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数字化 > 第四十一章:双核驱动

第四十一章:双核驱动

    元宇宙项目的复杂性远超之前的AI修复和数字藏品。它不再是对单一对象的数字化处理,而是构建一个庞大、精密、且充满艺术感的虚拟世界。这需要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缺一不可。

    自然而然地,项目组形成了以姜窈和秦漠为核心的“双核驱动”模式。

    姜窈负责技术总架构。她带领着扩编后的技术团队,开始搭建元宇宙的底层技术框架。这涉及到海量三维模型数据的轻量化处理、高并发用户访问的服务器负载、跨平台(VR/AR/PC/移动端)的兼容性、以及最核心的——如何实现高精度、低延迟的沉浸式体验。

    “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逼真感’与‘流畅性’的矛盾。”在第一次全体项目会议上,姜窈向新旧成员分析道,“要逼真,就需要极高的模型面数和贴图精度,但这会导致数据量巨大,加载缓慢,在VR设备上容易引起眩晕。要流畅,就必须简化模型,但这又会损失细节,破坏沉浸感。”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我们需要一套自适应的流式加载技术和动态LOD(细节层次)系统。”从北京来的资深VR工程师张桐提出建议,“根据用户的设备性能和网络状况,动态调整渲染的模型精度和纹理分辨率。”

    “还有交互延迟问题,”另一位工程师补充,“用户头部的转动、手的动作,与虚拟世界的反馈必须几乎同步,任何细微的延迟都会导致不适。”

    技术团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各种专业术语在空中碰撞。姜窈认真听着,快速记录,大脑飞速运转,权衡着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

    与此同时,秦漠负责内容总策划。他带领着内容团队(包括周韵、马跃、新来的美术师以及几位熟悉敦煌各时代艺术特色的研究员),开始梳理元宇宙的内容架构。

    “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洞窟扫描后搬上线。”秦漠在内容策划会上强调,“元宇宙的优势在于‘重构’与‘叙事’。我们需要设计游览路线,规划知识节点,构思互动体验。”

    他指着白板上画出的初步架构图:“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条‘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主题线路,用户可以从一个北朝中心塔柱窟开始,感受早期的西域影响;然后进入隋代洞窟,看到中西融合的迹象;最后抵达盛唐殿堂,体验极致的华美与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展示艺术,还要通过虚拟人物、环境音效、甚至气味的模拟(未来可能),还原历史场景。”

    “互动方面,”周韵兴奋地提出想法,“我们可以让用户‘拿起’虚拟的画笔,在特定区域,按照AI提示,体验一下壁画上色的过程?或者,在‘飞天’起舞时,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乐器,为其‘伴奏’?”

    “想法很好,但必须严谨。”秦漠提醒道,“任何互动设计都不能违背历史背景和宗教仪轨。上色的颜料和技法必须符合当时规范,‘伴奏’的乐器也必须是敦煌壁画中出现过的。”

    内容团队的工作同样繁重,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资料,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

    姜窈的技术团队与秦漠的内容团队,如同并驾齐驱的两个车轮,开始围绕着“元宇宙”这个共同的目标,高速运转起来。两人每天都要进行多次沟通,协调进度,解决技术与内容之间出现的矛盾。他们的配合愈发默契,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明白对方的核心诉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