中能随顺这样的决和择的这个心识,叫做顺抉择识,而这个顺抉择识是加行位的顺抉择识。就是乃至于你还没有生起加行位的信心和智慧,都叫做资粮位,加行位的信心和智慧下面会说明。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资粮位它是这样,就是说为什么要以种子的伏灭来安立资粮位呢?就是说如果以伏灭现行,那么资粮位偶尔也能够伏灭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以种子来安立是对的,因为现行很难讲。因为我们资粮位的菩萨有时候一念的相应,内心所相应的境界,就跟佛相应的境界是一样的,有可能,一念的相应,但是你还是资粮位。所以约种子安立是比较合理,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有这样的烦恼的种子,你遇到恶的因缘你可能还会造罪业。所以依种子的伏灭来安立这个阶位,不约现行,是这个意思。

    因为现行,有时候他一念的相应,有时候他的现行那是跟佛的现行是一样。你像蕅益大师他一念的相应,所悟与佛无异同;但是他从那个意境里面出来的时候,跟染污的境界接触还可能起烦恼,所以约种子是比较合理。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

    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

    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前面的资粮位是一个散散乱乱的境界,这个加行位的菩萨那已经是非常不得了,他能够息诸缘务,加强自己的止和观。但是他心中尚且安立了少物,就是那些佛法的名言,以此名言,他就以为他安住在唯识实性了,就是他这个唯识实性的出现要依止名言。不是说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他跟真如相应不必靠名言。佛跟真如相应的时候,离心缘相,离这个名言相的。

    但是这个加行位的菩萨要跟真理相见,一定要名言,所以讲“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因为“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心中还有名言可得,这个时候还是没有真实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离唯识实性已经很接近了。看注解。

    “为欲见道,复修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这个时候他为了要见道的关系,修习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慢慢慢慢伏除二取的烦恼种子,慢慢慢慢的伏。

    “随顺趣入真实的抉择分”,真实的智慧,“亦名大乘顺决择分”。这是个总标,以下别释,别释有三段,先看第一段,先讲到四加行的内容。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名为“煖位”。

    这个暖位就是“止观双运,道火前相”,就是有止有观,有观有止。这个道火,这个真理的火要出现之前的一个相貌、就是用钻木取火,还没有出现火,但是木头已经有暖了,这个意思。“依明得定”,这里的禅定,蕅益大师说要方便,初禅、二禅、三禅都可以;但是正式来说,蕅祖是认为这个定应该依止四禅。

    这个四禅为什么叫明得呢?就是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叫做明,这个禅定当中有光明的智慧,简别外道的禅定。在禅定当中发起下品寻伺,观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一切法因缘所生,唯识所现,这样的一个寻伺。观察无所取,再破这个所取相,一切的境界都是名言安立的,这个时候叫暖位。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名为“顶位”。

    这个顶就是“慧日增长,寻思位极,名之为顶”。这个智慧慢慢增长,寻伺就像爬山,已经爬到山顶了,爬到山顶就没有好走了。爬到山顶了,看事情看得很清楚的,对诸法实相观察非常清楚,在寻伺的位当中已经到了顶了。依明增定,这个时候的智慧就更增长了,禅定不变,但是智慧增长。发起上品的寻伺,来观察所取的相貌都是名言安立的,唯识所现,因缘所生,名之为顶。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忍境识空,名为“忍位”。

    这个印顺定就是有一个印,印定,决定印持。对无所取,这个所取的相状是毕竟空,能够决定的印持;对这个能取的心也觅之了不可得,能够随顺。我们看,发起下品的如实智,这个如实智跟前面的寻伺不一样,这个是非常的坚定的理解了。这个如实智跟寻伺,就差别在一个退转、不退转,差在这个地方。

    前面的寻伺,暖、顶会退转,这个如实智它不能退转。对于无所取,这个所取的相貌是不可得,是决定印持;对于这个能取的心也不可得,它虽然不能够印持,但是起码亦顺乐忍,有一种清净的信心。对这个境、对于识的毕竟空都能够安忍不动,所以名之为忍,对实相理能够忍可于心,叫忍。再看第四个加行。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这个无间定就是说,这个定一得到以后,那就是十六个相续,不能够停止下来,得到世第一的时候那决定要成就圣道。他发起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所取的相、能取的心都毕竟空,都是依他起而有,这叫世第一。那么从此无间定当中,经过十六刹那,决定悟入见道。

    为什么叫世第一呢?因为“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在一切有漏凡夫当中,最为殊胜了,因为他十六个刹那就要入圣位了。在整个凡夫当中没有人比得上他,说这个人是个转轮圣王,这个是帝释天,他比不上这个人。那世第一,在世间的有漏法当中,最为殊胜,最为尊贵。因为他再十六个刹那就要入圣位了,这叫有漏法此最胜故,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这个地方再看第二段。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在加行位的菩萨,在这个四加行,他还是现前安立少物。因为他想跟唯识的真如理相应接触,还要挟带名言的寻伺。所以说他以这样的意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在这个十个字当中去寻伺,就把这个空的相貌表现出来,内心就跟这个空的相貌相应。但这个空的相貌是怎么有的呢?“现前立少物”,是你的名言创造出来的。

    虽然佛法也同意这个名言是随顺真理,但是随顺是随顺,毕竟不是真理。所以说“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空”,他要入观的时候,还有一个“空”的相貌,他出观的时候还有“有”的相貌。挟带佛法的名相来观空,心中尚有所得,还有能所。还有个能得的心、所得的真理,能得的心跟所得的真理还是不能打成一片,所以“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毕竟还不是圣人。

    “煖位”、“顶位”——依识观空,则境空识有。

    这个暖位、顶位,他这个时候是安住在这个心,来先破所取。二取先破所取,依止这个心来观境界是空,就是用名言来观空。所以这个时候境界是空了,心中没有名言。但是心中的这一念分别心的执著是有的,能取的我相、法相是有的,境空识有,这个叫暖位、顶位。

    “下忍”——印成境空;“上忍”——印成识空;

    “世第一法”——双印二空;皆带空相,未得全除。

    这个忍和世第一,这两个都空了,但是这当中还有差别。“下忍”印成境空,这个下品的忍位能够印成境空,就决定印持了;“上忍”印成识空,能分别的心也不可得;“世第一法”双印二空。但是不管是印境空、识空,都是皆带有空的相貌,未得全除,要到: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真唯识理,名“通达位”。

    这个意思,暖、顶主要是在破所取相,就是观察一切的境界都是名言;忍和世第一,观察我能够分别的这一念心也不可得,破能取相。所以暖、顶主要是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都会退转的。忍、世第一是五力,信进念定慧,对这个真如理的信进念定慧特别得坚固有力量,叫五力,就不退转了。所以到了忍位以后,这个人除非突然间发生意外死亡,否则在他这一期生命当中决定成就圣道。忍位的菩萨决定成就圣道,除非他意外死亡,他不会退转。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是这样子,资粮位跟加行位的差别,他不以福德资粮来判断,以智慧。说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是一个闻思的智慧,散乱心的智慧,但是他偶尔,当然偶尔也可能会生起正念,但毕竟薄弱,他止观的力量薄弱。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了,他内心有高深的禅定,有修慧。

    就是说你只要还是闻思的智慧,那就是资粮位,只要你没有禅定就是资粮位;你禅定生起了,修慧了,这个就入加行位。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所以资粮位的菩萨跟加行位的菩萨,就看你是用什么智慧?是闻思的智慧,或者是修慧,它以这个智慧来判断。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对种子这种烦恼的调伏还不够,那么有种子就有这种功能。有种子跟境界一接触,有内因外缘,就会生起现行的活动。说你现在修得很好,但是我们经不起别人对我们的刺激,我们经不起考试。资粮位的菩萨,他在顺境当中会使令正念现前;但是逆境的时候,他不能控制他种子的活动,他不可以。“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他那个强大的种子跟恶因缘接触的时候,你不能控制它的,没办法控制,所以资粮位的菩萨退是退得非常厉害。

    加行位要有禅定。加行位的菩萨,他的心情不像我们这种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菩萨今天有事去竹山办事,明天到台中去办事。资粮位就是这种境界,散乱心,忏悔业障,积聚资粮,但是内心当中还是好乐无上菩提,也是很难得。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内心是在寂静当中,一个有禅定的摄持的人,他连走出佛堂都不愿意。加行位菩萨不太喜欢跟人家讲话,不太喜欢干扰,他内心当中一心一意地跟心中的胜义谛相应。

    所以加行位菩萨的相貌跟资粮位很明显不同,有禅定的人他好乐寂静,这个人已经快要入圣道了。但是他是有菩提心的,知道这个是过渡时期,所以加行位的菩萨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来。前面的资粮位,还积集福德、积集智慧资粮。我们看这个加行位,那完全是在圣道中下功夫的,完全在圣道上。因为他这个钻木取火,钻到最后关头不能停下,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不能有任何停下来。

    我们资粮位菩萨,今天修行一个学期,放假一个月,到那边走一走,间断一个月;加行位的菩萨不能间断,今天打坐,明天也要打坐,后天打坐,因为他那个暖已经有温度了,你这个火已经快出现,一停下来很可惜。而且加行位菩萨心情也不愿意停下来,他内心有法喜。

    所以加行位跟资粮位有明确的不同,内心的状态不同。加行位的菩萨跟境界一接触,他也不容易起烦恼,这个烦恼的种子也能够调伏。只是说他所见到的真理是带相观空,如此而已。其实他内心当中跟真理的相应时间很长很长,他不容易忘失正念。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凡夫呢?我们看这个地方,“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中还是有所得,他带相观空,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