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角的地面控制中心里,凌晨三点的空气仍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却压不住科学家们越来越激动的呼吸。
诺亚双眼紧盯着主屏幕,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天神之眼望远镜发回的首批图像数据,正在从遥远的太空传输进来,屏幕上的像素点一点点拼接,逐渐显露出宇宙的轮廓。
“出来了!”随着数据传输进度条跳至100%,操作台前的年轻研究员突然惊呼。屏幕上,一幅清晰的星云图像缓缓展开:蟹状星云的中心区域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丝状的气体云像被风吹动的绸缎,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下舒展,每一缕纹路都清晰得能看清细节,连星云边缘的恒星都闪烁着细碎的光点。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蟹状星云的核心结构,比地面望远镜拍摄的图像精度高出数十倍。
诺亚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伸手捂住嘴,却还是抑制不住哽咽——他终于在这里见证了历史!
5年的研发、无数次的调试、发射前的忐忑,在看到这幅图像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控制中心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科学家们互相拥抱,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手里的咖啡杯都差点摔在地上。
“立即进行数据校验,确认图像真实性!”
在片刻的激动之后,周康杰迅速恢复冷静。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校验,确认图像未受宇宙辐射干扰,数据完全可靠后,他拨通了袁家骝的电话,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头,天神之眼成功了!首批图像超出预期,我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宇宙!”
当天清晨,这些珍贵的宇宙图像就被送到了全球各大媒体的编辑部。
《南洋时报》的编辑们看到蟹状星云的图像时,毫不犹豫地推翻了原本的头版排版,用整版篇幅刊登这幅图像,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天神之眼望远镜传回宇宙首秀,人类视野延伸至220亿光年》。报纸印刷车间里,机器连夜加急印刷,第一批报纸刚运到街头报摊,就被早起的市民一抢而空。而更多的人则是通过电视屏幕观看着这些刚刚传回的画面。在节目中天文专家在镜头前解释:
“这张蟹状星云的图像,不仅能帮助我们研究恒星的演化,还能为宇宙膨胀理论提供新的证据。天神之眼的成功,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成果。”
“快看这个星云!太漂亮了!”
在纽约街头,一个男孩举着报纸,兴奋地向父亲喊道。父亲接过报纸,看着图像里那片如梦似幻的蓝色星云,忍不住感叹:
“原来宇宙是这样的,以前在课本上可看不到这么清楚的照片。”
与此同时,全球各大电视台的早间新闻节目,也将天神之眼的图像作为头条。ABC的新闻主持人,正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展示着天神之眼拍摄的另一幅图像——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清晰可见,周围的彩色条纹像油画一样绚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视角,如此清晰地观测木星大气活动,”
主播的声音带着激动:
“天神之眼望远镜就像人类的‘宇宙之眼’,帮我们揭开了宇宙更多的奥秘。”
在巴黎,《世界报》的头版用“宇宙的礼物”为题,刊登了天神之眼的图像;在伦敦,街头的电子大屏循环播放着星云的动态图像,吸引路人驻足观看;在悉尼,天文爱好者们自发聚集在天文台,拿着报纸上的图像,与望远镜观测到的景象对比,兴奋地讨论着宇宙的奥秘。
而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是哪里?
是春城,在春城的春城电视台的早间新闻里,进步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以及天神之眼的图像同步播出。在电视屏幕前,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神奇的宇宙图像,眼里满是惊讶。
显然,这一切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直接的看到这样的新闻。
其实,这一天,大抵上全世界都是极度震惊的。
毕竟,这是人类第一次可以以天神的视角去窥探遥远的宇宙,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天神的话。
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如此,李毅安同样也是如此,他看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送来的照片时,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图像不仅仅是一张张漂亮的照片,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起点。
从这一刻起,天神之眼望远镜将带着人类的好奇心,在太空中继续前行,也许它真的可以有新的,甚至可以改变未来的发现。
毕竟,相比于哈勃望远镜,“天神之眼”不仅仅只是更昂贵,而是更强大,毕竟它增大了口径。从理论上来说望远镜就像一只“光线收集桶”。它的集光能力取决于主镜的面积。面积越大,能收集到的光子就越多,就能看到更暗、更远的天体。
从2.4米到4米,这个主要提升不是“望得更远”,而是“看得更清”和“看得更暗”。
看得更清意味着图像分辨率更高,细节更丰富。看得更暗意味着能探测到更微弱的光线,从而发现更遥远、更古老的天体。
它能拍下遥远的宇宙,而且拍出来的照片画质更细腻、噪点更少、在极度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4米的天神之眼”理论上可以探测到更远、更古老的星系,可能将人类的可观测宇宙边界再向前推进一大步,达到约220亿光年,甚至更远。
“那它能不能找到另一个地球呢?”
在心里冒出这个念头之后,李毅安又是哑然失笑,即便是发现了几十亿光年之外有一个地球又怎么样?
能飞得过去吗?
如此摇头轻叹一口气,李毅安自言自语道:
“至少,有了一个新发现之后,可以摆出一个为了全人类的模样,然后在世界范围内收割人才……”
什么为了全人类之类的话语,不过只是话术。
所谓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面上是一家企业,可是实际上……就是没有航天局之名的航天局而已。
和NASA以及苏联航天局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更加的开放,它向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敞开了大门,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要吸纳人才。
这个世界,别说是西欧,就是南非、东非也都是有人才的,你只有放开了大门,才能利用某一个高大上的名义吸引他们到来,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利用各国人才的态度,李毅安一直都是持以开放的心态。他绝对不会像俄国人那样的犯傻——在另一个世界,苏联内务部成火车的把德国专家运回苏联,用面包、黑海度假村以及子弹让德国专家为他们效力,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成就。
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些德国专家的到来,至少让苏联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十年,可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基于保密的理由,禁止德国科学家接触苏联的技术,甚至禁止他们接触同时期的西方技术,这使得德国专家只能闭门造车,继续在他们原本的研究上继续研究。
在这种过程中,德国专家的技术“越来越落后”,最后,苏联人发现把他们的价值榨干了,就把他们直接扔回了东德或者西德。
这就是苏联式的方式。
而与此同时,反观美国,对德国专家的使用基本上就是——只要你有能力,那就用你,作为战俘的冯布劳恩是美国太空计划的负责人。而苏联那边掠走的火箭专家,却不受信任,有的人掉进火箭燃料箱,尸骨无存,有的消失在西伯利亚,有的则突然暴病身亡。
为什么,在苏联的眼里那些德国专家是不可信任的?
为什么美国不担心冯布劳恩以及其它的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会泄密?
本质上,这就是一个心态和风险防御的问题——既然你想要利用世界各国的人才,就需要负担相应的风险,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既要又要,既要保密,又要在全世界收割人才。
可能吗?
有泄密逮捕就行,总不能因为这个风险,直接把世界各国的人才都排除出自己的科研机构吧。
那还收割什么?
去收割苦力吗?
哪怕是苦力,还有磨洋工的危险呢。
心里这么讽刺一声,李毅安轻声说道:
“希望能够发现一个有希望的类地行星吧,只要有了这个发现,基本就可以把全世界的人才都笼络过来……为了全人类……这个目标也不错嘛!”
心里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李毅安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唐太宗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不禁大喜,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英雄……”
李毅安笑了,那个时代,唐太宗用科举吸纳人才,在另一个世界美国用科技、收入吸纳人才,那么在自己这里,除了科技、收入之外,同样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梦想——一个为了全人类的梦想。
当然,梦想是虚,吸引人才才是真。
可是,如果那些人才真的能够发挥作用,真的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的话,那么,未尝不是为了全人类。
就像西班牙开拓新大陆是为了金子,可是在换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有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开拓,才有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有了大航海时代,才有了后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的变革。
想到这,李毅安轻声说道:
“好吧,这也是殊途同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