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250章 欺骗与侦查

250章 欺骗与侦查

    让娜公主非常欣慰的一点是,“黑衣主教“道衍一直非常支持她的计划。

    在行动之前,给大家解释战略构想的时候,很多明军高级军官,其实不太理解她对于歼灭战的坚持。让娜公主只能表示,这是自己的一种执念——因为之前的战争中,法国之所以吃瘪,就是几次大战损失太严重,连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现在有机会的话,当然希望用在敌人身上了。

    好在道衍等人还是比较支持她的。于是让娜公主才得到了一个更好的施展机会。

    由于十字军的行动完全没有保密可言,大家对于吴王知道了他们的行动路线和时间,也并不意外。得到探子送来的消息之后,吴王那边就当众宣布,听说敌人已经追过来了,去掉送信的时间,估计也就是五六天就会赶过来。而这次,他们准备充足,因此不打算继续躲避了,而是准备迎回去,结束这场战争。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军营反而进入了狂欢的氛围。吴王宣布要犒劳所有军士,亲自带着随从们,连开了两天的宴会。全军上下,甚至连同使者们,都又享用了一次大宴。第三天下午,把采购的食物几乎吃完之后,他们边大张旗鼓,出了营地,开始向北方进发。

    吴王在这边的军队,还有两万多人。不过让娜公主带人悄悄离开之后,趁招待使者和举行宴会的这几天,道衍和尚到处派人,又从周围的州县,临时凑了数千丁壮,也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在营地里充数。

    另外,为了防止有人发现公主不见了,他还特意提前做好铺垫,派遣一批重要官员去四处巡视。

    吴藩控制的区域,也是分封和直属并存的。其中既有直接派遣官吏统领的地区,也有世袭贵族的领地。这些贵族大大小小都有,有些大一点,隶属于州府;有些比较小,属于县里管辖。

    在莱茵河流域,这种影响比较深的地方,贵族的等级也和其他地方不同,看的不是爵位高低,而是官职高低。比如一个贵族是世袭指挥使,那么就是个当地的大势力;而如果只是个世袭百户,那么大概就跟村姑让娜她家差不多,估计就是个村长了。

    在这边,直辖和羁縻,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虽然名字都差不多,但有些地方缺乏大领主,朝廷能直接管到村子,有些则只是管到州府一级。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官之间,纸面上的差别不是很大,也不好说哪个是“内”哪个是“外”……不过对这个方面,中原人倒是很能接受,可能对于这种犬牙交错的并行政体,已经习以为常了。

    而这样的好处,就是这个制度的拓展性极强。朝廷不太在乎,大家适应得也很快,因为确实很适合当地这种原有的封建秩序异常混乱、大小领主之间关系根本理不清的情况。

    至于民事问题,因为当地的特殊国情,反而更加简单一点。

    对大部分贵族,管理行政比上战场拼命都麻烦多了。很多人既没有意愿,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做好这些事情。这种时候,让他们管事还不如不管。

    在汉斯爵士他们老家,有个外号叫“酒鬼”的领主。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去劫掠奥地利,然后把战利品带回领地,开始挥霍。

    和众多贵族一样,“酒鬼”丝毫没有稍微高级一点的趣味,天天就沉迷于街头酒馆,喝劣酒,嫖低端娼妇。等玩腻了,他就又带兵出去打劫,然后如此循环。至于领地上的经营,干脆完全不管,全都丢给领民自己寻思去。

    因为酒鬼完全放任不管,既不主动投资,建设领地;也不赞助教会、琢磨艺术,所以他的领地发展得很不错。当地人也很尊重他。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纪念他的节日,一直延续到很久之后……

    哪怕在经济很好的法国,情况也差不多。让娜公主给其他人抱怨说,他们那边很多廷臣,都过于纯质,让人经常哭笑不得。

    而且,那边有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传统。人们推崇那种身强体壮、行事粗莽的人,以至于很多贵族和骑士都刻意表现,让自己显得不在乎学识和文化。相反,大家认为,只有教士和女人,才会天天钻研文化知识。那种典型的教会学者形象,就是穿着宽大修士服、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虽然很多教士也得从事生产和武装自保,未必是这种情况,但大家还是有这种刻板印象。

    因此,有些时候,宫廷里的贵妇们都比男贵族有文化。一些文艺活动,大家也习惯了由女贵族主持。甚至,像是让娜公主当年学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都是她自己找教士教的,因为大部分男贵族们根本懒得学,都凑不出一个学习班来。

    也不知道,要是亚里士多德得知,这边的统治阶级里,只有女人乐意学自己的《政治学》了,会怎么想……

    总之,只要稍微展示下自己的行动力和政策稳定性,大部分人是乐于把领地托管给朝廷的。不过这样一来,官府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加了。如何利用当地有限的行政管理人才,去经营这个日益复杂的体系,其实非常考验朝廷的调度和管理能力。直到现在,也是探索中的状态。

    这次,道衍和尚也宣布,是要趁这个机会,检查各地战备情况。另外,吴王领地和周围的边界,也不是特别清晰,因此得做好准备,和周围的贵族、教会领地等进行协调,维持决战期间的后方稳定。所以,工作量还不小。

    在朝廷命令下,黄子澄为首的一众高级文官,都在这期间,高调地离开了营地,前往各地进行工作。他们的马车队,规模颇大,很快把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其中,还专门有个车队,说是让娜公主一行,目前正出发向西,要和那边的法国领主们接触。

    一些使者想和公主会面,但礼部的官员表示,在其他地方,目前条件有限没法管。但这边还是宫廷区域,就得按照礼制来。让娜公主作为嫔妃,是不能随便见外人的。

    大家想了想,发现这几天,确实从来没见过公主。不管是她的帐篷还是马车,也确实都一直拉着帘子,只有几位侍女出入,来回送一些东西。因此,也就没有了疑惑,还纷纷感慨,大明不愧是最发达的文明,看人家,就是讲究。甚至还有人专门整理了下,准备带回去,让自己那边的人也学学。

    而在战场那边,十字军的行进速度,也确实和他们估计的差不多。

    在渡口的时候,西吉斯蒙德就派出了大量人马,四处侦查。

    他本人的军队里,还剩下一批库曼和匈牙利来的轻骑兵,因此尚有较为擅长执行这种任务的人。

    另外,当地提供的佣兵团中,也有一些轻装骑手。虽然中西欧缺乏这方面传统,导致这些人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十分堪忧,但至少也可以起到人肉警报器的作用。因此,指挥官们也习惯把他们放在前沿位置,这样只要他们被消灭或者击溃,就知道敌人从那边来了。

    对于这次作战,神罗贵族们当然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在之前和紫帐汗国作战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对方经常利用机动性和组织上的优势,派出精锐部队突袭。而这个“吴王”政权,和紫帐汗国关系密切。据悉,他们还专门派遣继承人带队,去紫帐汗国军队里历练,因此,战法上应该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之前的交战中,吴王的临场指挥一度表现拙劣,思路也非常简单直白,甚至不考虑整个战略形势。但被打败了几次之后,他们却突然转变了风格,开始拉着十字军转圈,并且有意利用制造出来的时间差,击败了一些其他贵族集结的军队,导致十字军迟迟不能扩大优势。

    因此,十字军的指挥官们认为,最开始,这些自称“明军”的,应该就是众多造反的农民之中,比较大股的一支。后来,吴王才带着精锐,和他们汇合,因此,指挥水平才突然提高了上去。

    当然,这个战术对士兵的要求还是太高,导致不少农民跟不上正规军,半路就跑丢了。所以规模才越来越小,只能跑回根据地,然后赶紧拉点人,再回来堵截,防止十字军攻入、破坏自己的根据地。

    神罗方面的贵族们判断,这些“明军”的实力应该还是弱于自己的,否则不至于这么着急,到处宣传。所以当下,最好别给他们太多喘息时间。而且尽快决战,对己方的压力也更小。

    另一方面,东方人诡计多端,所以明军肯定会想办法设伏,找机会偷袭他们。现在到了渡口,大军马上就会处于过河的脆弱状态。明军很可能就在等这个机会呢。

    因此,西吉斯蒙德观察了周围地形之后,先派人去对岸城里,探探他们的口风;然后让轻骑兵先过桥,去城市背后的那一连串小山,搜寻敌人踪迹。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筹备好了过河要用的物资,而斥候也陆续回来了。库曼人前锋说,城里没有敌人,市长和议会已经派人送来了面包和盐,表示自己是友善的。他们答应,可以让西吉斯蒙德进城搜查,但也希望十字军主力不要进城,否则大家肯定要遭殃了。作为代价,他们乐意付一笔赎城费,希望十字军考虑一下。

    另外,他们在山上,倒是发现了伏兵。一大群明军藏在山口两侧,看起来是准备等十字军过来。不过,库曼人搜查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他们,并且赶紧喊匈牙利人和其他骑兵过来作战。明军对此大为惊讶,似乎是没想到自己能被发现,因此激战了片刻就逃走了。现在,他们已经占领了山口两侧的山头,没有发现别的敌人。

    贵族们都松了口气,但西吉斯蒙德还是不太放心,因为他常年雇佣库曼人,知道这帮人虽然要的少干得多,但一贯嘴上没边,不见得靠谱。不过他这边,也不缺正规力量。

    虽然一路上,他雇佣的廉价佣兵跑了很多,但作为核心的封臣团都还在。于是,他安排萨克森的腓特烈公爵担任后卫,带领手下维持桥头这边的秩序;又让普法尔茨的路德维希公爵带人向上游前进,从那边的渡口,把一部分骑士先送过岸,抢占滩头。然后,派遣心腹大将皮波·斯帕诺率领精锐佣兵,过桥接管城市。如果没有问题,自己再带着主力骑士过河。

    (作者注:斯帕诺是个意大利佣兵将领。关于他的故事不多,但这人是个能和巅峰期老杨对打不吃亏的狠人。但他的雇主西吉斯蒙德更喜欢亲自上手微操,所以斯帕诺在独立指挥的小战斗中表现不错,但只要遇到决战就发挥不出来……)

    不过,之后的整个过程,都有惊无险。斯帕诺占领了城市之后,又亲自去山头查看了一番。他汇报说,自己又查看了下,发现城里确实没有敌人。虽然很不情愿,但在威吓之后,市长和议员们还是认怂,老实地打开了城门。

    不过,他也不建议西吉斯蒙德放大军进城,因为士兵们肯定会去大肆劫掠一番。虽然这样确实能缓解他们的压力,让一些不想作战、甚至准备逃走的人,又有了作战的目标,皇帝和贵族们也可以分不少钱财,但劫掠势必会浪费很长时间。

    现在这个状态,要是把士兵放进城,没个两三天根本拉不出来,到时候明军应该已经来到奥斯宁南山,占据那边的山头了。再想和他们作战,难度就要更大了。所以,还是别怕得罪人,再坚持一下纪律,赶紧通过比较好。

    至于山上,他也去看了。从交战现场的痕迹看,库曼人倒没有完全吹牛,因为那边确实有战斗痕迹,还产生了伤亡。但是明军有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就难说了。他倾向于这只是一支哨兵,或者他们一路上经常遇到的那种骚扰小队,总之肯定不是主力在这儿设伏——否则库曼人也打不过。

    听到这些汇报,西吉斯蒙德才放了心,开始组织大家过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