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九百九十四章 姜至瑜好算计:这个女人不简单

第九百九十四章 姜至瑜好算计:这个女人不简单

    李龙有自己的搪瓷碗,他去打汤的时候,负责做饭的给他盛了满满一碗肉,旁边的人只有羡慕,没有一个不满意的。

    这狍鹿子可是李龙打的,人家多吃点,那是应该的!

    李龙也不以为意,打好饭,坐在一根木头上,把碗放在一边,开始掰馕。

    他没带筷子,这也难不住这些人,直接从砍倒的树上取个树枝子,捋掉毛刺,按合适的长度折断,然后就是个筷子了。

    李龙也是这么搞的,弄了一双筷子,看孟海还在那里维持秩序,想等着最后打,他便喊了一声:

    “老孟,别等了,你赶紧打了吃,吃完后你还要协调下面的活呢。”

    这时候就别整什么官兵一致的作风了,不是那个时候,孟海这时候得体现一下威严威信,而且李龙是真的有事要给他说。

    孟海听了李龙的话,笑笑,就过去打了一碗肉汤走了过来。

    他也带了干粮的。媳妇给烙了油饼——虽然凉着吃可能对肠胃不好,但油大,经饿。

    “来,馕配肉汤要好一些。”李龙掰了一半馕给他,“把你的油饼给我分一半,我尝尝嫂子的手艺。”

    孟海笑着说道:“行行,来来,一人一半。你要吃,我那包里还有。”

    “不了,尝尝就行了,以我的饭量,都吃了,你到时心里又埋怨我了。”李龙开着玩笑,“对了,老孟,下午,包括后面的干活,你分组后,主要还是把事情交待给组长。

    这么多人,看着你自己一个人跑前跑后,说实话最后累的是你自己,听听你自己的嗓子,哑了啊。这玩意儿可不好恢复,回去多喝点蜂蜜水。”

    “其实我也分了组的。”孟海笑着辩解着,“但他们指挥不动……”

    “指挥不动?”李龙笑了,“看来是你把那职权限的太死了,我给你那些钱,你要学会花啊。不敢花怕花超了是吧?

    七八十个人,怎么也得分成四五个组,每个组指定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信得过的组长,然后告诉他们,组长一天十二块钱,管不好就和其他人一个待遇,如果还管不好出了事或者干的活不符合标准,那就扣到四块到两块钱,或者直接换个组长,你看组长能不能管得住?”

    李龙知道孟海是因为钱是李龙的,他不好自己做主,就给他支了招。

    孟海笑了,这样以来,活肯定好干了。

    “所以你就管好那几个组长就行了,有什么事情别冲着村民说,直接叫组长。不过分配任务的时候把任务说清楚,免得到时再扯——从明天开始吧。”

    虽然七八十个人干活,进度比原来二十个人高的多,但效率却并没有提升多少。李龙知道孟海是有能力的,只是自主权太少,自己缚手脚,干活自然就不容易起效率。

    “老孟,这活咱们得干两三年,你得有自主性,如果我在,你有啥好想法,你就直接给我说。如果我不在,你觉得可行,就直接执行,然后等见了我再说。

    我的脾气你也知道,不是那种不讲理的,能听进去话,你也别担心。”

    李龙这么一说,孟海就放心多了,他先前自然知道怎么干速度快质量还好,但涉及到钱的事情,他真不好自己做主。

    现在李龙放权了,孟海自然就好做了。

    吃过中午饭,孟海就去找了几个组长,把李龙所说的那些个条件说了一遍,那几个组长立刻就有了不同的反应。

    怎么说呢,多拿几块钱,有的人觉得这回得好好干一把,有些人却在想着为了这几块钱得罪人值得不值得。

    干一天活多十公斤的面,谁不愿意?

    李龙能看得出来,下午干活的效率明显要高多了,场面上喊声最大的不再是孟海,而是那几个组长。

    虽然是从明天开始算,但今天他们就已经开始把组长的这个身份给标记在自己身上了。

    好事。

    李龙看着这干活的效率提高了,孟海也轻松了不少,这才提着枪背着背包,继续往前走去。

    一下午,李龙又挖到了四支粗大的党参,不过再没打到猎物。

    晚上发钱的事情由孟海来做,李龙则开着吉普车回到了县里。

    “有个姓姜的干部给你打了电话。”顾博远说,“乡里的宣传干事,说是你要有空的话,明天上班给她回个电话,她要采访你,看你是过去还是她上县里来。”

    姜至瑜给自己打电话?

    李龙已经很久没和姜干事打交道了,都快把这个人给忘记了。

    想来她能打电话到自己这里,大概率是和大哥家通了电话,要到了这边的电话号码吧。

    “电话是你大哥给的,你大哥给这边打电话说了。”顾博远随后的话证明了李龙的猜想。

    “行,明天早上给那边打电话,还是我过去一趟吧。”李龙户口还在村里,老爹老娘大哥大嫂都在那边,乡里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况且姜至瑜先前几次报导对自己也有好事,这一次李龙肯定要配合,其实他也好奇这位姜干事有什么事情找自己。

    第二天吃过早饭,到上班时间半个小时后,李龙给姜至瑜打了电话,姜至瑜在办公室,听说李龙要过来,她还挺高兴的。

    李龙问她有什么事情,姜至瑜说:

    “我研究了一下最近两年农村的一些变化,觉得有个大的趋势需要和你一起探讨一下。”

    “好。”姜至瑜有些故弄玄虚,不过县里到乡里不过十来分钟的车程,李龙还是等得起。

    他开着吉普车到了乡里的时候,姜至瑜已经在大门口等着了。

    “也就是你提前打了电话,不然这吉普车过来,我们领导肯定还以为来大领导呢。”姜至瑜开起了玩笑。

    多日不见,姜至瑜更加干练,原本有些温婉的气质中此刻带了些许女强人的风范,说话办事都利落了不少。

    作为乡里的宣传委员,她负责的事情可不少,而且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

    李龙把吉普车开进院子,跟着姜至瑜去了她的办公室。

    姜至瑜给李龙倒了水,然后拿出笔记本来,边准备边问道:

    “李龙同志,最近在忙什么?”

    “山里修路啊。”李龙说道,“我答应牧民朋友要给他们修一条通往夏牧场的路,目前来说还只修了不到五分之一,现在农忙结束了,就抽人加紧修一修。”

    姜至瑜在李龙成为全国表彰的先进个人后,非常后悔。明知道李龙这里是个新闻的大富矿,却因为工作和其他原因,并没有跟紧,导致好几个相关的新闻没自己的份儿。

    这事情连乡领导都罕见的批评了她。

    姜至瑜觉得自己的确是错失了机会,所以一直在找补。

    她研究了李龙这几年来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的农业情况,想搞一个大的。

    这也是找李龙来的原因,其实按她的想法,李龙现在比较忙,应该是没空过来,她是做好了去李龙收购站的打算的,没想到李龙早早就打电话然后过来了。

    面子给的挺足的。

    “那咱们开始?”姜至瑜看李龙没啥要说的,便问道,“我提问?”

    “行。”李龙自然没啥不行的。

    “你是咱们乡里第一个买小四轮拖拉机的,也是第一个买收割机的,还是第一个买中耕机的,也是第一个买全套全新的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的。

    在你的带动和引领下,咱们乡里不少人家买了小四轮拖拉机,买了收割机用于农业生产收获,乡里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其他乡要高许多。”

    说到这里,姜至瑜抬头看向李龙,问道:

    “李龙同志,从上面的这些事情来看,我能不能确认,你对于咱们县农业机械化有很大的期待,甚至于有自己的想法,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和以后的发展方向吗?”

    嘿,这命题还真大。

    不得不说,在乡里工作更加接地气,接触的人和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那些虚空的数据。

    所以姜至瑜比马晓燕更能看出李龙所做的一些事情的真实想法,甚至能根据李龙的成功,推测出未来的一些发展走向。

    “我觉得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后咱们北疆的农业,一定是机械化主导的情况。”李龙想了想说道,“咱们北疆地广人稀,就目前而言,可开垦的荒地还有许多,但人口的增加并不多,这有多种因素。

    虽然会有一些口里,包括陕甘省份的人过来这里打工到后面定居,但实际上人口增加比不上耕地面积的增长。所以以后农业发展的出路,就只能是机械化。”

    “嗯,这个在咱们官方的报告里也是有的,咱们北疆机械化有基础,也有这个能力。”姜至瑜觉得李龙说的还是挺全局性的,不过这么大面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不好体现具体的东西,便问起了细节:

    “那你有没有想过,具体到咱们乡里,甚至于咱们村里,到你的那些地里,应该怎么做呢?据我所知,你的户口还在村里,你名下还是有土地的是吧?”

    “是的,所以其实几年前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了。”李龙笑了笑说,“那收割机本身就是我的思路,然后拿去到其他农机厂里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来的实物。而现在的中耕机也是一样。

    我家里世代农民,我虽然不是北疆出生的,但却是在北疆农村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咱们北疆的农民有多辛苦——当然,可能口里许多人也希望有这样的辛苦,但无论如何,要种出来这么多地,人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北疆的农民非常的辛苦。

    我就想着要种这么多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实施机械化。当时最麻烦的就是割麦,一家几亩地的时候,割麦还行,如果一家有几十亩地,那麦子割起来非常费人工,而且非常的累,需要全家齐上阵抢农时——毕竟割不及时,麦粒会落地,鸟雀会过来吃,粮食会损失……”

    “所以才有了收割机?”姜至瑜适时的插了一句。

    “对,最开始就是收割机,其实还想着有更多的农业机械,但我上学不够,读书不够,能研究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收割机也只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当时是和农机厂的厂长、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完善,现在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就是这种。”

    姜至瑜点点头,对李龙的话深以为然。

    “那我还有个小问题,为什么会是和奎屯的农机厂合作,而不是就近,比如咱们县,或者石城农机厂合作呢?”

    李龙迟疑了一下,姜至瑜笑着说道:“李龙同志,放心说,我是不会把这段写进去的,就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

    “当然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农机厂看不上我的设计了。”李龙笑笑说,“我去过的,两个地方都去过,一听我是初中没毕业的学历,就把我送出来了。”

    “唉,唯学历论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姜至瑜猜测到了这个答案,所以感慨的说道,随即又问道:

    “所以你又研究了中耕机?”

    “是的。随着农村开垦出来的土地增多,以前人工锄草的活和割麦一样,已经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完成了。口里人说咱们这边种地是粗放式的,他们是精耕细作,我们也想精耕细作,无奈没有那个条件啊。

    现在谁家没个几十亩地呢?就说夏季锄草吧,锄一遍草下来得一个星期到十天,那先前锄过草的地,草又长起来,这样成无限循环了。

    用中耕机就会方便得多,几十亩地,小四轮带着,一天就能中耕完。虽然没有人工锄草那么干净,但基本上能达到效果——哪怕隔一个星期搞一次,也不会太累,非常的节省人工。”

    李龙说的既有想法又有实例,姜至瑜觉得很不错,认真的记录着。

    “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接下来,我就想着怎么搞出来比较好用的打药的机子了。”李龙也没隐藏自己的想法,这种事情就是集思广益,如果有人能研究出来并生产出来,李龙也乐见其成。

    毕竟现在专利法虽然已经出来了,但真要说专利的保护程度,这时候还不如不说。

    就拿收割机和中耕机来说,已经有厂子开始仿制了,当然奎屯这边生产的最早,所以牌子硬,买的人多。

    但其他厂子卖的便宜,自然也有人选择。你要说侵犯专利,那告去吧,这官司有的打呢。

    既然这方面专利没有太好的保护,那么把思路放出去,如果有人能够研制生产出来,李龙到时多采购一些就行了。

    如果这些人研究不出来,那等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到时再搞出来就行了。

    “打药的机械?”姜至瑜有些不解,为什么李龙会突然转到这上面。

    “现在传统的打药方式,就是用喷雾器。”李龙说道,“庄稼有虫了,背喷雾器,拉一罐水,到地头上开始一遍遍打。二十亩地能打大半天——这还是打的快的,问题是人背着这玩意儿,大热天打药,一块地要几十甚至上百个来回,肩膀受不了。

    最重要的是伏天的时候打药,特别是没风的时候,药雾在空气中弥漫,特别容易中毒。”

    李龙说的可不是空话,每年因为给庄稼打药而中毒的农民可不少。

    有些人能救回来,有些人却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所以我就想着,能设计出来用于打药的机械,一次性能打好几亩地,拖拉机带动,这样的话就方便多了。”

    姜至瑜搞宣传报道的,自然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只是从来没有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而已。

    毕竟这时候,死于非命的人并不少,医疗条件没那么先进,生活条件没那么好,人们的生活常识因为信息传递不畅也没那么丰富。

    所以姜至瑜其实是知道有些数据的,只是一时间难以把这些联系在一起。

    现在李龙一说,她立刻就有了反应。

    是啊,每年因为打药而丧命、住院的人不少,男女都有。

    这时候杀虫剂还是著名的3911之类的,毒性非常的强,致死率极高,吸入毒雾,很容易就会丧命。

    所以李龙这么一说,姜至瑜就明白了。

    而李龙觉得,她还不够明白,当然这很正常,毕竟李龙也不可能告诉姜至瑜,以后县里六成以上的耕地都会种成棉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打药会成为种植棉花的农民的一项非常繁重的农活。

    如果没有打药机的出现,就这一项,能让许多农民变成肩周炎和腰肌劳损患者,会有更多人因为打药而进了医院甚至丧命。

    所以这玩意儿,必须研究出来。

    姜至瑜又问着李龙关于机械化前景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去了兵团,看到他们采购回来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可以干现在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能干的各种活,而且效率很高,比如东方红犁一亩地可能需要十分钟,而那轮式拖拉机可能只需要五分钟,甚至更短时间。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更高效率的农机会一步步出现,替代现在的农机。”李龙畅想着,“更多的国产好机子能应用到咱们的农业生产上,保证农民增收致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