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 第885章、工业区的初步设定

第885章、工业区的初步设定

    长孙无忌是保守派,的确给太子的施政增加了相当的坎坷,但他也只是保守派,保守派也是要吃饭的。

    士农工商是他心中不可变动的阶级划分,但农工同样也是重中之重,他将夏林邀请到了家中,说吃饭是假,真正想聊的还是农桑工坊之事。

    特别是夏林曾经提过的工业园区,之前这件事是蜀王李世民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夫主持的,但当下李世民除了每三个月来一封信之外,其他时候都在外头当他那该死的海贼王,园区的事自然也就搁置了下来,这一搁置就差不多是两年半的时间。

    当下李唐之内对工业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了大魏对他们的工业剪刀差了,出厂只需要三个铜板的东西,到了这边却足足要三百文钱,虽然知道大部分成本都是在运输物流上,但这样的价格实在是叫人吃不消。

    长孙府的夜宴设在府上小阁,四面垂着竹帘,既隔了外间的视线,又不妨碍晚风携着池荷的清气徐徐送入。案上菜肴不算奢靡却样样精致,显是用了心思。

    夏林盘膝坐在客位,姿态松弛懒惰,跟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他拈起一块炙得恰到好处的羊肋排啃了一口,油脂沾了满手,随手便在那上好的苏绣坐垫上擦了擦。

    长孙无忌抬起手想要唉一声来制止夏林糟蹋他的宝贝,但最终还是举杯道:“夏帅,请。”

    两人对饮一杯。长孙无忌放下酒杯,沉吟片刻,终是切入正题:“日前听闻夏帅提及工业园区之事,不知……具体是何章程?无忌愚钝,还望夏帅解惑。”

    夏林一边吃着肉一边说道:“也没什么稀奇,就是把同类作坊、工坊集中到一片规划好的地方,统一管理原料采购、货物仓储、物流转运,甚至技术研发。省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浪费人力物力,也便于统一保障工匠生活。”

    “集中管理……”长孙无忌捻着胡须,细细咀嚼这四个字:“如此一来,岂非易于管控?原料、产出,皆在目之所及。”

    “对啊。”夏林抬眼看他,觉得这不亏是宰相之才:“而且规模上去,成本就能下来。就拿这次暖房的玻璃来说,若在长安左近设厂烧制,价格至少能降七成甚至更多,省下的运费,够庄户多盖几亩地了。”

    长孙无忌眸光一闪,他关心的自然不止是农桑,更是这“集中管控”背后对物资、乃至对相关匠户和商路的掌控力。

    蜀王当年主持时,便隐约有此意,只是未及深入便不了了之。如今夏林旧事重提,格局似乎更大。

    “只是……”长孙无忌面露难色:“如此大兴土木,集中如此多工匠、物料,所费不赀。国库近年虽有好转,然则西北用兵,各地水利修缮,处处都要用钱。再者,土地征用、匠户管理,牵涉颇广,恐非易事。”

    “钱的问题好解决。”夏林拿起酒杯抿了一口开始给小无忌出招:“不用国库出太多。可以官督商办或者引入别国的商号入股。地嘛,长安周边荒地、官田不少,选址不难。难的是人,是规矩。”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无非是怕这园区成了独立王国,尾大不掉,或者被他人把持反成祸患。”

    长孙无忌默然,算是默认。

    此事利益太大,若运作不当,确实可能滋养出新的庞然大物,甚至动摇现有格局。

    “所以规矩要立在前面。”夏林正色道:“园区设总管事一名,由朝廷委派,对陛下和政事堂负责。其下分设物料、生产、仓储、转运、技术、安保、民事各司,主官由总管事提名,吏部考核任命。其中账目独立,接受户部与御史台双重稽核。工匠招募、工钱标准、生产定额,皆有明文,张榜公示。最重要的,安保由北衙禁军派出专营负责,不受地方节制,亦不归总管事私人调遣。”

    他一口气说下来,条理清晰,显然早已深思熟虑。这番设计,既给了园区足够的自主运营权,又在人事、财务、军事上设置了重重制约,尤其是军制完全归属于朝廷,直接掐断了任何人藉此拥兵自重的可能。

    长孙无忌听得仔细,心中飞快盘算。如此安排朝廷确实能牢牢握住核心权力,夏林似乎并无借此揽权的意思,反倒像是真心要促成此事。

    于是他看向夏林:“夏帅思虑周详,无忌佩服。只是这‘官督商办’、‘引入他国商人’,朝中恐有非议。”

    “非议?”夏林嗤笑一声:“让他们非议去。要么他们拿出更好的法子,要么就闭嘴。唉,他娘的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妈的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魏商入股,带来的是技术、管理和销路。我们出地、出人、出政策。利润按股分成,朝廷还能收税。这叫互利互惠。总比现在眼睁睁看着钱都被中间商赚走了强。”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嘲讽:“还是说,有些人宁愿肥了那些倒买倒卖的吊毛,也不愿让朝廷和百姓得些实惠?”

    长孙无忌脸色微变,没有接话。他知道夏林意指为何,关陇集团中不少家族的确把持着诸多行业的流通环节,获利颇丰,工业园区一旦建成,现有的许多利益链条必将被打破重组。

    阁内一时寂静,只闻池边虫鸣断续。

    良久,长孙无忌缓缓道:“夏帅所言,确有道理。只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牵扯甚广,需从长计议,稳妥推进。”

    “计议可以,但不能拖。”夏林语气坚决,带着些不容置疑:“先在长安周边选一处试点。规模不用太大,先把玻璃、水泥、农具、纺织这几样最紧要的弄起来,效果好,再推广。出了问题,也能及时调整。”

    他看着长孙无忌,眼神锐利:“长孙相公,你是李唐的宰相,当知如今四方未靖,强邻环伺。没有坚实的工坊根基,没有物美价廉的军需民生物资,光靠地里那点收成和过往的积累,能撑多久?西域那边,吐蕃人可是盯着呢。咱们自己不强起来,难道等着别人把刀架到脖子上?”

    这话说得极重,近乎直指长孙无忌身为首辅的责任。长孙无忌面色凝重起来,他自然清楚李唐面临的潜在危机,也明白产业强国的紧迫性。只是以往阻力太大,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方略。如今夏林不仅提出了具体方案,似乎还愿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李唐的体制规则,这或许是一个契机。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夏帅教训的是。既然如此,无忌愿在政事堂推动此事。只是这试点选址、总管事人选,以及具体章程细则,还需详细斟酌。”

    “这是自然,我们虽然是敌非友,理念不合。但有一点我们的目标是一样,李唐未来的继承人是我儿子,我不想他接手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而你,长孙相公,即便再恨我也应当那个不会阻挡自己的国家迈向富强。”夏林说完之后神色缓和下来,重新靠回椅背,拎起酒壶给自己斟满:“选址嘛,我看昆明池东北那片官荒地就不错,临近渭水,漕运方便,离长安城也近。总管事的人选……你们政事堂先议,报给陛下定夺。我就一个要求,得要懂行、肯干、屁股坐得正的。至于细则,”

    “我可以让浮梁那边把魏国几个成熟园区的规章抄录一份送来,供你们参考。不必全盘照搬,结合李唐的实际情况修改便是。”

    长孙无忌没想到夏林如此大方,连核心的管理规章都愿意提供,虽然明知这其中必然也有为魏国资本和技术开路的意思,但眼下,这确实是尽快启动园区建设的最佳途径。他举杯道:“如此,多谢夏帅。无忌必当竭力,促成此事。”

    两只酒杯再次碰到一处,这一次,气氛明显松快了许多。

    后续的谈话便不再局限于工业园区,偶尔也涉及朝中其他事务,甚至聊了些长安风物。夏林依旧是那副漫不经心的调子,偶尔语带机锋,长孙无忌则谨慎应对,但两人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态势,终究是淡化了些许。

    宴席散时,已是月上中天。

    夏林谢绝了长孙无忌派车相送,踏着月色,独自溜溜达达往宫城方向走去。夜风微凉,吹散了他身上沾染的酒气。

    启动工业园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步棋,更是政治上的试探与破局。将长孙无忌乃至其背后的一部分关陇势力拉上工业这条船,既能减少改革阻力,也能在共同利益下逐步分化、转化他们。

    当然了,这过程必然伴随着博弈与妥协,但总比一味对抗消耗要来得好。

    关键在于得让他们意识到,跟着新的路子走,比守着旧有格局更能保障和扩大他们的利益,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手腕,更需要智慧。

    次日,关于夏林夜访长孙府的消息便悄然在长安高层中流传开来,结合近日暖房建造与工业园区隐约的风声,各方反应不一。

    裴司徒闻讯,在书房中枯坐半日,最终长叹一声,吩咐下人近日闭门谢客,称病不出。

    崔司徒则焦躁地在院中踱步,连最心爱的画眉鸟都无心逗弄,他敏锐地感觉到,某种他无法掌控的变化正在发生,而崔家似乎正被排除在外。

    东宫之内,李治从小武和张柬之处得知此事。他沉吟片刻,轻声道:“父亲此举,是以利相导,分化瓦解。工业园区若成,关陇各家依附其上的旧利受损,但若能抓住新利,便可转型。”

    小武整理着近日暖房的观测记录,闻言抬头:“殿下所虑极是。利益重新划分,必有争斗。园区总管事一职便是第一个要害。谁的人坐上这个位置,至关重要,不过那便从他们与我们斗变成了他们自己内斗了。”

    张柬之则道:“殿下,师父既已铺路,东宫亦当有所作为。可否上书陛下,陈明工业园区于国于民之大利,并举荐贤能?”

    李治点头:“柬之兄所言正合我意。此事我稍后便去与母亲商议。”

    仅仅一日之后,政事堂内,关于昆明池畔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的议案,第一次被正式提上议程。出乎不少人意料,首倡者竟是素来持重的长孙无忌。

    朝堂之上,争论自然激烈。反对者忧心“与商争利”、“易生垄断”、“恐受魏国掣肘”,支持者则强调“强国之本”、“开源节流”、“机不可失”。

    龙椅之上,三娘静静听着臣工们的辩论,目光偶尔掠过坐在门口,正给值班侍卫递玉米棒子吃的夏林,又看向陈述利弊、力主推动的长孙无忌,心中已然明了。

    待到众人争论稍歇,她缓缓开口,声音清越,定下了基调:“工坊之利,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察。园区试点,利大于弊,当行。着政事堂、户部、工部、将作监,并魏国商贸司相关人员,共议详细章程,选址昆明池东北官荒地,限期一月之内破土。总管事人选,由政事堂举荐,朕亲定。”

    圣意既下,争论便告一段落。退朝后,夏林晃悠到工部衙门,找来几位精通营造的官员,摊开昆明池周边的地图,开始比划规划起来。

    而与此同时,一封关于推荐园区总管事人选的密折,由东宫悄然递入了甘露殿。李治在折中并未直接提议,而是列举了各候选人的履历、能力与风评,其中既有出身关陇但务实肯干的少壮派,也有来自山东素有清望的干吏,当然最多的还是书院那帮嗷嗷待哺的土木学长、冶金师兄和锅炉前辈……

    暮色再次降临长安时,夏林爬上昆明池畔一处高坡,望着远处那片即将迎来巨变的荒地,春风拂过水面,带来湿润的气息,也带来了远处挑灯夜战的工部官员们测量划线的吆喝声。

    一个月内破土,这工作量可是不小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