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只问一句:你若有一日用错人,开错仓,信错言——你可敢言‘错’?”
朱标躬身答道:“若臣错,臣当堂自责,废章毁策,不辞其过。”
“但若臣不试,百姓死于雪下,我亦心难安。”
朱元璋目光一动,放下简册:“好。”
“你要政,我给你。”
“你开了第一仓,接下来,朕便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国百仓。”
朱标俯身拜道:“臣谢陛下。”
春风起时,花信至日,建德堂“外策堂”内已集聚二十七员各部之士。
一张素案横设四席,朱标端坐其首,面前摊开的不是官书奏章,而是一卷简册题为《民粮留策议》。
“张逵之名,又入本策。”
顾清萍手执笔录,眉头轻蹙,“此人调粮数次出差,地方呼怨甚重,为何仍得吏部推荐?”
朱标淡淡一笑:“因为吏部想看我接,还是不接。”
“若我接,便是任人不察;若我不接,便是逆部所推。”
“这就是朝局了。”
说话间,一阵脚步轻响,吴琼自外疾入,低声禀道:“启禀殿下,内阁次辅梁肃亲批《衡仓纪》初稿五策,言辞中未有异议,却添评句:‘政无恒力,须有恒人。’”
朱标闻言,轻轻一笑:“他这是提醒我,事可动,人不可乱。”
顾清萍却神情微凝:“可这话,若落在外人耳中,却可解作——东宫用人过频,政局未定。”
朱标沉吟片刻,起身缓步至廊外。
廊下春光如水,微风拂动朱标衣角。他目光落于庭中修竹,淡淡开口:“你说,若我今日不用人,靠谁立政?”
“我东宫之基,未有实权之初,旧臣不附,宿将不靠,唯新才可用。”
“而新才必伴风险,若无风险,便无人愿与我为伍。”
顾清萍立于一侧:“可若人心浮动,亦将反噬。”
朱标忽然止步,回望顾清萍,目光澄彻如水:“清萍,你知我为何设‘外策堂’?”
她凝神不语。
朱标自语般低声道:“不是为言事,是为识人。”
“我今日设策听言者十有七八,并非皆为建策者。”
“而是——愿言者。”
“朝中百事,不可一人断之。”
“若无可言之人,何谈可治之政?”
王府之中,朱瀚倚窗而坐,手中捧着一卷墨迹未干的《外策录》。
黄祁低声禀道:“京师左学讲士高谨,昨于外策堂言:‘粮策既起,但若县官不知民意,一仓再开亦成虚张’。”
朱瀚点头:“此人是进言,非指责。”
黄祁笑道:“但吏部却已将高谨之名录入‘策言籍’,并拟议是否劝其调离讲位。”
朱瀚手指轻敲案边:“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我东宫设堂,是借士人之口敲山震虎,可也敲疼了某些人。”
“你让黄济回吏部,告诉他们——若再动言士,我便亲去文选司提人。”
黄祁一愣:“王爷,您要入文官之局?”
朱瀚淡然道:“不是我要入,是他们逼我入。”
“朱标设堂,是请人议政;我出手,是护他议者。”
“若连士人都不能为太子言一策,那这政就无根了。”
数日后,东宫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礼部左侍郎顾直言亲赴建德堂,一入便言:“太子设堂,议者如潮,然策多泛泛。臣请奏,暂停堂议三月,整肃制度。”
朱标闻之,未急于答。
他望着顾直言,忽然笑问:“顾侍郎,你讲过书么?”
顾直言一怔:“回殿下,臣幼年在庠中授过半年生。”
“那你可知,讲学之道,为何难?”
顾直言迟疑:“恐是学不专,人多口杂?”
朱标摇头:“非也。”
“讲学难,在于‘能否容错’。”
“士人之言,不可能一语即策,一语即律。”
“但若今日你为一策斥其过,明日便再无人敢言。”
“我东宫之堂,不为制律,而为集思。”
“你说‘策多泛泛’,可我愿信,这些泛言之中,总有一策能落地为实。”
顾直言尚欲再言,朱标已挥手:“我准你入堂为主评官,三日轮一策,由你断其真伪。”
“若你能三策三断,堂中之士,自当以你为凭。”
“若你不能,那你——便知士言难取。”
顾直言拱手一礼,沉声应道:“臣——愿试之。”
三日后,顾直言面前案上摊着三卷言策,眉头深锁。
其中一篇《县道佐粮小记》,细致至县吏起运之时辰与柴米耗损,一笔不杂,直中要害。
顾直言轻声喃道:“此策……可用。”
案旁,朱标负手而立:“那你可知此策作者何人?”
顾直言摇头。
朱标淡然一笑:“阳曲县,一名佐吏,名叫林守谦。”
“他未入举籍,未登吏科,连县官都不识他的名。”
“你说,此人若不设堂,何时能为天下所用?”
顾直言默然。
当夜,朱元璋召朱瀚入宫。
“你可知,朱标设‘堂’,实为为自己立政之局?”
朱瀚拱手:“臣弟知。”
“那你可知,这局若乱,士人非但不附,反生恐惧?”
朱瀚顿了顿,缓缓道:“可若不设,士人便永无望政之路。”
朱元璋长叹一声:“他走得是正路,可正路太直,怕就怕——有人挡他一步。”
朱瀚神色一动:“皇兄,是已有风声?”
朱元璋将一册黑皮奏本递来:“右都御史郑应高密奏:‘东宫议堂已成异声之窠,议政非其职,观政易生乱。’”
“他劝朕,罢堂。”
朱瀚默然。
片刻后,他轻声道:“皇兄若要我动手——臣弟便为东宫,护住这堂。”
朱元璋望着他,沉声道:“不。朕不要你护堂。”
“朕要你教朱标——何为不设堂,也能议政。”
“教他,何为——真正的掌局。”
朱瀚低头应是,眼中微光湛然。
而此刻,建德堂内灯未熄。
顾清萍坐于案前默默抄录《民粮策录》,朱标在廊中缓步而行,忽而驻足。
“清萍,你说……若有一日我不设堂,谁还能为我言?”
顾清萍未答,笔不停书。
良久,她淡淡开口:“若您真成了那人心所向的太子——就算不设堂,也会有人敲门来讲。”
朱标喃喃一笑:“那我便继续走下去。”
“走到那一日,朝臣不再怕我,士人愿信我。”
东宫“外策堂”开设已满三旬。
此日晨,建德堂门外悬灯不燃,士人散去,廊前只剩风声微扬。
朱标一身青纹素袍,立于廊下,望着已撤去的素案和帷帐,面无波澜。
顾清萍缓步上前,手中捧着册录:“《外策录》三卷,一百零七条,计议政二十七,议人三十四,议民生三十一,其余杂策十五。”
“您说,值吗?”
朱标眼神如水,淡声道:“从未值过。只是必须。”
“既然设堂,是为识人,而非立威。”
“如今不设堂,人依旧在,只是话,不再堂中说,而是在心里藏。”
顾清萍抬眼看他,眸光微动:“可如今,陛下撤了堂,言官静了,旧臣安了,却也有人开始私议——说您太子之位坐得不安稳。”
朱标微笑,未应,只问一句:“顾远堂动了吗?”
“动了。”顾清萍低声答,“顾远堂昨日拜访文渊阁,面见梁肃,言语试探堂后人事安排,暗示愿为东宫荐人。”
朱标眼中浮起一抹光:“他这是给我递来一颗棋子。”
“顾家本避我三分,如今主动,便是承我三分势。”
“但我若接下,便须回一手。”
顾清萍问:“何手?”
朱标缓缓转身,看向堂后那一方静院:“给他们一场试炼——看他们推的人,能否胜得了我已用的人。”
“我要让朝中知,太子不是靠荐举而用人,而是靠试、靠看、靠断。”
“真正能立于朝者,不在名,不在势,在实。”
选吏、选议、选理事三才,由诸司推举三十人,分五案实题逐一设解,三旬内定去留。
此法一出,朝臣观望,士林震动。
王府书房内,黄祁呈卷入案:“王爷,太子设‘佐政试调’,诸人皆惊。吏部虽不显言,但梁肃私批曰:‘太子未弃旧策,反设明棋。’”
朱瀚翻阅试案册页,点头笑道:“他终于明白,不是堂设在不在,而是局设在人心里。”
“撤堂不过是除帷,设局才是布势。”
“那些人以为朱标去了一手,实则……他是收起一翼,为的是飞得更远。”
黄祁迟疑:“可此局一开,太子若用人失手……”
“那便会动摇东宫根本?”
朱瀚抬眼看他,神色平静:“正因如此,他才必须设。”
“他若终身不试人,谁知他能否用人?”
“他若终身靠父皇护着东宫,那东宫就永远立不住。”
“我朱瀚能为他遮雨,但不能给他阳光。”
“他想让天下知他是日出之人,就得自己穿云。”
建德堂之试设首案:“三邑户数并籍案”。
凡三邑之户籍录、役赋册、徭役补正皆由试人拟策一式,以便考调辨务才。
首日应试者十六人,旧吏五,新举三,余者为推举入朝之士。
朱标不设主问,只居于案后侧席,观其书写、辩论、修策。
议至酉时,三卷初审过堂,皆归一人手中断笔:蒋希远。
蒋希远执简而读,未加言评,只于末端加注三字:“可磨合。”
一时众人失色,皆以为意为“可用之材”。
朱标却微微一笑,对顾清萍轻声道:“不。这三字,在他手中,应为:可‘修炼’,非‘录用’。”
“蒋希远若真附我,便不敢轻荐。”
“他给我留的,不是答案,是一把刀——谁敢争位,我便以此断之。”
朝中数日风声渐静。
“佐政试调”第二案“南市案籍税除案”甫设,吏部自荐三人者皆出局。
朱标未置评,唯让文书刻印此三案为《试政录》,刻印百册,送至文渊阁、国子监、翰林院。
朝中震动。
“太子设堂在议,去堂在用。”
“外策为言,试政为实。”
“此人用人之术,不逊其父皇。”
坊间私语渐起,有言曰:“朱标设局,不为权,而为‘鉴’。”
文渊阁内,朱元璋披卷夜读,至《试政录》案尾之“复评”,沉默良久。
程守义低声请问:“陛下,太子此举,是否已有立朝之意?”
朱元璋未应,放下册子,喃喃自语:
“他不用我旨,不借我威,也不倚我旧臣。”
“只靠‘堂’、‘策’、‘人’三字,一步步稳住东宫。”
“朕这皇长孙……走得真比我想得还稳。”
他眼中有淡淡笑意,旋即沉下眉目:
“可也因此,朕需做一事。”
“传令——召朱瀚入宫。”
“从明日起,不得再理东宫试案,不得入策堂,不得与内阁有私策往来。”
程守义一怔:“陛下,王爷是太子支柱——”
朱元璋摆手:“朕就是要他不靠朱瀚。”
“让朱标自己,走完这一步。”
“若他真有命立朝,那便不怕孤身。”
东风渐暖,皇城未明,文渊阁前紫藤新垂,一如旧年。
朱瀚卸衙归府已七日,未踏一寸朝道,不书一笔政简。
晨起照例焚香静坐,不入内阁,不见吏官,不听时政。
黄祁却日愈焦躁,这日终于忍不住,在王府案前直言道:
“王爷,太子已三日未出建德堂。”
“昨日,吏部再递三案,皆退回东宫。”
“有人言太子无援,局势将乱。”
朱瀚闻言,仍只是淡淡一句:“乱得好。”
黄祁几欲跪下:“可那是东宫的基业!”
朱瀚抬眸一眼,眼神不怒自威:“你若真为他好,就闭口静看。”
“朱标不是还在设局,而是——终于开始掌局。”
“他这一步,不乱一次,怎知谁可依靠、谁该除名?”
黄祁默了。
而此刻的建德堂,果然并不平静。
书案堆满未批案册,外策堂废止之后,文臣私议之音渐炽,朝中两日内有四人递辞官奏,皆称“无所展才”。
顾清萍坐于外间,眉头紧蹙。
朱标依旧端坐于堂中,未曾发言,只静静读着一册《试政录》副本。
案外传来脚步声,一人执卷入内,衣冠未整,正是户部主事林奉道。
他手中持一封未落官印之案:“殿下,今日外曹已议,南市转调册中误登户数十五,欲请太子定议是否重新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