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朱颜执鼎 > 五十二 杜仕恩

五十二 杜仕恩

    晨光刚漫过案头,赵玉琸正核对着商情簿的最新册页核对数据。册页上用朱笔标注着昨日城内各类商品的价格波动:粳米较前日微降三分,因城南粮行新到一批江南漕粮;生丝每匹上涨一钱,缘由是西域商队延迟入关。

    “大人,‘诚信印’已发至第二批,共两百一十三家商户,涵盖粮、布、盐、铁等十二行当。”刘文捧着登记簿走进来,“拿到印章的商户都说,这几日生意好了不少,百姓就认咱们官方认证的标记。”

    赵玉琸放下笔,接过登记簿翻看:“平准仓的储备如何?昨日调拨给西市粮铺的应急粮,有没有按时到账?”

    “都到了。”刘文点头,“您让人建的应急调运通道太管用了,从仓房到各市集,最快半个时辰就能送到。昨日西市粳米价格刚有上涨苗头,我们的应急粮一上架,价格立刻就稳下来了。”

    正说着,肖飞鹏掀帘而入,手里捏着一张纸条:“大人,工部那边送来了平准仓扩建的批文,还附了杜仕恩的手札,说扩建要用的宫造青砖和楠木,三天内就从府库调拨到位。”

    赵玉琸接过批文与手札,手札上写着“全力配合新政,共保皇都民生”的字迹,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杜仕恩突然这般殷勤,绝非单纯支持新政。公西恒被禁足后,工部事务由其暂代,此人急于将“暂管”变为“真除”,而自己正是他眼中能助其巩固权位的最优解。

    “刘文,你亲自去接这批建材,务必清点清楚,每一块砖、每一根木都要登记造册。”赵玉琸将批文递回,“杜大人‘好意’,我们不能辜负,但也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刘文领命离去,肖飞鹏凑近道:“大人,杜仕恩这几日动作频频,不仅批文给得快,还让人透话,说下月外城东市改造的招标细则,会提前给我们透消息。您说他这是......”

    “是在投名状。”赵玉琸语气平淡,“他要借我们的新政立威,向上面证明他能‘协调各方、推进实务’。我们就借他的工部职权,加快平准仓、市集改造的进度。不过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罢了。”

    肖飞鹏恍然大悟:“那我们要不要回应?比如……去工部拜访他一趟?”

    “不急。”赵玉琸摇头,“等平准仓扩建开工,他自然会主动找我们。眼下先把商情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你让人把近一个月的价格数据整理出来,重点标注与民生相关的粮、油、盐价格,明日我要呈给陛下看。”

    肖飞鹏应下离去,官风从门外走进来,递上一杯热茶:“大人,杜仕恩的幕僚刚才在市令署外徘徊,见刘文大人出去,又悄悄退走了。看来是想探我们的口风。”

    赵玉琸接过茶,指尖轻叩杯沿:“让他探。我们按规矩办事,他若真心配合,往后工程上少些掣肘;若想耍花样,我们手里的商情簿就是证据——他要是敢在建材上做手脚,哪怕只是拖延几日,物价波动都会记在他头上。”

    三日后,平准仓扩建工地果然迎来了工部调拨的建材。

    刘文亲自清点时,发现不仅数量足额,青砖的成色、楠木的质地,都是宫墙修缮级别的上等品。

    负责押运的工部主事笑着道:“刘大人放心,杜大人特意吩咐,赵市令的项目,必须用最好的料,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刘文将此事回报给赵玉琸时,他正在西市巡查持有“诚信印”商户的经营情况。

    一家布庄老板见他来,连忙迎上前:“周大人,您看这印一挂,百姓都愿意来买布,昨日一天就卖了往常三天的量。往后我们肯定守规矩,绝不缺尺少寸!”

    赵玉琸点头,指着布庄柜台后的公平秤:“这秤每日都要校准,若是被查到不准,‘诚信印’可是要收回的。”

    “不敢不敢!”老板连连摆手,“我们每天开门前都让伙计校准三遍,绝不给您添麻烦。”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赵玉琸循声走去,见一群百姓围着一个卖菜的小贩争执。小贩手里的秤杆被一个老汉攥住:“你这秤肯定有问题!我买两斤白菜,回家一称才一斤八两,你当我们百姓好欺负?”

    小贩涨红了脸:“我这秤是准的,是你家秤有问题!”

    赵玉琸走上前,对身边的差役道:“把官秤拿来。”

    差役立刻递上一把刻着“市令署校准”字样的铜秤。赵玉琸将小贩的白菜放在官秤上,指针稳稳停在“一斤八两”的刻度上。

    “还有什么话说?”赵玉琸看向小贩,语气沉下来,“短斤缺两,按规矩,罚银五两,没收伪劣秤具,今日之内不准再摆摊。”

    小贩脸色惨白,连忙求饶:“大人饶命!我再也不敢了!”

    围观百姓纷纷叫好:“周大人做得对!就该好好治治这些缺德小贩!”

    赵玉琸转向众人,高声道:“往后大家买东西,认准商户,若是发现短斤缺两、以次充好,随时来市令署投诉,我们定当严惩!”

    傍晚时分,赵玉琸刚回到市令署,就接到杜仕恩的帖子,邀他明日午时在醉胡庭小聚,具体什么并未点明。

    他看着帖子稍作思考,对着窗外说道:“明日你陪我去,记住,只听不说,留意周围动静。”

    瞬时,官风侧身出现在窗口:“是。”

    次日午时,醉胡庭的雅间内,杜仕恩已等候多时。见赵玉琸进来,他连忙起身相迎,满脸堆笑:“周大人肯赏光,真是让这雅间蓬荜生辉。快请坐,我点了些招牌菜,都是这儿的特色。”

    赵玉琸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菜肴——烤全羊、手抓羊肉、樱桃毕罗......皆是精致贵价之物,还有几道清炒时蔬,可能是怕西域餐食食多油腻,为了清口而点。

    这一切显然是有精心准备。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开门见山:“大人邀我来,想必是为了东市改造的事?”

    “是,也不全是。”杜仕恩放下筷子,语气诚恳,“周市令,往日工部与市令署多有摩擦,皆是因个别人的缘故,并非工部之意。您推行‘诚信印’‘平准仓’,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我打心底里敬佩。这才是为官者该做的事,哪像有些人,只会争权夺利,不干实事。”

    赵玉琸不置可否:“杜大人过誉了,都是为陛下办事,分内之责。”

    “话是这么说,但不是谁都有您这般魄力。”杜仕恩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些,“有件事,我觉得该告诉您。前日我整理公西恒留下的旧档,发现他曾在奏折里写您扩建‘平准仓’是‘劳民伤财、虚耗国库’,还授意下属在物料核验时故意刁难,想拖延工程进度。幸好那些奏折没来得及递上去,被我压在了箱底......”

    他停顿片刻,盯着赵玉琸的眼睛,继续道:“现在我暂代工部事务,人微言轻,很多事还得仰仗各位的帮助。若是将来我能正式接任尚书,您押宝我,这工部,便是您可靠的后盾。不论您是要修仓、要拓市、还是要别的什么,只要一句话,工部的工匠、建材,随您调用。”

    “杜大人的心意,我明白了。”赵玉琸语气平静,心想他倒是着急,“往后市令署与工部涉及的事务,我会让下属多与您的人沟通,确保效率。东市改造的招标细则,若是方便,还望杜大人多提点。”

    杜仕恩见他松口,脸上的笑容更浓:“放心!细则明日就给您送过去,东市靠近码头,改造时需兼顾货运与商户经营,我已让人预留了货运通道的规划,您看了便知。”

    两人又聊了些东市改造的细节,赵玉琸便以“市令署还有公务”为由告辞。

    走出醉胡庭,官风低声道:“大人,杜仕恩刚才说的‘压下奏折’,未必是真,说不定是故意编来拉拢您的。”

    “真假不重要。”赵玉琸迈步走向马车,“重要的是他的态度——他需要支持,我们需要他的工部资源,这种平衡,暂时对我们有利。但记住,往后与他打交道,所有往来文书都要留底,涉及建材、工匠调拨,必须有工部的正式批文,不能留任何口头承诺。”

    回到市令署,赵玉琸立刻让人将东市改造的前期资料整理出来。刚翻了两页,肖飞鹏匆匆进来:“大人,平准仓扩建工地来了个工部的主事,说杜大人特意派他来协助我们监工,还带来了一批熟练工匠。”

    “让他监工可以,但工匠的调度权必须在我们手上。”赵玉琸抬眸,“你去告诉那位主事,就说市令署有‘工匠考勤簿’,每日上工、下工都要登记,工程质量由我们的人负责验收——他只需盯着物料消耗,其他他们无需过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