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22章 袁尚

第722章 袁尚

    袁尚字显甫,汝南郡汝阳县人。汉末群雄之一袁绍的第三子。

    袁尚受到袁绍的偏爱,并于袁绍去世后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也因此招致长兄袁谭的怨恨,兄弟之间经常兵戈相向。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袁谭,袁谭向袁尚求救,袁尚害怕袁谭得到士兵后不还,于是留审配留守,自领士兵救援。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阳,袁尚和袁谭二人退守邺,曹操趁机让袁尚和袁谭自相残杀。

    后袁氏兄弟均被曹操所败,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丸首领蹋顿,但不久曹操即平定乌丸,二人只得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所斩,首级也被送往曹操之处。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官渡之战兵败,之后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忧愤而死。

    袁绍生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

    众人欲立其长子袁谭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向因为骄傲奢侈使袁谭反感,辛评、郭图都同袁谭亲近而与审配、逢纪有矛盾,审配等人害怕袁谭即位以后辛评等人为害自己,就假托袁绍的遣命,拥戴袁尚作为继承人。

    袁谭不能继位,于是自称车骑将军,驻屯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并派逢纪跟随,但及后因审配拒绝袁谭增兵的要求,而令逢纪被杀,二人更生嫌隙。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袁谭,袁谭向袁尚求救,袁尚害怕袁谭得到士兵后不还,于是留审配留守,自领士兵救援。

    同时派河东太守郭援与支持袁氏的并州刺史高干及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共攻河东,并与关中诸将马腾等联合出兵。曹操派钟繇对抗,钟繇派张既劝说马腾支持。

    马腾成功被说服,并派马超、庞德救援钟繇。钟繇趁郭援渡河时攻击,大破郭援军,庞德更将郭援斩首。南单于见郭援被杀,自动投降。高干亦向曹操投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黎阳,大败袁尚和袁谭,二人退守邺城。曹操追击到邺,并收割麦田。

    此时曹军诸将都希望乘势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但曹操最终依从郭嘉之计,撤军任由袁尚与袁谭自相残杀。

    袁谭对袁尚说:“我方铠甲不精,所以上次被曹操打败。眼下撤退,人人想着回家,趁着他们没有遇河,出其不意发兵进攻,可以彻底击溃曹军,这个计策不可失去。”

    袁尚因怀疑而没有同意,既不给袁谭增派兵力,又不更换铠甲。袁谭大怒,郭图、辛评藉此机会对袁谭说:“要将军的父亲把将军过继给哥哥做后代的,都是审配用来构陷您的。”

    袁谭觉得有道理,就率兵攻打袁尚,双方在外城城门交战,袁谭战败,就率领部队退回南皮。

    王修率兵救援袁谭,并劝导兄弟应和睦;荆州牧刘表亦写信给袁尚和袁谭,劝他们齐心,努力经营现在所领有的地区,但二人都不接纳。袁尚及后大举进攻,袁谭战败而退回平原据守。

    袁尚进而围城,袁谭于是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援。但辛毗见曹操后反而建议曹操应以此机会吞并河北,曹操于是派大军攻袁尚,袁尚立即回到邺城。吕翔、吕旷叛变归顺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命苏由、审配守邺,曹操攻邺,苏由欲叛,事败出逃。曹操破尹楷、沮鹄,韩范、梁岐、张燕投降,皆获封赏。

    袁尚得知邺城危急,率领一万多人回救邺城,命李孚入城通知审配联合攻击,但遭曹操迎面拦截,打败了袁尚,袁尚逃到漳水弯曲处扎下营寨,曹操又将其包围,尚未合围,袁尚害怕,派阴夔、陈琳请求投降,曹操不答应。

    袁尚只好回头逃奔蓝口,曹操再次进兵,很快包围了袁尚。袁尚的部将马延等人临阵投降,部众彻底溃乱,袁尚逃往中山。

    曹操收得袁尚的辎重,获得袁尚的印绶、符节、斧钹和衣服物品,拿给城内的人看,城内守军沮丧崩溃。

    不久审配侄守将审荣引兵入城,审配被斩。袁尚命牵招向高干求援,被拒绝,牵招投降曹操。

    在曹操包围邺城的时候,袁谭背叛曹操,趁机抄掠攻占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闲,进攻在中山的袁尚。袁尚战败,跑到故安投奔袁熙。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部下焦触、张南叛变,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畴帮助曹操为向导偷袭柳城,袁熙、袁尚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数万骑在白狼山遇到曹操大战。

    曹操大将张辽斩蹋顿,袁尚又与袁熙带着几千亲兵投奔辽东的公孙康。公孙康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裹面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使伏兵捉住他们。砍下二人的脑袋送给曹操,北方于是统一。

    建安七年(202年),冀州牧袁绍病死,由三子袁尚继承家主之位,领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既然袁尚坐拥富庶的河北四州,为何仅过了不到三年就被曹操击败,尽丧河北之地呢,为你细细道来。

    袁尚出身东汉顶级士族汝南袁氏,为冀州牧袁绍与后妻刘氏之子。本来袁尚是袁绍的第三子,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袁谭、袁熙,按理是无法继承家主之位的。

    可是袁尚有个好妈,极力帮助儿子争位。同时袁尚长得英俊,与其父袁绍类似,所以袁绍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

    袁绍本就宠爱刘氏,加之刘氏多次称赞袁尚有才,所以他就爱屋及乌,动了改嗣的念头,把长子袁谭过继给了哥哥袁基。

    本来不出意外的话,袁尚即位是早晚的事。可是意外来了,建安七年(202年)时袁绍因为屡败于曹操而气死,临终并未明确继承人选,导致袁尚即位的合法性并不充足。

    当时袁绍手下谋士众多,而辛评、郭图夙来支持袁谭,便提议立嗣以长,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可审配、逢纪向来与辛评、郭图不和,担心袁谭即位后会遭到辛郭二人打压,便力主遵从袁绍生前的意愿,立了袁尚为家主。

    青州刺史袁谭自然不服弟弟袁尚,于是屯兵黎阳,准备静观其变。而幽州刺史袁熙与并州刺史高干(袁绍外甥)虽都选择支持袁尚,

    但并不希望看到袁谭与袁尚骨肉相残,所以选择按兵不动。因此袁尚仅在名义上拥有幽并二州之地,实际只能控制冀州。

    恰好曹操北攻,于是袁尚和袁谭和解,合力对抗曹操。同时袁尚为了缓解自己这方面的压力,便任命郭援为河东太守,让他和自己的表哥高干一起攻打河东。

    数月后,二袁与曹操大战不敌而只得北逃邺城。同时郭援与高干军也被曹操部下钟繇击败。随后曹操为使二袁内讧而主动撤军,南下攻打荆州牧刘表。

    袁谭见曹操退走,便向袁尚提议说:“我们之所以败给曹操,就是因为铠甲不精。现在曹操退走,人心思归,可以趁着他们渡河时发动突袭,一定能取得胜利。希望你调拨军马与铠甲给我,让我攻击曹操。”

    然而袁尚担心袁谭是假意袭曹,实则要从他这里骗取铠甲与军马,便予以拒绝。袁谭大怒,便听从辛评、郭图的建议攻打袁尚,结果惨败,只得逃往南皮。

    青州别驾王修听说袁谭兵败,便前去支援,还劝他与袁尚和解,共同对付曹操。然而袁谭不听,于是袁尚便进军讨伐。刘表听说二袁相争,便写信劝二人讲和共抗曹操,但二袁都不予理会。

    袁谭兵败,只得逃往平原,还派人向曹操求救。然后袁尚听说曹操前来,这才放弃围攻平原而回师邺城。随后曹操与袁谭结为儿女亲家,接着假意退军。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己再次率军征讨袁谭。曹操听闻袁尚出征,立马北攻邺城。

    袁尚久攻平原不克,又听说邺城危急,只得回军救援。可袁尚畏惧曹操,只得驻扎在邺城十七里的滏水,举火与城内的审配呼应,想要一起内外夹攻曹操。

    曹操看破袁尚意图,于是主动出击,屡次击败袁军。袁尚知道自己不是曹操对手,便派人向曹操投降,但为曹操拒绝。

    曹操知道袁尚被自己打得已是惊弓之鸟,便乘胜追击,再次打得袁尚大败而逃。袁尚本想退往中山重整旗鼓,可又遭到袁谭趁火打劫,再次大败而逃,只得前往幽州投奔二哥袁熙。

    不久曹操攻破邺城,审配不屈被杀。而高干见袁家大势已去,主动归顺曹操。接着袁熙的手下见袁家大势已去,也在建安十年(210年)叛变投曹,导致袁尚、袁熙只得北投乌桓。

    由于袁绍素来厚待乌桓,所以乌桓单于蹋顿就收留了袁尚兄弟。而曹操为了彻底解除后患,便与建安十二年(207年)远征乌桓,结果乌桓在白狼山之战惨败,二袁只得逃往辽东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

    袁尚素来骁勇,见辽东远离中原,便和袁熙商议袭杀公孙康,占据辽东重振袁家。然而公孙康早就做了两手准备,要是曹操来,就利用二袁对抗他;

    要是曹操无意夺取辽东,自己就杀二袁讨好他。果然曹操知道公孙康心意,主动选择撤军,公孙康便杀了二袁献给曹操。

    曹公包围邺城的时候,袁谭攻占了甘陵县、安平国、勃海国、河间国几地。袁尚战败后,逃回中山国。

    袁谭又进攻中山国,袁尚只得逃往故安县,袁谭就吞并了他的部队。曹公写信给袁谭,谴责他违背约定,并与他断绝儿女婚姻关系,让她的女儿回娘家去,然后进军讨伐。

    袁谭很害怕,从平原县撤出,跑到南皮县固守。十二月,曹公进入平原县,收回被袁谭攻占的郡县。

    曹操包围了邺城,袁谭则攻占了周围的地区。这表明在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非常激烈,争夺领土和资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

    袁尚在这场战争中被击败,逃回了中山国。袁谭则继续进攻中山国,并将袁尚的部队吞并。

    这表明在战争中,战胜方往往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而战败方则不得不退缩,甚至失去自己的军队和领土。

    曹操这封信的目的是谴责袁谭违背约定,并断绝他与袁尚之间的婚姻关系。这表明在战争中,遵守约定和联盟是非常重要的,破坏盟约往往会引发战争。

    同时,曹操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威慑力,表达了自己的权威和决心。

    袁谭听到曹操进军的消息后,非常害怕,从平原县撤出,并固守南皮县。这表明在战争中,军队的撤退和固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并寻找最佳的防御策略。

    袁谭和袁尚之间争夺领土和权力的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亲兄弟之间为了权力和领土而互相争斗,导致家族分裂,甚至灭亡。因此,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教训:

    1.亲情不敌利益。在权力和领土的诱惑下,亲兄弟之间也会互相争斗,甚至互相残杀。

    这表明在利益面前,亲情并不可靠,因此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利益的分配和平衡,以避免内部斗争和分裂。

    2.信任危机。袁谭和袁尚之间之所以互相争斗,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问题。

    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内部,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信任破裂,就容易引发内部斗争和分裂。

    3.权力集中的重要性。袁谭和袁尚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家族的分裂和权力的分散,这表明在政治和家族内部,权力应该尽量集中,避免权力的分散和失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