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一段是说明诸法三性的道理。这个诸法的三性,事实上就是在发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三种体性,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段来加以认识。第一段是“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是第一段,发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依他起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是说明圆成实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第四段,说明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我们简单的把它做一个复习。
一、依他起性。先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分别缘所生。这个“分别”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叫做分别,它有分别的功能。这样的分别在本论当中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属于杂染的分别,我们凡夫的八识,它的相互作用,能够显现六凡法界的依正诸法,这样子叫做染分的依他起。其次,这样的分别,也可以是依止清净的四智菩提,这种圣人的四智菩提的相互作用,它能够现出种种庄严的依正二报,这个是净分的依他起。
不管染分的、净分的依他起,都是由一念的心所变现,所以叫做分别缘所生。有各式各样的因缘,但是主要的还是心识的因缘。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就变现了这一切的色心诸法,这一切的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古德讲出一句话来形容,说它是“无性似有”。它没有自性,无性;但是相似的存在,似有,如梦如幻。“无性似有”这个就是依他起的自性,就是无性但是似有,似有而无性。这就是依他起自性,它是这样安立的。
二、遍计所执性。其次我们看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由能遍计跟所遍计的和合。“由彼彼遍计”。这个能遍计的是第六和第七意识的心识,所遍计的是“遍计种种物”,就是这一切杂染的、清净的依他起,都是所遍计的。这个遍计执是这样子,说我们第六意识的心识跟依他起一接触的时候,第六意识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会安立很多很多的我相法相。
以我相来说,有时候我们觉得“我”是很尊贵的,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我”是非常的卑劣,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充满了慈悲关怀;有时候会觉得我们这个“我”相是非常的孤僻,非常冷淡;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所以这个“我”相有各式各样,叫做由彼彼遍计。这个彼彼就是种类很多很多,这个“我”相的相貌各式各样,各式各样会很多变化。
这个法相也是这样,我们跟一切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的名言,说这个是对的、这个是错的,这个是得、这个是失,这个是好、这个是坏。这当中的法相也是各式各样,有时候我们今天觉得这个事情是好,明天觉得这个事情不好,这个好和不好的体性都是我们名言安立的,叫做由彼彼遍计,都是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
这样的在一切依他起当中,我们依止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它“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就是遍计执,它的体性,从理智来观察是不存在的。就像是一个绳子,我们看到依他起的绳子以后,认为它是蛇。有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一个雨伞节,有时候觉得它是龟壳花,早上觉得是龟壳花,晚上觉得是雨伞节。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这些我相法相都是自性无所有。
事实上我们都看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只是活在我们自己的遍计执当中。我们所受用的,是自己的名言变现出来的我相法相,我们没有真实的去接触到依他起,并没有去受用到依他起。这个遍计执就是情有理无,在情感上是存在,但是在理智上来观察是不存在,情有理无。这个遍计执是这样子安立的,等于是我们心中的名言所变现的我相法相。
三、圆成实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是怎么安立的呢?圆成实是就着这个“彼”,依他起当中,我们能够远离前面的遍计执。这个圆成实是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就是我们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心中能够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名言,这个时候圆成实就出现了。这个圆成实是一个道理,这个依他起是一个事相。这个圆成实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是随缘和不变这两个道理,一个是随缘,一个是不变。但是依他起是一种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它是一个事相的东西。这两个关系我们看下面就清楚了。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因“此”,此就是圆成实,这个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它们两个是非异,它们不离,不能离开,这个道理跟事相是不能离开的。但是可也不完全一样,非不异,不即;不即、不离。讲出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这个无常的道理是通一切法。
比如说我们讲杯子,这个杯子跟无常是非异、非不异。因为杯子它是无常当中的一个相状而已,杯子是一个自相,无常是通一切法的道理,无常跟杯子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是这个圆成实它是通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依他起是这样的道理当中,所表现的其中的一个事相。这个事相跟道理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无常跟一切法一样,它都是非异非不异,这个是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
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一动名言以后,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这怎么办呢?“非不见此彼”。我们一定要先见到了“此”——圆成实的道理,才能够去见到依他起的事相。就像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看到这个麻所编的一个绳子,认为是蛇。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受用的就是这个全部都是蛇,没有麻、也没有绳子存在。
那么我们要看到这个绳子和麻的本来面目,应该怎么办呢?第一个,要把这个绳子的相貌破掉,要把这个蛇的名言破掉。蛇的名言破掉以后,我们会看到它是麻,不是由肉做的蛇,它的本质是麻,一定是先看到了麻的本质。就是先看到了圆成实的道理,然后才看到它是个美妙的绳子。就是你一定是先破蛇的影像,见到了麻的本质,然后才进一步见到绳的相状。
所以说在开展诸法真实相,一定是先见到真理。先见到诸法的总相的真理,然后再见到诸法的别相的依他起性,它是这样子次第。所以讲,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了修学的次第:先破执,证得道理,然后从道理当中,才能够了解各种差别的事相,是这样子。
好,这个等于是简单的把它复习了,我们看今天的偈颂,看二十八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地方外人又问难,说三性不离开心识,这个道理我已经同意了。但是世尊在一切的《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无自性,那么这个无自性又是怎么安立的呢?颂主就以两个来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三性的安立是:“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是就着三性而安立三无性,三无性的本身也不是究竟义。所以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佛陀是为了一切执著的众生,秘密的说一切法无性,这不是了义之说,所以叫密意。是针对某一类执著特别重的众生,他对三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安立了三无性的道理,是这样子的,
就是“一切法无性”是佛陀的方便说法。那么一切法无性到底有什么种类呢?这个无性的种类,有三种无性:初即相无性,这第一个;第二个、次无自然性;第三个、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这刚好是约着遍计执,安立了相无性;约着依他起,安立了无自然性;约着圆成实,安立了远离前面的所执我法性,叫做胜义无性。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前面的偈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就是三无性的安立,是就着三自性安立的。因为某一类众生他对三种自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在密意当中,针对这一类众生,来说有三无性的道理,来破除对三种自性的执著,这个不是了义的极谈。我们看第二段,就是怎么依止三性而安立三无性呢?这下面有次第地说明。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我们一般的凡夫,就是在遍计所执这个体性上执著,有一个我相、有一个法相。针对这一类众生,佛陀就安立了相无性,怎么说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就是我们有时候觉得这个我是很大的,五蕴是很小,我大蕴小,蕴在我中,这个五蕴在我的体性当中。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小的,蕴大我小,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比较大,我比较小,我是住在五蕴当中。有时候是大,有时候小,有一类众生的觉得不决定,有时候是大,有时候小,有大小不定的差别。这种遍计所执,这个体相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的名言安立的,如空中的花。所以,佛陀是就着一类的对遍计执的执著,安立了相无性,破除这个我相法相的自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我们可能会对依他起,这种如梦如幻的体性产生执著,认为它是自然而有。所以佛陀说是生无性,它不能够有一个生起的自体。“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就着依他起来安立生无性。第三个。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这个圆成实,我们要听到有一个圆成实的真如,有些人就会对真如的道理产生执著。他对我也不执著,一切的法也不执著,就执著这个真理是有自性,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的。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办呢?就说胜义无性。说这种胜义的真如道理,它只是远离前面的遍计执的我法二性而显现的,它是个道理。这个时候安立胜义无性,是破除对于胜义的一个执著。
“谓此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二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但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本身是存在的,这个胜义的道理跟前面的遍计执是不一样的。前面的遍计执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捏造出来的,说这个蛇完全没有,根本就没有,但是这个麻不能说没有。这个世间的道理,这个宇宙间的运转,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样的道理是存在的。所以这个胜义无性,只是破除我们对于我、法的执著,不是说这个道理完全都没有。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我们看经典,当我们还不能够掌握诸法的真实道理,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的时候,我们会发觉佛陀讲的话是有一点冲突。有时候我们看佛陀说这个因果是存在的,这个人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到地狱去了,这个业力是有,这个地狱的果报火也是有。但是有时候我们看《般若经》,佛陀的法是用否定的,说这个惑业苦也不可得,法身般若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有时候佛陀是用否定的话来表显真理,有时候是用肯定的话来表显真理。
像禅宗赵州禅师,他的弟子问禅师说,说这个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没有。另外一个弟子问赵州禅师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有。那么有人就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你有时候回答有,有时候回答没有!当然,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说有佛性,你拿出来看,找不到,觅之了不可得,这样讲也对,从觅之了不可得来说,说是没有也对;你说它是有佛性,也对,因为它有作用,它能够感到饥饿,感到寒冷,这个就是一种觉性。
就是说,这个人他执著有的时候,佛陀会用“空”来破;但是你在空性上又执著,执著一切法空,不能生起随缘的妙用的时候,佛陀就用“有”来破你。所以蕅益大师说,佛法了解真理有四门:“有门、空门、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你要妙达无生,四门都是方便,妙达无生;你产生自性执,你讲有也不对,讲空也不对,讲非空非有也不对,讲亦空亦有都不对。
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个道理体会一下,就是说,刚开始是遍计执。当我们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刚开始就是用空的道理,去观察我们所执著的这些我相、法相,慢慢慢慢我相法相停下来了,我们安住在毕竟空。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个毕竟空也不存在,就是连空都不执著,再把它观进去更彻底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一切法又出现了,它又出现了。所以真实地能够观察到无性,观察到彻底的时候,那一切法是真空妙有,就是真如理,那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它就现成的显现出来了。
所以这个道理懂,你讲它是有也对,你讲它是无也对,你说亦有亦无也对,非有非无也对,通通对。就是一切法本来的道理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就对了,这就是圆成实性。所以说这个三性和三无性都是落一边,但是它不妨是悟入诸法实相的一个方便门,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第三十面。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一个唯识相,就讲一些依他起的相状,包括八识的杂染的相貌,也包括无漏的四智菩提的相貌,这些都是依他起。这以下讲唯识性,讲圆成实性。
乙二、明唯识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讲内心的作用,这个地方是发明我们内心的真实道理。前面是讲这些事相的,我们这一念心随顺无明的因缘,就变现了八识;我们这念心随顺真如的因缘,显现了四智菩提。这个只是某一种事相,它显现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一切事相当中有一个总相,就是一个拢总的道理来摄持这些事相,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此诸法胜义”。这个“此”者圆成实性,这样的一个道理是殊胜的,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所能觉悟的。大智慧的佛陀才能够在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当中,找出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特别的殊胜——胜义。
那么这个道理,我们总要有一个名称来表显,这个道理是什么呢?“亦即是真如”,或者我们就以真如来代表这样的一个殊胜的真理。为什么叫真如呢?“常如其性故”,它的体性是如,就是不变义。这个道理,你把它放在这个凡夫的世界,是可以说得过去;这个道理你把它放在圣人的清净世界,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样的真理是不能改变,通十法界。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电脑资讯,他现在发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一百年后不能用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发明一个牛顿定义,这个有一种道理,但这个道理拿到月球上不能用了,因为月球地心引力不一样。这个道理拿到色界天不能用,因为色界天的物质跟我们物质不一样。我们很难找一个道理,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很难。说这个道理在欲界是这样子,唉,欲界要吃饭的,不吃饭的会死掉。但这样的道理到色界不能用了,因为色界不需要吃饭,就被推翻掉了。所以,这个道理可能只是用于凡夫,杀人一定堕地狱;但是圣人有时候也是不可思议,以大悲心来杀人,他没到地狱去。所以说我们很难找一个道理,在空间上通于十法界,在时间上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很难。
只有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够发明一个道理,“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道理常如其性故,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它。你把它放在十法界,把它放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常如其性故。就是一切法随缘而不变,它不变而又能够随缘;真空而又妙有,妙有而又真空。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子。
当我们这一念心随顺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法界,它的体性是不变,它的体性是我空法空。它随顺杂染的因缘,随顺无明,就显出六凡法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当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随顺真如的时候,就成就了法身、般若、解脱。这个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真实的道理。
这意思就是说,前面的唯识相就是杂染的法界、清净的法界,这个地方用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就是唯识性。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能够开显呢?要远离我法二执,由二空的智慧才能开显。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太殊胜了,世间上的道理是不能比的。它的名词,或者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都可以。真,就是真实不虚妄,这个道理是不虚妄的,不颠倒的,它没有变化的;如者,恒常而不变易。真,它真实而不虚妄;如,如常而不变易,所以叫“真如”,来形容这个道理。再看第二段。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我们凡夫造了很多很多的恶业,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减少;圣人造了很多很多的功德,在我们心中,他的道理也不能增加一点。在迷,也不能染污它;在悟,也不能使令它清净。它的体性,这样的道理是常如其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真实体性呢?讲了那么多,我们这一念心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简单道一句,我们这一念心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个道理。“即唯识之实性也”,这一切的事相都是依着这个道理在运转,是这样子。
好,我们看附表第十九,根据蕅祖的《观心法要》,把这个真如——唯识实性,把它做一个说明。附表第十九、唯识实性。就是附表第四十一面。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就是真如,它有两个相貌,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第一个,从它作用的角度,“于一切位”。蕅益大师把“常如其性”加一个“于一切位”。“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什么叫于一切位呢?“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而随缘,故云一切位”。从它的随缘义来说,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有各式各样染净的因果,世间、出世间的差别,十法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的相貌是什么道理建立的呢?是因为真如它能够不变而随缘。所以讲这个道理是遍于一切位,它有随缘义。那么从它的不变义来说: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它也具足不变。说我们看到很多唯识的相貌,心识的相貌有了境、思量、异熟。每一个人在造业的时候,善业、恶业的势力不同,每一个人对于了境的功能、思量的功能、异熟的功能也各式各样。男人有男人的了境、思量、异熟,你今生做一个男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是这样子;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又变化了;你做一个蚂蚁也不同,做一个转轮圣王也不同。这都是属于随缘义,各式各样的差别。
但是这当中,我们的心应该有一个体性是不变的,就是常如其性故,它有一个不变的体性。当然这个不变的体性就是空,简单讲这空性是不能改变的,我空法空是不能改变。所以,真如也有随缘不变,它“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种空性的真理,你造恶业和造善业是不能使令它改变。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随缘不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样的道理在凡是不能减少,在圣也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讲一个譬喻,如水和冰同一个湿性。这个水是一种赞叹,就是圣人的涅槃清净的功德,这个冰就是凡夫的这些苦恼的境界。不管是水和冰,都是同一个真如道理。这世间上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真如的道理,同一个湿性。这种道理“岂凝然死定之谓哉?”这个是呵斥外道的无想定和小乘的灭尽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凡夫的心,这个遍计执,在唯识的相——八识的作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执著,使令我们非常苦恼。内心就在这个成败得失当中,一天一天的很大的起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安乐,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安乐处。找一个安乐处,就是我们希望在风吹雨打的这一个扰动环境当中,希望有一个家安住,那种心情是一样,希望这个地方不受任何的是非、成败、得失的干扰。
当然外道没有学习佛法,他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这些事情我都不管你们了,我安住在我的所缘境。透过专注,一次一次地“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哦,他的内心也创造了一个安住处,就是禅定的境界出现。这当中主要还是四禅。四禅没有这种苦乐忧喜的干扰,内心特别寂静。它也不像四空天的昏暗,这个四禅是最好的,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他就以这个当作安住处,认为这个就是本来面目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究竟皈依处了,真正皈依处。
但是这个四禅,因为它还没有随顺宇宙的道理,它还是一个唯识相,是一个事相的东西,因缘所生法的事相东西,不是一个真理。所以当它业力一活动的时候,又破坏掉了。二乘的圣人观一切法空,由我空的智慧把心中的无明息灭了,他也能够到一种涅槃寂静的状态。但是这样的道理本身,没有随缘的这一部分的功德,没有万德庄严,所以大乘佛法对小乘的涅槃也是呵责的。
只有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以后,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他内心当中没有生死,但是他的身相还是在生死中出现,度化众生;虽然在生死境界出现,随缘义,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不变,无我无我所。这个真如无为,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世间上很多的贤圣,我们怎么把贤圣划出等级呢?不能用有为法来划。说这个贤圣他布施了一百万,你布施一千万,你的功德比他大,不是这样讲,不是说看哪一个庙盖的大,哪一个眷属多。这个有为法,都不足以做贤圣的一个差别标准。
那么什么能够做贤圣的标准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他内心当中是安住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内心当中是以禅定为道理,就是我们人生的安乐处是什么呢?禅定是安乐处。那你这个是一类的人,一类的众生。说我们生命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偏真涅槃,一切法是一个完全寂静的状态,这个也是一个选择。生命追求是什么呢?是一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一种“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切法真空当中显出无量无边的依正万德庄严。那么你安住在这样的道理呢,这个是一个佛的法界了。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要离苦得乐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目标给确认,你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讲“一切法常如其性”前面的整个唯识相就是杂染、清净,杂染法、清净法。就是说,我们现在应该要去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什么样的目标呢?真如无为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唯识的实性。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就是把我们的皈依处给它标出来。我们的内心应该调到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快乐的?就是你这一念心调的跟真如的道理相随顺,这个时候是最大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个地方就是把我们的内心的一个状态,划出一个标准,我们内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够显现佛的法界呢?就是“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你的内心能够跟这样的道理相应,你就能够现出佛的法界;你的内心跟偏真涅槃相应,这个道理相应,就现出阿罗汉的偏真涅槃法界;你的内心跟禅定法界,就现出四禅的法界;你的内心跟散乱心相应,就现出凡夫的这些欲界的法界。就是你内心跟什么道理相应,就变现什么样的事相,是这样的。我们这一念心,从唯识的意思就是,我们内心应该把它调整的跟真如的道理相应,这个是最圆满的,是这个意思。
好,再看它的差别。唯识实性是怎么安立?为什么安立一个实呢?这个真实是怎么安立的呢?
(二)差别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追求真实的东西,不喜欢追求虚妄的东西,一种欺诳性的东西,这个真实是要简别虚妄来安立。一者虚妄,就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是我们所要简别的,我们认为我相、法相,这些都是遍计所执。二者真实性,谓圆成实性。这圆成实性是是真实存在宇宙间的真理。这个实,是从简别虚妄而安立了真实。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当然我们也能够使令这一念心生起很多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这些依他起的事相,这些是世俗的境界。这种胜义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明白这个道理,究竟是不能解脱。所以这个“实”,又要简别世俗谛的依他起。当然你证得胜义谛,一定能够生起清净的依他起,一定的。但得本,不愁末,就是这一句话,但得本,不愁末。
“为简世俗,故说实性”。说这个圆成实性,要简别遍计执的虚妄,也应该简别依他起的世俗,而安立了“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是发明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