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兖州陈留人,追随吕布期间与陈宫被称为吕布的左膀和右臂。
东汉末年将领,吕布帐下中郎将。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纪律严明,号称“陷阵营”。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趁刘备东击袁术于淮水时,袭取刘备的根据地下邳。之后刘备投降吕布,吕布命刘备屯驻于小沛,而自称为徐州刺史。
同年,吕布下属郝萌发生叛乱,率兵攻打吕布所在的下邳,吕布不敌,逃往高顺大营,幸得高顺所救,并斩杀郝萌。
建安三年,吕布再次依附袁术,派人攻打刘备,刘备不敌,请求曹操支援,遂派出得力干将夏侯惇援救,双方于下邳城外展开激烈交战,最终败于高顺之手。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征吕布,吕布连败三次坚守下邳不出,十二月,下邳城破,高顺、陈宫被叛将侯成、宋宪、魏续所捉拿,吕布不得已而投降。建安四年(199年)高顺被曹操所杀
高顺手下有七百余人,对外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作战攻无不克,名为”陷阵营”。
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夜半时,吕布部下郝萌发动叛乱,带兵攻打吕布所在城池下邳,由于吕布的府邸防御严密,一时之间攻不下来,吕布不知道是谁叛乱。
慌忙跑向内室带着妻子跳墙逃走,直奔高顺大营求救,高顺连忙问道将军知道是何人,吕布只道是河内人的声音。
于是高顺猜测到是郝萌,便立马率部下前去平叛,高顺军以为弓弩射向叛军,一直激战到天明,
郝萌部下曹性看到大势已去,立即反正攻打郝萌,双方大战过程中,郝萌刺伤了曹性,而曹性也斩断郝萌一只手臂,后高顺赶到命部下万箭齐发,射杀郝萌,斩首示众。
建安二年(197年)吕布准备要亲自率领将士征伐臧霸,高顺见他如此冲动于是又劝道,
将军亲自要去斩杀董卓,威震四方,声名远扬,远近周边的人民都很害怕您,想要什么东西不能得到,而要亲自去要钱财呢?如果失败了得不到,岂不有损害了您的威名啊?
吕布装做听不见的样子。下定决心要去征讨,而对方臧霸害怕吕布武力似的劫掠凌虐,于是他坚守城池,使得吕布不能攻克,最后无功而返。
直至很久以后臧霸才又和吕布和好了,因此高顺屡次劝谏吕布,
凡破家亡国的人,不是因为没有忠臣明智的部下,而是担心他们不被重用啊。
将军做事情,不肯慎重考虑,时常出现失误,做事总是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
虽然吕布知道高顺忠心于己,可是吕布并没有重用高顺,紧接着吕布因为郝萌的谋反,对高顺变得更加疏远,
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夺取全部高顺所领导的陷阵营士兵给魏续,直到当要战争的时候,
因此才令魏续还给高顺统领的陷阵营部队与交还兵符,即便如此高顺也从来没有恨意。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再次依附袁术,派人带金子到河内郡买马,结果被刘备打劫了,于是吕布派高顺攻打沛县刘备。
刘备节节败退,就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出大将夏侯惇援救,高顺军在下邳城外与夏侯惇军交战时曾与其单挑。
双方大战了四五十个回合夏侯惇击败了高顺,高顺欲退回城内,夏侯惇则令其战马追赶。
夏侯惇追赶至高顺军深处,高顺的部下曹性偷偷地用弓箭瞄准了夏侯惇,然后,弓箭射中了夏侯惇的左眼。
夏侯惇把箭矢从眼睛里拔了出来,而且眼球也随着箭矢被拔了出来,随后,他吞下了自己的眼球并策马直奔曹性,一枪刺穿了曹性的面部,
曹性身死,高顺则命令部队进攻。最后,高顺击败了夏侯惇的部队。
建安元年(198年)九月的时候,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吕布连三次战败便于下邳坚守城池不出。
随后曹操的大军渐渐包围了下邳城,陈宫建议吕布“出屯于外”,自己“闭守于内”,以便形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
由吕布亲自率领骑兵去截断曹操粮道,陈宫、高顺坚守下邳城。然而因为妻子的一番话说:
高顺与陈宫向来不合,如果让他们两个一起坚守城池的话万一将军出城后,他们就可能密谋叛变,致使将军出城后则进不了城。
使吕布犹豫不已,错失良机。十二月,下邳城破,高顺、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叛将所捉拿,吕布不得已而投降。
曹操打败了吕布,将高顺、吕布等人生擒。高顺被擒后拒绝投降于曹操,全程保持默然不说话,
吕布、陈宫、高顺先后被斩首之后被送到许昌,三人的首级被挂在在许昌城门前示众,然后将其厚葬。
在吕布的麾下,存在着两位极为骁勇的将领,一位是张辽,另一位是比张辽更为出色的高顺!
不过,当吕布战败身亡之后,张辽获得了赦免,而实力强于张辽的高顺,却被曹操处死了
高顺与张辽皆是吕布麾下的杰出猛将,二人战斗力不相上下。然而,在地位和军事才能方面,高顺更胜张辽一筹。
特别是高顺所统领的陷阵营,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敌军心生畏惧!
从常理来看,实际上高顺相较于张辽而言,具备更高的利用价值。高顺在吕布的阵营里地位颇高,若能招降他,更有助于掌控吕布的部下。
并且,高顺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战斗力,都堪称顶尖水平,日后会是曹操的得力战将,对于这样的人才应当好好优待!若想树立威严,其实斩杀张辽比斩杀高顺更为恰当!
然而在白门楼之上,最终的情形却是张辽得到赦免,可比起张辽更具价值的高顺却被斩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曹操为何要处死高顺,却留下张辽呢?
实际上,若想弄清楚曹操为何杀掉高顺却留下张辽,我们只需瞧瞧张辽背后的依仗!
在白门楼之上,高顺率先被带到曹操跟前。曹操在与吕布交战期间,已领略过高顺的本事,因而对他多少有些赏识,便向高顺询问接下来作何打算。
曹操这番话的意图,实际上是给高顺找个台阶下,劝他归降。然而高顺一声不吭,根本不回应,让曹操极为难堪。
更关键的是,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肯为高顺说情,大家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这尴尬的场面,无动于衷,这让曹操愈发尴尬,愈发无奈,没有个中间人从中调解,总不能让曹操去求高顺投降吧?
最后,曹操陷入两难境地,不得不下令将高顺处死,以此来化解这一尴尬局面。一代名将高顺,也在此刻抱憾离世。
那时的高顺实际上抱着必死的念头,不过曹操对他其实也有意留一线生机,毕竟曹操喜爱人才,倘若有人从中调和,给曹操提点建议,曹操也会顺势而为,饶过高顺,之后再慢慢软化高顺坚定的意志。
可惜的是,高顺背后无人撑腰,最后落得个被处决的结局……而这,也正是高顺和张辽的差异所在!
高顺被处决后,张辽被押到了白门楼。张辽看到高顺这样厉害的人物都被斩杀,没能得到宽宥,觉得自己也没有生存的可能了,便打消了投降的念头,全力宣泄怒火,对曹操破口大骂。
曹操被张辽这番举动激怒,他没料到张辽竟如此大胆,便亲自拔剑,打算杀掉张辽。就在这时,张辽的庇护者现身了!
曹操打算斩杀张辽,这时刘备伸手拉住他,关羽也在他面前跪了下来。很显然,这二人是想为张辽说情,他们就是张辽的依仗。
既然张辽背后的靠山现身了,曹操就得慎重考虑一番,到底还杀不杀张辽。
在此情形下,只会有两种结果,其一,刘备和关羽的影响力不够,曹操不给他们情面,坚持杀掉张辽;
其二,刘备和关羽的影响力足够大,曹操放弃杀张辽的念头。从原文可知,出现的是第二种结果。
彼时,刘备开口为张辽担保,关羽更是以自己的性命作保证,期望曹操饶张辽一命。显然,此二人竭尽全力想留下张辽。
而那时的曹操,十分赏识刘备和关羽,况且刘备与关羽并未宣称投靠曹操,双方是合作关系。
所以,曹操正好借此机会与刘备、关羽交好,试图将二人招揽到自己麾下!
设想一下,刘备和关羽对张辽极为重视,倘若曹操不顾这两人的情面,将张辽杀掉,刘备和关羽怎会心甘情愿地归顺?曹操又如何能招降他们二人呢?
由此可见,自刘备与关羽站出来为张辽担保那一刻起,张辽的性命便有了保障!
尽管曹操对张辽辱骂自己一事极为愤恨,但身为一名合格的主公,他不会因小利益而损失大局,不会因一个张辽而与刘备、关羽结怨,因此他只得放走张辽。
曹操不但没有为难张辽,还亲自为其松绑,又给张辽披上衣物,还封他做了关内侯,这可算是给足了刘备和关羽的情面。
然而,尽管曹操这般给刘备关羽面子,张辽却公然让刘备关羽难堪,他马上就归降了曹操,把刘备关羽抛在了脑后
吕布战败身亡之后,曹操把高顺处死了,可为何却把张辽留了下来呢?
简单来讲,曹操处死高顺,是由于没人替高顺担保,并且高顺一心求死,曹操也就只能动手了。
而曹操不杀张辽,是因为刘备和关羽出面担保,为了不与这两人结怨,曹操只好放过张辽
高顺的出场公元196年,吕布的下属郝萌在袁术的蛊惑下发动了对吕布的叛乱,在一个宁静的深夜吕布突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突然发现有人兵变,他和夫人来不及收拾衣冠不整的逃出府衙直奔高顺的大营。
高顺见吕布如此狼狈便问吕布何人叛乱,吕布完全不知只说到听闻有河内人的口音,高顺立刻判定是郝萌,然后高顺立刻带着陷阵营前去平乱,只用了一晚上时间就平息了叛乱斩杀了郝萌。
虽然吕布知其忠义却始终对高顺弃之不用,甚至后来剥夺了他的陷阵营兵权给魏续,到有战事来临时才将兵权还给高顺,但高顺却仍旧对吕布忠心耿耿,每次打仗时依旧冲锋在前的忠诚。
建安三年,吕布再一次依附于袁术,由于他买马的金子被刘备劫掠,所以派遣高顺和张辽攻打刘备
此时,高顺为主将,张辽为副将,战场上高顺巧妙布局,身先士卒将刘备集团打的节节败退,纵使刘关张三人使出全力依然不是高顺集团的对手。
无奈的刘备向曹操求援,曹老板派出夏侯惇前来应战,夏侯惇此战不但未能挽回败局还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变成独眼将军,随后高顺占领了小沛并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刘备被迫投靠了曹操。
可是这一战也为高顺引来了杀身之祸,曹操亲自出征攻打吕布,吕布集团奋力抵抗一时难分胜负,在关键时刻吕布不采纳陈宫的建议,导致水淹下邳,最终兵败,高顺、陈宫等人均被曹操擒拿。
在白门楼上,吕布求曹操放自己一马,曹操不允,张辽靠着关羽求情投降了曹操,只有高顺一言不发直面死亡,最终高顺被绞死。
他都能原谅害死曹昂的张绣和贾诩却原谅不了一个职业军人?至于曹老板为何执着杀高顺或许早已沉寂于历史。
高顺的一生,是一个拥有职业军人素养的良将的一生,他不爱财、不爱酒、不贪污腐败、能身先士卒,他的军事才能足以比肩张辽,政治智慧亦不逊陈宫,却因对吕布的绝对忠诚而困守道德枷锁。
高顺用生命诠释了另一种价值维度:即便所托非人,坚守信念本身即是超越成败的精神丰碑。
这种矛盾性,使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悲剧美感,假设曹老板惜才,放过高顺,三国中期将会出现一个超越五子良将的名将,可惜历史不容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