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顾正臣看着手中的公文,手微微颤了下。
严桑桑不知如何安慰,只能站在顾正臣身旁。
徐允恭、沐春等人坐在走廊里沉默不语,朱棡、朱棣面带悲色,对着一棵树出神。
宋濂死了!
这个老头子,终还是没熬过这个冬天,离开了人间。
冯胜叹了口气:“宋濂这几年身体本就不太好,尤其是五月份你出事之后,更是忧虑颇重,感慨无数。据宋瓒、宋璲所言,宋濂在这半年中,一连为你写了十篇传,最终挑了一篇让人送往金陵。”
“文书刚到金陵,宋濂的死讯也跟到了金陵。可以说,他临终之前的半年里,都在悼念你啊。镇国公,你这番假死——可不是个太好的主意。”
严桑桑秀眸瞪着冯胜。
这话是啥意思,宋濂年纪大走了,你却怪罪到我夫君身上?
假死,还不是因为真死过一次?
再说了,夫君不想安心在金陵过日子,趁着伤势养个一年两年的?
是为了国事,他才忍着伤痛折磨来到了北平,谋划着北伐这等国之大事,你现在怪夫君不应该假死?
有没有良心?
顾正臣将文书放下,将手套拿了出来,缓慢地穿戴上,声音徐缓:“宋师是个极好的人,前些年我承他的恩情不在少数,格物学院遇到危机,被不少大儒压制的时候,也是宋师用一封信摆平。”
“我原本想着等北伐、东征,尘埃落定之后,朝廷里没了我的用武之地,便如闲云野鹤,去拜访一下宋师,探讨下大道,如今却是天人永隔,不能再见,说来令人心酸。”
“宋师重情重我,临终之前一直念念不忘,还为我耗费心神写了传,终是熬去了最后一丝精神,这一点我确实需要担一些责任。可是宋国公,国事为大、为重,你我都没得选择。”
冯胜从袖子里将拿出了一叠纸,递了过去:“是我言语不当,抱歉。这是公文里夹带来的。”
顾正臣接过之后,展开看去,只见上面写的是《顾正臣传》。
看过之后,放了下来。
沐春拿起,看了几行,心头更有些悲伤。
这一片传,记录了顾正臣波澜壮阔的仕途,从知县、知府到河北巡抚使,从泉州县男、定远伯、定远侯到镇国公,从句容、泉州、辽东、九州筑前、澳洲、美洲、山西到交趾……
笔墨之多,用力之深,远远超出了宋濂给其他人所写传记。
文章丝毫不吝溢美之词,连“韩白卫霍”、“圣人之功”的词都出来了。
顾正臣自然不敢与韩白卫霍相提并论,更不敢谈圣人之功,这些都是宋濂为顾家留下的浓墨一笔,有了这一篇传记,即便是自己当真死了,顾治平也能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甚至是后世子孙,也能安享荣华富贵。
宋濂的文章,不是写给顾正臣看的,是写个士大夫们看的,意在警告所有官员、儒士,别一个个追着顾正臣不放,更不要在人死之后落井下石,诋毁抹黑!
顾正臣明白宋濂的心思,他在用他的人格给自己一个盖棺定论,谁也不要非议,不要扭曲。
这个老头啊,到死都在保护顾家!
这份恩,需要还。
宋濂的孙子宋慎,或许可以进入格物学院,至于守孝三年,那是当儿子的事,不是孙子的事,总需要有人站在时代的前沿,也需要有人了解更多的新学。
格物学院需要几个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宋慎本就聪慧机敏,触类旁通,相信此人应该可以承担一些重任。
第一次飞天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因宋濂的去世戛然而止。
但该办的事还是要继续办下去。
金陵。
天界寺。
额尔敦、阿尔斯楞等人结束了当日礼仪修习。
阿尔斯楞裹着衣裳,迎面寒风,抱怨道:“大明就是喜欢将一些没用的东西拿出来,说这是规矩。说到底,还不就是喜欢看人臣服的样子。”
额尔敦没有在意这些。
见不见朱元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来到金陵,打探最新的消息,了解一个真实的大明。
顾正臣已死的消息,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明廷坚持声称顾正臣失踪,可谁家失踪能失踪半年之久的?
那么多人找寻都找不到,显而易见,那具发现的尸体就是顾正臣,只是朱元璋出于一些目的,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罢了。
元光、那日松回来了。
见左右没有官员,也不见僧人,元光言道:“打探过了,明廷确实派遣了二十万大军前往安南,其中包含十万京军,并在今年春灭了安南国,随后占城归附大明……”
“那十万京军至今没有凯旋,傅友德没有回京,原本有旨意让蓝玉回京,不知为何,这一道旨意又被撤销了,似乎交趾那里出现了大的叛乱,需要大军镇压。”
额尔敦眼神一亮:“如此说来,这个时候的大明,事实上正在进行一场战事,他们的主力还在四五千里之外?”
元光重重点头:“没错!这些消息我早前就有所耳闻,可以确定,明军主力绝对没有回京,甚至没有班师回朝的迹象。”
那日松在一旁补充道:“明廷灭掉安南的速度很快,全靠的是火器威力,据说为了一座多邦城,明军倾泻了的火药弹足足有几十万枚,远火局积累下来的火焰弹,随之一空。”
“不过火器虽然厉害,可对付不了散兵游勇,也很难对付安南的叛军,明军要恢复地方秩序,要控制地方,兵力一分散,就完全没了优势。现如今看,明军主力在交趾迟迟不能班师,很可能是陷入了战争泥沼……”
额尔敦一拍手,眼神中透着几分振奋:“倘若如此,这对元廷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只是,明军南征,当真带空了远火局的火药弹?”
那日松摇了摇头:“只是据说如此,我找过一些人,买了一些消息,他们说明廷皇帝曾经做出研判,三五年之内,不进行北伐,所以这才敢将所有火器、火药弹,用在征讨安南的战争中。”
额尔敦并不介意这些花销,能拿到消息,那就是最好的,毕竟现在还不方便直接与孟福联系,这条线太过重要,不能暴露了。
三五年不北伐!
三五年修铁路!
明廷皇帝的这个判断,或许可以理解为,他打算在三五年之后,进行北伐!
这刀,已经指向了元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