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隆万盛世 > 1405火药局

1405火药局

    “殷大人的奏报大家都看过了,接下来就是礼部和工部要密切协作,保证此次受邀各国使团在观礼期间的住宿。

    先前我和首辅大人刚从慈庆宫出来,宫里要求礼部尽快完成陛下大婚的议程,送交宫里审阅。”

    内阁魏广德值房,召集来的有关各部和光禄寺寺卿都聚在这里,包括养病的谭纶也来到这里。

    “工部,人手可准备充足,如果可以,年前尽量安排人开始修缮。

    礼部,之前商议的会同馆扩建,眼下年前最好定下来。

    此事,你们二部要做好协调,务必不出岔子。”

    魏广德看向潘晟和江治说道。

    早前礼部就有个被选方案,那就是如果外国使团不多,则沿用会同馆旧馆修缮即可。

    若是外过使团过多,那就扩建会同馆,划出四夷馆的部份院子扩建改造,甚至整体搬迁四夷馆。

    明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间朝贡、贸易往来,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

    为了培养翻译人材,明朝专门设置了四夷馆。

    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材而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

    而中国古代都城,为了便于迎接各国使团,皆设有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

    汉以后的鸿胪寺,即专司其职的衙署,至元代方改为隶属礼部的会同馆。

    明清仍设鸿胪寺,但其职责为专司朝仪班位,不再管理接待事务,只是会同馆的主管官员会加鸿胪寺少卿衔。

    会同馆是明朝时期专门负责招待朝贡使者的邮传机构,初时隶属于兵部管理,主要负责使节入京后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

    随着明朝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强,会同馆的管理压力也逐渐增大,礼部也参与到了会同馆的管理中,但兵部仍保留了部分管理权。

    直到嘉靖十年,明世宗下令会同馆的一切事务均由礼部管理,兵部的权力被剥夺。

    四夷馆,魏广德早就下令从江南沿海挑选精通葡文及各国语言的翻译,实际上四夷馆里的官员或者说翻译,大多只熟悉文字而不善口语交流。

    魏广德注意到这点,也是因为他也就会那么几句英语的缘故。

    所以,专门责成礼部认真核实四夷馆官员的交流水平。

    在确定大多只会文字翻译的情况下,自然就只能从外部招募翻译人员,尤其要求口语熟练。

    不过这其实也不难,毕竟江南沿海多年接待海外商人,熟悉口语交流之人不在少数,只不过需要锦衣卫对其身份进行审核。

    “此次观礼使团为数众多,为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四夷馆全部并入会同馆,礼部会尽快在京城另外安排院子供四夷馆使用。”

    潘晟开口说道。

    “嗯,甚好,工部,人手可还充足?”

    魏广德点头,随即看向江治。

    “工部会在年前召回匠人,完成各地修缮方案,保证不会耽搁陛下大婚之事。”

    江治马上回答道。

    大明朝除了数得着的能工巧匠外,其他工匠大多轮班到京城服役。

    不过为了保证万历皇帝大婚对土木工程的需要,年中时就已经向各地征发匠人赴京。

    只不过已经确定的人选,初时要求年后出发赶到京城。

    那时候毕竟不确定殷正茂使团返回的时间,所以定下员额但为召集。

    如今看来,还是得在年前叫他们出发赶赴京城。

    大明,真的不缺能工巧匠,只要准备充足,就算几万、十几万匠户也能召集齐备。

    “光禄寺应该没有问题吧?”

    魏广德很满意江治的表态,马上看向光禄寺卿贾三近,笑道:“德修早年提督过四夷馆,想来对此不会陌生才是。

    到时候光禄寺要和礼部、会同馆多多协调,务必不出岔子。”

    “魏阁老放心,下官会认真办差,绝不对在使团饮食上出问题。”

    贾三近马上说道。

    万历三年,贾三近就以鸿胪寺少卿身份提督四夷馆,所以对于明朝的外事活动还是有所了解。

    去岁京察考评为优,升一级转迁光禄寺卿,正三品。

    “张尚书,张司徒,对于相关工程,户部要按时审核,银子该支就支了,千万别卡在这里。”

    魏广德逐一点名,一个衙门一个衙门落实责任。

    前面都是花钱的,其实只要有银子,不怕事儿办不好。

    于是,所有问题最后都归结到了户部头上。

    张学颜上午才从首辅值房出来,自然知道户部要全力保证陛下大婚的一应开销,所以一口答应下来。

    这时候说任何托词都只会被唾弃,就连都察院也会觉得是多事。

    至于说户部到底有没有银子,别人不会管。

    不过好在从常盈库借银子的奏疏,这会儿估摸着应该送进宫里了。

    有银子,户部尚书也就有了底气。

    都安排好,魏广德这才看向谭纶说道:“这次本不欲叫上兵部,只是午间和首辅大人说起外国使团之事,想到永乐时就有惯例,京郊举行大阅,借此宣扬大明军威。”

    魏广德话说到这里,屋里所有官员自然知道是什么事儿了。

    “自隆庆大阅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等使团抵京后,现在京郊校场举行大阅,月后才行陛下大婚之礼”

    魏广德继续说道,“不过,今日入宫禀明陛下后,陛下提出希望召集辽东、宣府、蓟镇,甚至西南参与缅甸战事的将士参加大阅,陛下要亲眼看看这些为国奋战的将士们。”

    果然,魏广德说到这里,谭纶和其他几人眼中瞳孔骤然放大。

    不等他们开口,魏广德继续说道:“下来我和首辅大人商议后认为,既然西南官军要调回,不若令南京拱卫司和十三都司,及陛下提到的缅甸官军,各抽调一个千户所赴京演武。

    演武结果,记入兵部考功司述功,也让陛下看看大明天下强兵。”

    听到魏广德说只调一个千户所,谭纶脸色明显好看了一些。

    要是调一个卫所,一些都司怕是很难拼凑。

    可只是一个千户所,千把人,还是很容易凑齐的。

    毕竟,老弱病残肯定不能要,都得是各司的精壮。

    接下来,魏广德继续说道:“辽东和蓟镇,抽调车马步各一营,宣府调马军两营,保定调卫所和京营一起完成此次大阅。

    下来,兵部要尽快给各部下文,让他们挑选精锐,年后上京演武。

    兵部,可有问题?”

    谭纶闻言,思考片刻才问道:“辽东、宣府及十三省总兵是否也要调到京城参加演武?”

    蓟镇很近,倒是不存在总兵离开的问题,倒是辽东和宣府有点棘手。

    若是调戚继光和马芳进京,虽然不至于让蒙古趁虚而入,但也不得不多做防备。

    “不怕。”

    魏广德笑笑说道:“不说刚刚在红土堡大败虏骑,届时我大军云集京畿,他们应该更担心陛下命大军北征才是。

    何况倒是朝廷还会邀请顺义王来京观礼,到时候自然知道北疆是否有人敢闹事了。”

    魏广德话毕,谭纶也反应过来。

    大明皇帝大婚,蒙古顺义王俺答汗肯定要邀请的。

    俺答汗未必敢来,但他会派出自己成年的儿子来京城恭贺。

    黄台吉未必敢来,但其他的王子是必须有人过来的。

    这过来的人,自然就相当于是一个质子。

    若是蒙古人真敢在那时候在北地闹事儿,明军直接宰了他祭旗出征就是了。

    所以,只要蒙古王子进入大明,那基本上就确定蒙古不会异动,北疆自然安稳。

    至于一向反明的土蛮部,刚刚遭遇重创,自然也没有胆量惹事。

    说起来,这还得感谢黄台吉这次交战,让大明有机会削弱土蛮部实力。

    “兵部无异议,一定尽快督促各部调精锐进京演武。”

    谭纶想明白后,马上点头答应下来。

    “九边兵马及各都司兵马配置,要他们尽快报上来,如何演武,原则上仿效隆庆大阅。

    戚元敬有经验,届时也让他上份奏疏,说说他的想法,如何展现军威。

    对了,南海、东海水师,要他们各调一个千户所进京参与演武。”

    魏广德想到后世阅兵,那都是陆海空三军,甚至个别国家还有航天部队参与检阅。

    现在不存在空中力量,那就把水师也拉出来走一圈。

    隆庆大阅时,明朝水师并不显眼。

    但是几年时间过去,水师已经成为大明对外宣扬国威的利器。

    不管是在南洋还是在西洋,此次水师都居功至伟。

    大阅,自然也不能少了他们。

    现在的水师,也已经不是隶属各都司的力量。

    过去的大明水师,基本上都隶属于都司下面的卫所,就算临时拼凑在一起,也归都司指挥,权利甚小。

    现在的水师,已经和都司平级,遇到像俞大猷这样老将,官职比都司大人还要高一个品级,地位算是有了很大提升。

    “水师也要参与?”

    不过魏广德的提议,倒是让谭纶蹙眉。

    好吧,他以为的千户所,那就是大船十条,或者几十条小船。

    京城是可以通海路的,小型海船可以在津门入河道抵达京城,但大、中型海船不能,除非大规模疏浚会通河。

    魏广德想到说调水师炮手和鸟铳手进京演武,毕竟没有什么比使用火器更壮国威的了。

    但是在谭纶耳中就变成把炮船开到会通河上展示水师战力,可不就把人难住了。

    “若如此,不如将演武之地改到天津卫城,沿海边进行演武。”

    终于,谭纶还是认为无法完成调水师参演之事,于是提议道。

    谭纶的提议,魏广德听进去了,他以为谭纶建议在沿岸举行陆军演武,同时海上举行水师的阅舰式。

    以前国人都不大懂这个阅舰式,但近些年海军多次举行类似活动,于是也有了认识。

    “子理兄之见倒是我没想到的,在津门举行大阅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魏广德很是真诚的赞了句,如此倒是可以全方位展现大明水陆两军实力。

    特别是东、南水师炮船凑到一起近百艘,就算来一次齐射,那场面之壮观怕也难以用文字描述。

    虽然耗费也大,这种齐射的损耗,怕是不亚于后世一个远火营一次齐射的消耗。

    对此时的大明来说,火药其实也不便宜,否则也不会有卫所将官偷摸的把火药倒卖给鞭炮商人的事儿。

    “先沟通各边镇和都司,让他们今早准备。

    水师之事,容我再琢磨琢磨。

    反正到时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也会齐聚津门,不管如何都可以。”

    魏广德开口说道,“可以提前和徐乔安那里通个气,让他早做准备。”

    魏广德对南海水师很放心,都经历过多次实战了,应对一个阅舰式,他不认为有多的难度。

    都是对东海水师有一点点担心,毕竟成军时间短。

    只是驾船出海应该不会暴露什么问题,可若是搞齐射,应该问题也不大,反正就打一轮,又是密集炮火。

    打不打得准无所谓,要的就是个威势。

    “此事,怕还得先通报兵仗局火药司,也好早作准备。”

    谭纶点头,不过还是提醒道。

    明军火器其实分三个衙门管理,兵部确定火器标准,并审核地方制造申请,各省需向兵部报备火器制造计划,获批后方可生产。

    工部虞衡清吏司下设军器局,负责常规兵器和部分制式火器制造。

    永乐时期增设火药局,专门管理火药生产,后并入内府系统,也就是兵仗局。

    这就是明朝火器研发和生产的两个衙门,而最紧要的火药制造,则是被严格收拢权利,只有内廷兵仗局可以制造和研究新的火药配方。

    另外,兵仗局还承担皇城禁卫和宫廷火器的制造。

    这也是皇帝为了进一步控制火器而采取的手段,自景泰年间开始就逐渐收回火药制造的权利。

    “火药局有足够的储存,当不会出闪失。”

    对此,魏广德点点头。

    不过,被谭纶这么一提醒,魏广德又想到几十年后北京城的天启大爆炸,一说是陨石撞击,也有说是王恭厂火药局爆炸造成的。

    不过爆炸威力巨大,声震全城且烟尘遮天蔽日。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微动。

    四九城里存在这么个大爆竹实在有点不安全,虽然记载是几十年后天启皇帝时期才出现爆炸,可毕竟万历大阅和皇帝大婚也和历史有差异,万一天启大爆炸变万历大爆炸,那就不好玩了。

    可是,要搬走这批火药,怕是内廷也不会安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