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道至简 > 第 56章展前​

第 56章展前​

    十月的深夜,月光像被揉碎的银箔,透过画室的窗棂,落在《隙光》的画芯上。周苓跪坐在软垫上,面前铺着一张米白色的绫绢,指尖捏着一把竹制浆糊刷,刷毛蘸着浅黄的浆糊——是她按外婆的老方子调的,用新磨的小麦淀粉,加了一点蜂蜜,熬得稠而不黏,凑近能闻到淡淡的麦香,混着画室里未散的松节油味,像把整个秋天的温柔都揉进了空气里。

    陈迹坐在旁边的旧木椅上,手里拿着一把镊子,镊子尖夹着一小片脱脂棉。他看着周苓的侧脸,灯光落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她的鼻尖微微皱着,像每次专注时那样——上次画《晨雾里的玉兰》,她也是这样,熬到凌晨三点,鼻尖沾着一点淡紫颜料,自己却没发现。

    “绫绢的尺寸再核对下?”陈迹的声音很轻,怕打断她的专注。他递过一把铜尺,尺子边缘被岁月磨得发亮,是他爷爷留下的老物件,“上次装裱《玉兰》时,你说绫绢要比画芯宽三寸,左右留的余地要一样。”

    周苓点头,接过铜尺,指尖沿着画芯的边缘比划。《隙光》的画芯是四十乘六十的画布,上面画的是她外婆老院子里的那扇木窗——窗棂已经有些腐朽,却透着一道晨光,正好落在窗下的玉兰花瓣上,花瓣上的露珠沾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钻。这是她第一次不画完整的玉兰树,只取“隙光”这一瞬,却比以往任何一幅都让她心动——画里藏着她的觉醒:艺术不是复刻全貌,是捕捉那些藏在缝隙里的、转瞬即逝的温度。

    “左边再宽两毫米。”周苓调整着绫绢的位置,指尖不小心沾了一点浆糊,她下意识地蹭在围裙上——围裙是陈迹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藏青色的布面上,他用丙烯画了一朵小小的玉兰,现在围裙下摆已经沾了不少颜料,有赭石的棕、钴蓝的深、钛白的浅,像她艺术道路的调色盘。

    陈迹放下镊子,伸手递过一张湿纸巾:“别蹭围裙,等下不好洗。”他的手指碰到她的指尖,带着一点凉意,“你上次调的‘晨光蓝’,还剩一点在调色盘里,要不要补在窗棂的阴影处?”

    周苓接过湿纸巾,擦干净指尖的浆糊,忽然笑了:“你还记得这个颜色?”那是她为《隙光》特意调的,用钴蓝加了一点柠檬黄,再兑微量的钛白,模仿晨光穿过薄雾的质感,当时调了七次才满意,陈迹在旁边帮她记着每次的配比,说“下次再用,就不用再试错了”。

    “当然记得。”陈迹也笑了,伸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里面记满了周苓的创作笔记,“3月 12日,《玉兰初绽》:钛白+赭石=花萼底色;5月 8日,《雾中玉兰》:淡紫+钛白+微量黄=花瓣阴影;10月 5日,《隙光》:钴蓝+柠檬黄+钛白=晨光蓝……”他念得很轻,像在念一首属于他们的诗。

    周苓看着本子上的字迹,眼眶微微发热。以前她总觉得自己是“陈迹的助手”——每次展览,别人介绍她时,总会加一句“这是陈迹老师的助手周苓”;画廊老板谈合作,先问“陈迹老师的意见”;甚至上次丢了《晨雾里的玉兰》,有人说“不过是陈迹工作室的一幅备用画”。是陈迹,把她的每一次试错、每一次调色都记下来,说“你的每一笔,都该有自己的名字”。

    浆糊刷沿着绫绢的边缘轻轻涂抹,周苓的动作慢而稳,像在给易碎的梦镶上金边。月光落在画芯的窗棂上,和灯光交织,真的像画里那道“隙光”,温柔地裹住两人的身影。陈迹坐在旁边,帮她固定画芯,镊子尖小心翼翼地夹着画芯的角落,怕碰坏了颜料层——他记得这幅画的每一处细节:窗棂上的裂纹是用干笔刷的,露珠是用刮刀蘸着厚颜料点的,连晨光里的尘埃,都是她用牙刷蘸着颜料轻轻弹上去的。

    “明天我就不去现场了。”

    陈迹的声音突然响起,像一片羽毛轻轻落在周苓的心上。她手里的浆糊刷顿了一下,浆糊滴在绫绢的边缘,晕开一小片浅黄。她慌忙用湿纸巾去擦,指尖却有些发颤:“你怎么会这么想?联展的邀请函,我特意写了我们两个人的名字,我希望你能去。”

    陈迹放下镊子,站起身,走到她身边,蹲下来。他伸手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那缕头发上还沾着一点淡蓝的颜料,是昨天调“晨光蓝”时蹭上的。“我不是不想去。”他的声音很温柔,眼神认真地看着她,“我更想让你一个人享受属于你的时刻。周苓,你还记得上次去画廊,老板说‘陈迹老师的助手画得不错’吗?你当时没说话,却悄悄捏紧了拳头——我知道你在意,在意别人总把你放在我的影子里。”

    周苓的喉咙突然发紧,说不出话。她确实记得那天的场景,老板的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在心上,她却只能笑着说“谢谢”。是陈迹,后来找那个老板谈,说“下次介绍她时,请叫她周苓,她是一位独立的艺术家”。

    “明天过后,所有人都会知道,你不是‘陈迹的助手’。”陈迹的手指轻轻拂过她的手背,那里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是去年画《玉兰雪》时,被画框的木刺扎的,当时流了不少血,他帮她包扎时,说“以后我帮你处理画框”,“你是周苓,是能画出《隙光》这样有温度的作品的艺术家,你的名字,该被所有人记住。”

    周苓的眼眶一热,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落在绫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伸手抱住陈迹的腰,把脸埋在他的怀里,他的衬衫上有淡淡的松节油味,还有他身上特有的、像阳光晒过的味道。“谢谢你,陈迹。”她的声音带着哽咽,“谢谢你记得我的每一次委屈,谢谢你愿意把舞台让给我。”

    “傻瓜。”陈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动作像在安抚一只受了委屈的小猫,“该说谢谢的人是我。以前我总觉得,爱情是两个人要一直站在一起,直到遇见你,我才明白,爱情不是占有,是彼此成就。是你让我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初心——以前我总想着‘要画出名’,现在我更想帮你画出你想画的,看你站在台上发光,比我自己发光更开心。”

    他想起第一次见周苓的场景——她在他的工作室应聘助手,手里抱着一本厚厚的作品集,里面全是玉兰,有雪中的、雾中的、晨光里的,她说“我想画有根的画”。当时他就觉得,这个女孩眼里有光,比他见过的任何艺术家都亮。后来一起创作,她会为了调对一种颜色熬到深夜,会为了画好一片花瓣反复修改,会为了保护作品和画商争执——她的坚持,她的热爱,她的纯粹,都在一点点治愈他被商业化磨得疲惫的心。

    周苓慢慢松开手,擦干眼泪,看着陈迹的眼睛。那里映着画室的灯光,映着《隙光》的画芯,也映着她的样子——不再是那个需要躲在别人影子里的助手,是能独立站在画前的周苓。她拿起浆糊刷,重新蘸了浆糊,沿着绫绢的边缘继续涂抹,这次的动作更稳了:“那你要在家看电视直播,我会在台上提到你,说我的每一幅画,都有你的功劳。”

    “好。”陈迹笑着点头,伸手帮她扶着画芯,“我会录下来,反复看,看我的周苓,怎么让所有人都记住。”

    夜深了,画室里的钟摆“滴答滴答”地响着,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明天倒计时。周苓终于完成了装裱,她把《隙光》挂在墙上,关掉台灯,只留一盏落地灯,灯光正好落在画芯上——那道晨光仿佛活了过来,透过窗棂,落在玉兰花瓣上,连露珠里的碎光都清晰可见。

    陈迹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你看,它在等明天。”

    周苓靠在他的怀里,看着墙上的《隙光》,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想起刚学画时,外婆对她说“画画要画心,心有光,画里就有光”;想起第一次被人质疑“你不行”时,她躲在画室里哭,陈迹递来一杯热牛奶,说“我相信你”;想起这次为了《隙光》,她熬了无数个深夜,修改了十几次构图,终于画出了心里的那道光。

    “明天不仅是联展的开始,”周苓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更是我自己艺术大道的起点。”

    陈迹收紧手臂,把她抱得更紧:“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看着你走得更远,看你画出更多有光的画。”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两人的身上,落在墙上的《隙光》上。画室里很安静,只有钟摆的滴答声,和两人轻轻的呼吸声。周苓闭上眼睛,感受着陈迹的体温,感受着画里的光,心里无比踏实——她知道,明天她不是一个人站在台上,她的画里有外婆的玉兰,有陈迹的陪伴,有自己的初心,这些都是她最珍贵的力量。

    凌晨一点,陈迹帮周苓把《隙光》装进特制的画箱里,画箱里垫着软布,是他特意找人定做的,上面印着一朵小小的玉兰,和周苓围裙上的那朵一样。“明天我送你到展馆门口,然后我就回家。”他帮她扣好画箱的锁,“别紧张,你只要站在画前,把你想表达的告诉大家就好。”

    周苓点头,伸手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很暖,能驱散所有的不安。“我不紧张。”她笑着说,“因为我知道,不管怎么样,你都在。”

    两人走出画室,夜风吹在脸上,带着一点凉意,却很舒服。远处的路灯亮着,昏黄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幅温暖的画。周苓知道,明天会是新的开始,而她,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让所有人记住“周苓”这个名字,准备好画出更多像《隙光》一样有温度的画,准备好和陈迹一起,在艺术与爱情的道路上,彼此成就,一起发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