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作为东汉的京畿,地处天下之中,与四方州郡道路相通。
虽是雒阳不比长安,居于关中盆地,为四塞之地,独以一面当天下,然雒阳也是身在一处盆地中,外围有关隘重重,四面八方皆有要塞可以用来守御。
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用来镇御京师,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每一关各置一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来保卫京师的安全。
依仗雒阳八关,外加黄巾起义不成气候,虽是黄巾于地方上沸反盈天,但京畿雒阳,却是始终处于一片祥宁之气中,而中枢的稳定,使得汉帝国可以从容应付地方的乱局。
最终,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被扼杀在了襁褓之中,即没有做到倾覆汉家社稷,也没有做到割据一方,未能使得局面脱离汉庭的掌控,到头来黄天当立的雄心壮志早早败亡。
有着过去黄巾起义,朝廷守御八关的记忆,曾经是讨伐黄巾乱贼一份子的曹操,自是对于雒阳八关颇为熟悉,尤其是他过去在洛阳任过职,担任过洛阳北部尉的情况下。
雒阳南面有三关,自西向东,分别是伊阙、大谷、轘辕。
伊阙关,位于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为两山相夹,伊河于其间穿流,其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毕竟左右皆是山峦,惟有中间可以通行,关口即狭,实难以攻取。
大谷关,处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是位于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和伊阙关一样,大谷关也是一道狭隘的通道,不利于攻击的一方施展。
轘辕关,地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为雒阳南面三关最靠近东方的关隘,此关较之伊阙和大谷,更为险要,其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是故得‘轘辕’之名。
于曹操心中,对伊阙、大谷、轘辕三关的攻取难易进行排名,以轘辕最难攻取,伊阙和大谷则是不相上下。
“妙才,你且统帅本部兵马,都统乐进、李典前去攻打大谷。”
行军路上,曹操做出了分兵的措施,他现在手上有锐卒三万,若是只向一处关隘前去,实在是太过浪费了,且只专攻一处关隘,倘若有失,就白费了郭嘉献上的虚实之策。
于是乎,曹操有意着夏侯渊,都督乐进和李典前去攻打大谷,至于最西面的伊阙,路程上难以赶赴,一时半会顾不上,索性他就放过伊阙,只针对大谷和轘辕。
“诺。”夏侯渊朗声应了一句,这道声音洪亮且奋然,可见夏侯渊的战心早已沸腾,尤其是得到独立领兵,攻打关隘的重任时。
很快,一行人马自曹操所在的主干伸出一条枝干,向着西面而去。
望着夏侯渊离去的背影,曹操神情间若有所思。
伊阙、大谷、轘辕三关之中,以轘辕最为难以攻取,不过,正是因为轘辕关道路最狭,险隘重重,所以曹操打算自行攻取,亲自统兵征伐,也唯有他这位主帅在,部曲的士气才会被激发到最高。
也是轘辕关最为险要,所以曹操猜测,秦军多半会过于宽心,对轘辕关的守御不怎么放在心上,而两军交战,骄兵必败,秦军的骄心,就是他曹孟德的机会。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曹操举目远眺,似是越过群山,望见了守备松懈的轘辕关,同时他的心中默声念起了孙子兵法第六章虚实篇的纲领。
秦军在河南尹的兵力,曹操已经暗中派遣斥候打听清楚了,凡有一万五千余驻军,这里非是秦军不看重河南尹,所以安置这么少的兵力驻守河南尹。
而是河南尹身处天下之中,屡遭兵灾,民户损耗,十不存一,所故尽管黄权大力招揽流民进行屯垦,可一时之间,河南尹的户口还是稀薄,未能复旧日帝都之盛景。
民户即少,河南尹的钱粮赋税就少了,如果在河南尹屯驻大军,就需要从关中运输粮草,而远道运输粮草辎重,是一件损耗非常大的事情,故而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河南尹只屯有万五千余士卒。
虽是河南尹只有一万五千余士卒,但因为河南尹算是一座小型的四塞之地,所以兵力上还算是能够支撑守御。再者若是有大战发生,再从关中发送援兵支援河南尹,也是极为便捷的事情。
而这,就是曹操的机会,他要趁着关中援军未至,河南尹兵力空虚的时候,一举夺回河南尹。
此中为了顺捷的夺回河南尹,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行下虚实之策,假意大军从虎牢关攻打河南尹,吸引河南尹的守军前往虎牢关,如此一来,备左则右寡。
前面据曹仁发来的军情,已有三批次,共计五千余援军进入虎牢关,加上虎牢关已有的三千守卒,计其兵力,约有八千余,也即是说,黄权手上的机动兵力只剩下七千人。
七千人,需要守御住雒阳南部的三关,同时堵塞住所有曹军可能通行的小道,河南尹黄权必然是左右支绌,破绽顿生,曹操骑在马上,抚着胡须,一念至此的他,心下开怀不已。
且知道,为了尽量将河南尹的守军和注意力吸引到虎牢关,曹操自许都出发前,着令曹仁向着虎牢关发起猛攻,打出一股不破虎牢终不还的气势。
而如此一来,虎牢兵盛,伊阙、大谷、轘辕就当兵寡,曹操这一路的奇兵,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给到注意力全在虎牢关上的黄权,以致命的一击。
“报。”一名斥候自前方归来,核验完信息后,他来到了曹操身前五步处。
斥候方一拱手,而后接着抬头,就见到曹操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名身高九尺,雄壮非常的壮士,目光炯炯,以一种戒备的神情紧盯着自己,倘若他稍有异动,或将被斩于此地。
感受着灼灼的目光,刚抬起头来的斥候很快又低下头去,他知道这两名壮士的身份和来路,一为典韦,曾经驱虎过涧,猛虎见了也畏缩不前的猛士,一为许褚,过去拽着牛尾,倒拖牛身,是能同公牛较力的力士。
自从得到典韦和许褚这两员壮士中的壮士,他的主子曹操睡觉能安稳了,也不再念叨‘吾梦中好杀人’的奇言怪语,整个人气色比之以前好上了不少。
斥候没有多想,在曹操的注视下,他通禀起了轘辕关的情况:“禀丞相,小人此去侦查轘辕关,但见城头旌旗寥寥,守御的士卒三三两两,人数颇为稀少。”
曹操一脸从容,并没有因之露出什么欢颜,似乎事情一切都在他的把握之中,没有能让他惊喜的地方。
郭嘉轻咳的一声,自后方吐露了一句:“丞相,轘辕关果是守御者少,今可急引兵前去夺城,若是为轘辕关守卒侦得我军动向,有了防备,就算我军有万余人,也难以攻下城池。”
对轘辕关的险塞有着清楚的认知,郭嘉知道对于轘辕这样的要塞,只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能给到轘辕关守将足够的时间去完善守备,真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奉孝即便不言,孤亦知晓。”曹操颔首表示认同,随即他一声令下,招来于禁和张辽二人。
“文则,文远。”曹操抚着胡须,一副自信从容的模样:“你二人速领本部人马,向轘辕关急驱而去,为我军先驱,若是轘辕关守备不强,可趁势而下,若是轘辕关一时间难以攻下,只需纠缠片刻,我即领大军前去助阵。”
“今日,定要攻破轘辕关。”
曹操最后喝令了一声。
“诺。”于禁和张辽各自应诺了一声,接着倒退几步,撩开长袍而去。
作为先头部队,于禁和张辽二人,因资历身份,年岁经历,自是以于禁为主,张辽为辅。
也是张辽自知作为降将,不如于禁在曹操帐下日久,且于禁素得曹操所青睐,堪为曹营第一外将,他人皆不及之,但从于禁如今任着虎威将军就可得之。
“于将军,还请吩咐。”张辽姿态谦卑,他向于禁请命了起来。
于禁也不推脱,自然而然的揽过主将的担子,他向张辽言道:“向闻并州出将,文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且文远麾下,多是并州骁卒,是故,文远可愿为先登,为丞相攻破轘辕关。”
“将军不言,某亦当请命。”张辽一副志气高昂的模样,他慷慨道:“某自投于丞相帐下,得丞相亲待,每每思当报之,今日先登之事,非某莫属,而将军亦有此心,是上天是我等心意相通也。”
“素闻文远为义士,今日听汝言语,果是义士哉。”于禁毫不吝啬的夸耀了张辽一句。
……
这边于禁和张辽向着轘辕关直趋,那边夏侯渊搬出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行军劲头,向着大谷关奔袭而去。
李典见着道路狭隘,两侧山峦迭嶂,他不免面色怀忧,于是他向着夏侯渊劝告了一句道:“夏侯将军,是否远放斥候,减缓行军速度,以防秦军行设伏之事。”
“汝何怯也!”正在兴头上的夏侯渊吐槽了一句。
“如今吾弟子孝于虎牢关攻伐,河南尹的士卒为黄权遣送大半到了虎牢,如今河南尹内中空虚,而伊阙、大谷、轘辕更是兵寡,秦军哪来的兵力设伏。”
“就算秦军想设伏,也得向关中请求调遣援军,然后才有足够的兵力设伏,况我军这次出兵迅捷,说不得,黄权请援的使者,现在还是在去往长安的路上。”
“话虽如此,不得不防。”李典性子稳重,他再劝了一句道:“如今两侧皆是山林,道路狭隘,士卒不得并行,万一有什么差池,就是一场覆败。”
夏侯渊面色不喜,他叹了口气道:“曼成,我军如今是潜行奔袭,秦军如何得知,又如何设伏,况兵贵神速,若是我等速度慢了,恐是为秦军侦知,到时候大谷关严加戒备,岂不是失去大好的良机。”
“将军。”李典还是忧心,他进言道:“我军潜行至此,秦军自是不知,所故我军速度慢一点,稳一点,也没有什么耽搁,且可得万全,不至于出什么意外。”
“曼成,你且去后方统领后军,为我军后继。”夏侯渊不愿再辩解,他拿出主将的身份,命令李典离开中军,前往大军尾部统帅后军部曲三千人。
“如此,若是我等中伏,你可率后军前来救援,这般行事,可为稳当?”夏侯渊补了一句,这句话说的有些暗搓搓的,对李典的不喜溢于言表。
“诺。”受制于夏侯渊,李典不得已,只能离开中军前往后军,临行前他复劝了一句:“将军请小心,万事以稳妥为上。”
“去吧。”夏侯渊嫌弃的挥了挥手,斥退了李典,而后接着兴致高昂的向着大谷关行去。
……
距离潼关数十里外的风陵渡口,刘璋驻于江边,忽然感喟的道了一句:“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误终身啊!”
对于郭襄和杨过的有缘无分,刘璋颇是感慨,不过那是南宋时期的事情,且是中的故事,非真为假,可就是叫人喟叹,让人觉得惋惜。
“大王,河南尹递来急报。”从事姜囧携带着一封文书赶赴此地,未及见到刘璋的面,就先高呼通禀了一声。
待来到刘璋近前,姜囧吐露出文书中的内容:“曹仁统兵万余进犯虎牢关,且声言曹孟德将亲至虎牢,攻破此关,一举重夺回河南尹。”
“好大的口气。”刘璋轻笑了一声道,他从姜囧手中接过文书,从中了解起了河南尹战事的个中详情。
不多时,刘璋扬起书信笑道:“贾文和果是凉州名士,智谋出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为眼前景象所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