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红楼双姝记 > 第73章 诸事渐备启新章

第73章 诸事渐备启新章

    药铺的人员架构,在林望舒的细细斟酌下,终于敲定。卢医者身份特殊,不宜公开坐诊,其首要职责乃是教导学徒与钻研医术。

    最终,从庄子上送来的那群孩子里,只留下两名最为沉稳细心、于医药上颇有灵性的药童常驻铺中,协助卢医者处理杂务、辨识药材。

    其余孩童则定为每旬轮换前来学习,学毕便返回庄子。

    由庄子上略通药理的老人带着,为庄户及附近贫苦百姓看看小病小痛,顺便收售些乡民采摘的草药,既实践了所学,也为药铺提供了稳定的药材来源。

    坐堂大夫的人选更是费了一番周折。林望舒深知,医者仁心,医术尚在其次,首要的乃是人品与责任心。

    她不愿找那等徒有虚名、眼高于顶的,只求踏实可靠、对病人负责的。

    千挑万选之下,初步定下两人:

    一位是年近五旬的孙大夫,性子是出了名的温吞和善,人称“老好人”,无论病患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耐心细致。

    与他谈妥条件后,对方便爽快地签下了契书。

    另一位则让林望舒颇感头疼。

    此人姓严,年纪不过三十许,医术据说尚可,却是个一点就着的爆炭脾气。

    谈及坐馆条件时,他竟直接列了一张单子,上面罗列了数种“不医”之人:诸如蛮横无理者、疑心重重者、不遵医嘱者……

    林望舒看得眉头直皱,这般挑剔,如何能行平民平价之路?

    她心下已生放弃之念,正准备婉言辞谢,另觅他人。

    恰在此时,在内堂歇息的卢医者大约是听到了外间动静,拄着拐杖缓步踱了出来,似是随意地朝那严大夫瞥了一眼。

    说来也怪,那原本梗着脖子、一脸“爱聘不聘”神气的严大夫,在接触到卢医者目光时,浑身气势收了起来,竟如同见了猫的耗子般,迅速低下了头。

    他转向林望舒,语气急切甚至带上了几分恳求:

    “东家,方才是在下胡言乱语,您别介意,什么样的病患我都可看,一切都听东家安排,这契书我现在就签。”

    说着便要伸手去拿方才被他嫌弃搁置一旁的笔墨。

    林望舒心中诧异,手疾眼快地将那契书往回一收,目光在瞬间恢复平静、已转身慢悠悠往回走的卢医者背影,与眼前这判若两人的严大夫之间逡巡片刻,心下顿时了然。

    这严大夫,恐怕与卢医者有些渊源,至少是认得、并且极为敬畏卢医者的。

    有这层关系在,倒不怕他日后生事,反而可能因着卢医者的缘故,会更加尽心。

    思及此,她便不再犹豫,将契书重新推了过去,淡淡道:

    “既如此,严大夫,望你谨记今日之言。医者父母心,在我这药铺,望你能一视同仁。”

    “是是是,一定,一定。”

    严大夫连连应声,飞快地在契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了手印,仿佛生怕林望舒反悔。

    人员齐备,药材也在连日收购与赵猛等人“贡献”的草药补充下,库存渐丰。

    林望舒便将药铺的一应日常事务,正式交由抚剑主要负责。

    新进小厮中,那个名唤辛五的,瞧着还算机灵稳妥,便被留在药铺打杂,兼做跑腿传信之人,若铺中有何急事,便可让他速回府中报信。

    诸事筹备停当,择了个黄道吉日,“济安堂”药铺正式开张。

    林望舒并未大肆铺张,只低调地请了杨彪及其麾下几位军官,又给县令夫人刘氏下了帖子,借他们的影响力,为药铺的“平价济民”之路做个见证,也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药铺果然如其定位,走的是平民路线,诊金药费皆定得合理,加之有孙大夫的和气与收敛了脾气的严大夫坐镇,开张几日,倒也渐渐有了些人气,虽谈不上门庭若市,却也陆续有贫苦百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问诊。

    从药铺忙完开张事宜回到府中,林望舒便见三堂婶王孟氏又与婆母周氏坐在一处闲聊。

    见她回来,王孟氏笑着扬了扬手中的信笺:“望舒回来了,正说你呢,商队那边有信来了。”

    林望舒精神一振,忙上前接过信细看。

    信是二舅柳禄亲笔,详述了商队已行至何处,沿途售出了哪些北地带去的货物,利润几何,又在哪里购入了哪些南货或特产。

    信中特意提到,在某地接到一张药皂的订单,数量不小,价值约百两银子,买家约定一月后取货。

    王孟氏在一旁听得啧啧称奇:

    “原来这商队还有这般用处,若是回头咱们自家开了什么作坊,产出东西,岂不是也能让商队顺道帮着售卖?这路子可就宽了。”

    她又指着信中提到在某地购入的一批货物价格,惊叹道:“这地方和咱们这儿,价格竟能差上这许多?”

    林望舒笑着应对了几句,心中却因这第一张外部订单而欣喜,这证实了商队作为销售渠道的潜力。

    如今她身边,经过云娘一番精心调教与筛选,总算有了四个轮值的大丫鬟,分别是汀兰、汀荷、汀雨、汀雁。

    用得最顺手的,还属汀兰与汀雁。

    汀兰性子最是沉稳,处事周全,更难得的是在字画鉴赏上略有天分,林望舒暗忖,此人或可留着日后辅助黛玉打理书院之类的事务。

    汀雁则恰恰相反,脚程快,嘴皮子利索,消息灵通,该活泼时能逗趣,该安静时也能立刻闭嘴,用来打听消息、调节气氛是极好的,有她在,连周嬷嬷脸上的笑容都多了几分。

    汀荷于算学上颇有天赋,心算极快,林望舒便常派她去帐房帮忙,跟着青溪打下手。

    汀雨这丫头,平日里不爱说话,脸上表情也少,显得有些木讷,但心里却事事明白,做事极有规矩,从不逾越,关键时刻反而能稳得住,只是平日贴身伺候,略嫌沉闷了些。

    王煜身边,林望舒将汀苇派了过去。这丫头知进退,重规矩,行事有度,不易生出是非,放在渐渐长大的王煜身边,最为合适。王煜初时多了个丫鬟很是不习惯,但汀苇只默默做好分内事,从不逾矩,倒也让他慢慢接受了。

    最小的汀雪,林望舒则派给了周氏。

    周氏身边得用的年轻丫鬟本就不多,多是些婆子,汀雪年纪尚小,要谈婚嫁至少还得七八年,在林望舒看来,至少还能再用上十年,正好填补周氏身边的空缺。

    她自己身边的这几个,更是打定了主意要至少留用十年,好好培养。

    看着身边诸事渐渐理顺,人手也各就其位,林望舒心中稍定。

    药铺已开,商队已行,冰饮正销,酿酒在望,内宅亦渐安稳。

    这北地的基业,总算是在一片艰难中,初步扎下了根。

    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手中可用之人渐多,心中便也多了几分底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