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微微点头,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工作服的袖口,眼神却落在远处的生产线上:
“它的表现确实令人满意,但离完美还差得远。”
王海涛厂长敏锐地捕捉到李向明眼中的执着,不禁皱了皱眉:
“向明,这次首飞完美达标,甚至超出了预期指标。你已经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月,是不是该休息一下?”
李向明回过神来,抱歉地笑了笑:
“王厂长,您误会了。
我是在思考后续的生产问题。
首飞成功只是开始,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将这种高水平的表现延续到每一架量产飞机上。”
他转向生产线,眼神凌厉:
“把生产线负责人叫来,我们必须立即召开质量分析会。”
当夜,李向明没有回宿舍,而是直接在技术中心的小会议室里支起了简易行军床。
灯光下,他反复翻阅着首飞数据报告,不时在图纸上勾勒着修改方案。
“李工,您该休息了。”
王海涛端着热茶走进来,语气中带着不容拒绝的关切。
李向明抬头,眼中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王厂长,您看过这份关于起落架缓冲系统的报告吗?
在着陆瞬间的受力分析显示,还有优化空间。”
“但那已经是业界顶尖水准了!”
王海涛放下茶杯,语气加重,
“我们不能陷入过度优化的怪圈,必须考虑成本和工期的限制。”
李向明放下手中的笔,第一次露出严肃的表情:
“王厂长,航空工业没有‘已经足够好’这个标准。
1940年英国喷火战斗机的设计师说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提升,背后都是飞行员的生命代价。”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
“三年前西北基地那架失事的歼击机,机组人员的家属至今还在等一个说法。”
会议室陷入沉寂。
李向明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开始飞速绘制结构示意图:
“我的想法是——”
与此同时,车间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工人们发现,那些被李向明要求‘精益求精’的设计方案,正在转变为令人惊叹的工艺奇迹。
铣工老周盯着图纸上那看似多余的0.5毫米公差要求,叹了口气:
‘李工怕是疯了,这得耗费多大的功夫啊!’
但他最终还是拿起卡尺,一点一点打磨着零件。
当最后一丝毛刺被清除,零件在灯光下折射出完美的金属光泽时,老周的手微微颤抖——这个服役三十年的老工人第一次感受到,手工艺品与工业化生产的完美结合。
质检员小林发现,李向明要求重新设计的那批铆接工艺,虽然增加了30%的工作量,但整体机身强度提升了27%。她默默调整了检验标准,增加了额外的检测环节。
一个月后的全厂大会上,王海涛公布了最新生产数据:
“产能下降了15%,废品率却创下历史新低。更令人惊讶的是,维修部门的返修申请减少了40%。”
台下的技术员们小声议论着,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角落里的李向明。
他正专注地修改着一份新型号的设计图纸,对周围的讨论充耳不闻。
“同志们!”王海涛提高声音,“根据总装备部的最新指示,我们将启动‘飞鹰’项目,目标是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术运输机!”
李向明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狂热的光芒。他站起身,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讲台,抓过话筒:
“各位,给我十二个月,我会给你们一架连美国人都会坐下来认真研究的飞机!”
会议结束后,李向明径直走向设计室。
门还没关紧,新来的设计员小张就凑了过来:“李工,您刚才说十二个月...”
“是十年。”李向明纠正道,推了推眼镜,“不过第一个原型机,十二个月够了。”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个三维模型:“看见这个机翼剖面了吗?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气流通道。材料方面...”
三个月后,当李向明带着全新设计方案参加评审时,军方代表惊讶地发现,他不仅将飞机的航程提高了40%,还在保持原有载重能力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油耗。
“这些改进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生产线!”一位军方领导皱眉道,“至少需要...”
“不需要。”李向明平静地打断,“我已经调整了零件模块设计,现有设备经过简单改造即可兼容。新增工序的平均培训时间不超过三小时。”
他打开一份详细的改造方案:“这是我设计的过渡工艺,不会影响现有订单交付进度。”
夜深人静时,设计室里依然亮着灯。
李向明的桌上摊开着一摞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国内外各种机型的优缺点分析。
他正对照着最新测试数据,修订某处细节设计——这是第17次修改了。
“到底要改到什么时候才算完美?”
新来的实习生小王忍不住问道。
李向明停下笔,眼神望向窗外星空:“当年图波列夫设计图-95时,改了42稿;波音747从概念到首飞,经历了上千次迭代。”
他回过头,指着桌上的笔记本:“这些不是草稿,是传承。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前辈的智慧和后人的期望。”
他翻开最新一页:“看这里,是我师父当年的手稿。1978年,他就是因为这0.8毫米的误差,导致一架战机试飞时尾翼出现颤振...如果当时他再多坚持一下...”
小王突然明白了什么,不再多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看到李向明不仅改设计,连生产线上的操作手册都亲自修订。
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写批注,比原文还要厚上好几倍。
当‘飞鹰’原型机首飞成功时,军方代表在试飞报告上郑重写下:
“建议列为下一代主力运输机。”而李向明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新飞鹰的概念设计已经铺展开来。
生产车间里,老师傅老张带着徒弟们,认真地按照最新工艺标准操作。
偶尔有人皱眉嫌麻烦,老张就会说:“当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李工带着我们改了三个月的铆接工艺。现在想想,这三个月,值了。”
小王翻开最新版的操作手册,发现最后一页写着:“完美是动词,不是名词。持续改进,永无止境。——李向明”
窗外,几架新生产的运输机整齐排列,阳光下的机身熠熠生辉。
不远处,技术中心楼顶的‘精益求精’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分外醒目。
李向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跑道。
新一代战机已经翱翔天际,而他的桌上,关于下一代战机的设计草图,已经开始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