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郭元振此人,武则天就感到一丝好笑。
郭元振出身太原郭氏名门,家族背景显赫。
在绑架人口之事被召入京后,郭元振呈上《宝剑篇》。
诗中云,“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何其豪迈!
这样的诗句,打动了她。
她觉得此人行事虽然不羁,但却极有才华。
所以她不仅赦免其罪,还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升至奉宸监丞。
于是,武则天的视线投向天幕。
她想看看,她看人的眼光到底准不准,郭元振又做出了何功绩。
......
【郭元振这人很抽象,不仅掠卖人口,还自己铸私钱。】
【但是自己家中却是一贫如洗,赚的钱都给了自己的穷苦朋友。】
......
各朝古人心中又升起了无数问号。
自己一贫如洗,却是不惜违法接济自己的朋友?!
这多少有些离谱啊!
......
【抛开这些争议之举,郭元振又是个文武全才。】
【进士出身,又能带兵打仗。】
【早年间,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家中给他送来40万钱。】
【这时,有一位穿着丧服的人来到他门前请求救济。】
【并对郭元振说,我家祖宗五代没能入土为安,妥善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一些钱财,让我能够办理丧事。】
【郭元振听后,没有丝毫犹豫,也不问他姓名,就把家中寄来的钱全部给了他,没有丝毫吝惜之色。】
......
各朝古人又懵了。
上一次他们看到类似的事件,还是苏小小资助素不相识的鲍仁。
彼时鲍仁一袭青衫,眉宇间透着读书人的儒雅与坚毅,一看便是潜心向学的正经读书人。
且他确实不负众望,高中状元,成就了一段佳话。
而这位穿着丧服的人呢?
暂且不论真假。
办丧事,需要四十万钱吗?!
然而,郭元振却连眉头都未皱一下,毫不犹豫地将这四十万钱尽数赠予了对方。
各朝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只感觉郭元振这人好生矛盾。
他为了素不相识的丧服者,不惜拿出自己的全部钱财,助其安葬祖宗五代。
慷慨助人,看似道德水准极高。
而又为了自己的朋友,私铸钱币、掠卖人口。
违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各朝古人实在有些难以将这两个形象联系在一起。
......
【而郭元振更抽象的还在后面。】
【公元706年的冬天,时任安西大都护卫的郭元振前往碎叶城,和突骑施可汗乌质勒商议军情。】
【乌质勒听说郭元振来访,不敢怠慢,忙出帐相迎。】
【彼时正值隆冬,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啸,两人在帐外亲切交流。】
【不一会儿,积雪便深得淹没过小腿。】
【乌质勒一个老人家有点受不了,可那郭元振跟没事人似的,稳如磐石,连脚都不动一下。】
【乌质勒出于礼节,只得强撑着继续陪郭元振交谈。】
【好不容易谈完,两人这才入帐休息。】
【结果乌质勒受冻,当晚便病倒不起。】
【等到次日,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乌质勒的儿子娑葛大怒,认定郭元振是罪魁祸首。】
【调集兵马,准备围攻郭元振。】
【如果不是他天寒地冻的,非得拉着老人家说话,也不会造成这一悲剧。】
此时,弹幕弹出。
“后来郭元振进了武庙,他的下一位比他还要抽象。”
“最不可思议的,是被绑架的那一千多人的后代都非常崇拜郭元振。”
“吐蕃一代战神打遍大唐名将,生生被郭元振的反间计给忽悠瘸了。”
“郭元振放在当代,要么饿死,要么卒于缅北。”
......
郭元振不禁微微蹙眉,面露不悦之色。
他对天幕中后人的形容有些不满。
这怎么是抽象呢?
按照突骑施习俗,外国使臣进入牙帐需行“面礼”,即用刀划破脸颊。
但乌质勒为表示对大唐的尊重,选择在帐外与他会谈。
只是谁都未曾想到,谈判的时候会突然天降大雪。
他身强体健,区区风雪,自是不放在眼里。
况且,他可是唐朝使臣,一举一动皆关乎国威,若是在风雪中站姿东倒西歪,岂不是会被突骑施人笑话?
而乌质勒年老体弱,渐渐被冻得瑟瑟发抖。
然而,谈判尚未结束。
军国大事又岂能儿戏?
他俩只好在风雪中继续商议。
谈判结束后的次日,乌质勒便因风寒病逝。
郭元振也感到十分委屈。
这是谁都没有料想过的事。
其子娑葛怀疑是他故意谋害,当即便想要起兵攻打大唐。
副使解琬见状,心急如焚,忙劝他连夜逃离此地,但被他拒绝。
他以诚心待人,行事光明磊落,又何所疑惧。
次日,他亲自前往乌质勒的牙帐中吊唁,悲痛大哭。
随后,他又主动提出留下,协助办理乌质勒的丧事,一连数十日,不辞辛劳,尽心尽力。
娑葛被他的诚意感动,心中的怨恨与猜忌渐渐消散。
并遣使者前往大唐,进贡五千匹马、两百头骆驼、以及十余万头牛羊,以表继续与唐朝修好之意。
自此,唐朝与突骑施重归于好。
唐朝也能得以集中力量,应对吐蕃和后突厥的威胁。
郭元振满意的点点头。
看吧,他就说他行事向来诚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