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隆万盛世 > 1406金银岛

1406金银岛

    光采胡同,从前称棺材胡同,因其名不雅而改为今名,而这里的前王恭厂、后王恭厂胡同,便是明代王恭厂。

    王恭厂位于北京内城的西南隅,原属于工部火药局,后被划归兵仗局,成为皇家的兵工厂,是专门做火药的地方。

    正因为是兵工厂,又是做火药的工厂,所以明代把它安排在城内,而不把它布置在城外。

    毕竟是个机要之地,万不得有失。

    但又怕它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方,距皇宫大约有三公里。

    这在当时,大概是皇家和朝廷认为的安全距离。

    王恭厂的设置年代,大约可以和北京城的设置等同,即明永乐十八年,初隶属于工部,后来兵仗局向厂内派出监厂太监一人,另有工匠三十余人,还有一些临时招募来的帮工。

    魏广德倒没有马上说起这里,而是把其他事物安排妥当后,才给谭纶、江治打眼色,等其他人都告辞离开后,魏广德才详细问起王恭厂的情况。

    虽然已经不归工部管辖,但厂里的工匠,其实都是录在工部名录里的,所以对王恭厂的情况,工部了解还是有些的。

    听到魏广德问起王恭厂的事儿,江治回忆片刻才说道:“王恭厂已经划归内廷,不过据我所知,现在王恭厂日产火药约二千斤,储备火药就不清楚了,这要看兵部请奏提走多少。

    但是,估摸着那里怎么也有二三十万斤才是,或许还有更多。

    只是,这得问内廷才知道。

    毕竟缅甸战事是从南京调拨的火药,而北方近些年火药消耗也减少了。”

    说完,江治看着魏广德,有些狐疑的问道:“善贷,你问这个做什么?”

    想到刚才谭纶所说的话,江治以为猜到原因又笑道:“若是担心火药不足,只需知会一声,王恭厂现在的产量并没有足额生产。

    据我所知,年中工部还为那里采购大批硝磺等材料,记得王恭厂最大产量应该在日产六七千斤的样子。

    所以只要需要,就能大量生产。

    每年,工部都要为他们采购大量材料备用。”

    “火药不必忧虑,据我所知,兵部库房就还有未发出的火药十余万斤,这批火药大部是准备发往山东,给东海水师训练所用的。”

    谭纶也开口说道:“若是需要,可缓缓再拨付出去就是了。”

    “兵部的火药也存在城里?”

    魏广德闻言,看向谭纶,问道。

    “是,为了保证安全,火药都要存放在内城。

    这批火药提出来时间不久,按制半月内就要安排发运,兵部库房里平时储存的火药很少。

    毕竟,每次提取火药,都要申报核准后,才可以提货,很是麻烦。”

    谭纶说道。

    “兵部库房里为什么需要存储少量火药,难道是京营所需?”

    魏广德又追问道。

    “不是,兵马司、城防所用。

    京营的火药都是报上去,直接从厂里提取运到城外大营存放,但是一般数量也不多,平常也就是存放一、两万斤而已。”

    谭纶解释道。

    “善贷,为何你今日追问起王恭厂的事儿来,那是内廷的差事儿,咱能不管就不要管,需要的话报上去走程序就好。”

    江治提醒道。

    “几十万斤火药存放在城里,诸位难道不觉得很危险?

    那可不是几颗鞭炮,砰砰就炸,而是一旦出事儿,就是轰的一下子。”

    魏广德看看两人,也不遮掩他对城里储存如此之多的火药的担心。

    “不至于,火药的威力,那里办差的人都知道,平时都是小心谨慎对待的。

    都百余年了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测,善贷多虑了。”

    江治一听魏广德是担心这个,马上就笑道。

    谭纶没马上说话,思考片刻才说道:“过去军中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因为保管不善出现过失,不过,那都是极其偶然的事件,看守谁不知道责任重大?

    何况,正如舜卿所言,王恭厂建厂百余年,还真没出过闪失。

    善贷应该是多虑了,不过,陛下大婚期间,倒是有必要提醒下各处火药存放点严加看守。”

    “有没有可能,将火药存放安排在城外,比如在京城附近建立卫城存放?”

    魏广德忽然开口问道。

    江治闻言很快就摇头说道:‘早年间那里还是我工部督造,后来直接划入内廷,意思难道善贷看不出来吗?

    陛下要直接管控火药生产和调拨,那东西是军国利器,不容有失。

    若是存在城外,估摸着怕是鞭长莫及,就算是在内城,当初都不放心,还从工部手里要过去。’

    “建立卫城,由御马监负责看守,又如何?”

    魏广德继续提议道。

    “朝廷若是给银子,工部自然责无旁贷,可惜”

    江治话没说完,但意思还是很明确,没钱,有钱就能办。

    这是京城,有银子建卫城,还不如拿银子把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外城修一修。

    嘉靖朝时,外城扩建,修到一半发现银子不够用。

    当然,其中主要还是因为严世番等人从中浑水摸鱼,捞到不少好处,浪费不少财力。

    但终归最后朝廷没钱了,结果就是现在这样。

    “此事倒是不急,下来我和首辅、内相再说说,议一议这个事儿再做定夺。”

    涉及到钱,魏广德就知道不是那么容易定下来的,只好先敷衍道。

    “善贷,你真打算把水师也引入大阅?”

    不过谭纶也借这个功夫,把心里的迟疑说了出来。

    “官军大阅,陆师水师自然都该参演才是。”

    听到这个事儿,魏广德就笑道。

    他觉得很自然,毕竟后世阅兵哪次不是陆海空三军齐上阵,难道还有只演某一部分。

    好像还真有,当年华北大阅兵好像就是大型军演结束后的事儿,好像主要是陆军和海军。

    后来朱日和大型军演好像也是,陆军挑大梁,没海军的事儿。

    相应的,海军阅舰式也没陆军和空军的事儿,据说陆军有自己的舰队,也参与不进去。

    “如果这样,那大阅最好移师天津好,那里靠海,水师容易施展。”

    谭纶马上就说道。

    魏广德此时已经有了计较,笑道:“天津外海进行阅舰式吧,这些年朝廷为了水师投入颇大,沿海各省耗费也是巨大,应该让百官看看水师建设的成效了。

    陆师大阅还是放在京郊,数万大军去天津,也是麻烦,几万人,京营还能装得下。”

    北京城外的京营,那地盘可是巨大无比,过去可是二三十万大军驻扎的地儿。

    现在不过才住几万人,加上参阅调来的兵马,最多十来万人,绝对地盘够大。

    “这个事儿,兵部发文书去广州,等水师返回时交给俞大猷,让他筹划阅舰式。

    京郊大阅,让戚继光参谋参谋,务必要给外过使团足够的震撼。”

    魏广德说道。

    听说欧洲那些国家打仗,超过十万规模的战争都很少见。

    其实此时的欧洲,也就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拉开帷幕获得巨额资本。

    此时欧洲有许多王国,最大的也不过千万人,小的百万级别,总人口也不过一亿。

    也就是说,此时欧洲总人口,大抵和明朝实际人口相当。

    纸面上,大明有六千万人口,但按照对食盐的消耗量估算,人口早已过亿。

    而欧洲国家间的战争,大多交战双方总兵力也不会超过十万。

    涉及几十万人的战争也有,但那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实际上那里算不算欧洲也两说。

    毕竟,那就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国家领土和人口大多在亚洲板块。

    刚说完话,芦布忽然从门外进来,走到魏广德耳边小声低语几句。

    “哦,知道了,让他等等。”

    魏广德听完,就对芦布说道。

    “内阁有事儿,我们就不耽搁了,善贷,你看还有其他事儿要交代的吗?”

    谭纶开口问道。

    “该说的都说了,若想到其他,我们再沟通。”

    魏广德马上笑道。

    于是,谭纶和江治都起身告辞。

    送两人出门,门口就看见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站在一边。

    刘守有见两位尚书出来,连忙行礼。

    “不用了,进去吧,魏阁老在里面等着你呢。”

    谭纶淡淡说道,随后就和江治一起离开内阁。

    刘守有目送两人走出院子后,这才转身走进值房。

    “坐,可是有什么收获。”

    不等他行礼,魏广德一指旁边的位置,示意他坐下说话。

    刘守有依言坐下,不过也是只坐了一半屁股就从袖中摸出一卷文书,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

    “魏阁老,这是锦衣卫已经确定的倭国银矿的分部情况和大致产量。”

    魏广德伸手接过,展开看了起来。

    倭国有金山银山的消息,自然是从魏广德这里流出去的。

    不过,他可不止放出这个消息,更是命令锦衣卫一边侦查倭国国情,另一边就是找矿,特别是传说中的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

    当然,他不可能说的那么直接,点出他要的矿山名称,所以就只能麻烦锦衣卫,把倭国所有金矿、银矿都翻查一遍。

    手里的,除了文字,还有倭国一份简略地图,上面有标注已经他查到金银矿的位置。

    可以说,整个地图已经是密密麻麻,因为倭国的金银矿实在太多了。

    可以说,几乎整个倭国西南沿海,密布着大量金银矿,东北靠太平洋方向,金银矿分布也是不少。

    一番查找下来,魏广德很快就锁定了石见银矿的名字,还有佐摩银矿和别子银矿等,但是汤之奥金矿和黑川金矿等。

    石见银山已经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开发了,但是佐渡金矿却没有出现在这份名单里,显然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者没有被大规模开采。

    ‘魏阁老,倭国金银矿产量实在恐怖,年初白银数百万两,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刘守有是看过这些情报的,自然对内容非常了解。

    早先,他已经知道倭国金银很多,毕竟密探不是一次性发回情报,而是把了解到的信息一次次往回传递。

    于是,刘守有自然对此早有了解。

    而这次发回的情况,更多表述搜集到的主要金银矿的产量信息,更是让手里有大开眼界。

    别的不说,单就是石见银山的产量就非常恐怖,年产银稳定在百万两以上。

    “大内家?毛利家?”

    魏广德看着记述,不由得念出来。

    “是的魏阁老,这石见银山原本是大内家土地上的,不过毛利家眼红银山产量,所以出兵,最后击败了大内家。

    现在石见银山的主人已经是毛利家,他们每年都会从银山获得大量白银。

    现在倭国之间为了土地,为了金银矿的打得开交,所以这份情报只能说是年初时候的情况,现在岁尾,是否有变都说不清楚。”

    “平常年产量近二百万两,最高峰曾产出近四百万两,呵呵,都顶上我大明一年的财政了。”

    魏广德忍不住笑道。

    “魏阁老,另外还有个消息。”

    刘守有这时候有些迟疑着说道。

    “你说。”

    魏广德不以为然,开口说道。

    “锦衣卫派过去的人发现,在倭国不仅流通大量我大明制钱,还有通宝出现。”

    刘守有这话就说的很含蓄了,制钱这东西,很早中国的古钱币就流通过去了。

    但是他说的通宝,当然不是以前铸造的铜钱那种通宝,而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主要的大明银币。

    魏广德面上表情丝毫未变,只是淡淡问道:“你是说有银宝出现在倭国?”

    “是,应该是最近两年流通过去的。”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显,有大明商人在偷偷走私倭国。

    “倭国和朝鲜有贸易吗?”

    魏广德忽然问道。

    “有。”

    听到魏广德的话,刘守有立马知道该怎么说了,不过这也是事实。

    “朝鲜确实有将我大明所产商品买到倭国的情况,这样的交易每年都有。”

    刘守有继续说道。

    大明禁止和倭国通商,但是并未要求藩国也如此。

    实际上,不止朝鲜有和倭国的贸易,琉球也一样做着这样的生意。

    “倭国现在还是很乱?”

    魏广德忽然又问道。

    “确实,不过情报显示,如今倭国最强大的大名是织田信长,他几乎已经征服了大部分大名。”

    刘守有马上说道。

    “除了他,还有其他人吗?”

    魏广德皱眉,又问道。

    “还有德川家和九州的岛津氏实力也不俗。”

    刘守有汇报道。

    此时的织田信长,其实距离统一日本只差临门一脚。

    只是,这一脚最终没有踢出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