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镇的硝烟尚未散尽,朱高炽与朱雄英已在升龙府帅帐内展开了对安南全境的最终清剿部署。
朱雄英手持安南舆图,指尖划过那些标注着“割据势力”的红点,沉声道:“胡季犛已死,但安南各地仍有不少散兵游勇与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若不彻底清除,日后必成祸患。”
朱高炽点头赞同,目光锐利如鹰:“传我将令——命沐英率军清剿北部谅山、高平一带的莫氏余部;常茂领兵南下,平定南部占城残余势力;其余诸将各领所部,分路扫荡各州府的割据武装。记住,凡负隅顽抗者,一律格杀勿论!”
军令如山,明军诸将领命后即刻兵分多路,如潮水般涌向安南各地。
沐英所部在谅山遭遇莫氏豪强的顽强抵抗,对方凭借山林地形设置陷阱,一度阻滞了明军的进攻。
沐英却并不急功近利,而是派精锐小队迂回包抄,切断了叛军的粮草补给。
不到三日,弹尽粮绝的叛军便纷纷投降,拒不投降的三百余叛军被沐英下令全部斩杀,尸体悬挂在山林间,以儆效尤。
常茂在南部的作战则更为迅猛,占城残余势力依托沿海岛屿负隅顽抗,蓝玉亲率水师乘风破浪,用火攻烧毁了叛军的八十余艘战船。
随后,明军登陆岛屿,对叛军展开地毯式清剿,斩杀叛军首领以下两千余人,彻底平定了南部海域。
短短一个月内,在明军的雷霆攻势下,安南境内的所有抵抗势力被尽数剿灭。
战后统计数据送到升龙府时,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朱高炽都不禁为之动容:
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这片土地的富庶与辽阔,远超预期。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下旨昭告天下。
圣旨中声称,此次明军出征安南,是“受安南陈朝皇帝相邀,为陈氏王室复仇”,目的是“期伐罪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
这一说法旨在为明军的军事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表明大明并非侵略,而是应陈朝宗室的请求,前来讨伐篡逆的胡氏政权,拯救安南百姓于水火之中。
同时,朱元璋还表示,将对“久染夷俗”的安南百姓“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实现“广施一视之仁,洪武太平之治”。
这一表述则体现了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文化优越感,认为安南需要接受大明的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然而,圣旨中最关键的一条却引发了轩然大波——由于“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大明决定在安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将安南直接纳入大明版图,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这一条款彻底暴露了大明吞并安南的真实意图。
此前的“为陈氏复仇”、“教化百姓”不过是借口,最终目的是将安南变为大明的一个行政区,实现对这片土地的直接统治。
这一决定不仅在安南境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不满,也在大明朝堂之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官员认为,安南自五代时期脱离中国版图以来,已经独立数百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当地百姓对“安南”的认同感远高于对“大明”的归属感。
强行将其吞并,必然会遭到安南百姓的强烈抵制。
为了维持统治,大明需要在安南驻扎大量军队,派遣众多官员,这将耗费巨大的军费和行政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一旦激起民变,明军将陷入长期的游击战之中,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还可能影响大明在其他藩属国中的威望,导致连锁反应。
从经济角度来看,安南虽然有一定的物产,但开发程度较低,短期内难以给大明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反而需要大明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朱元璋心意已决,坚持推行这一政策,认为这是“拓展大明疆土,彰显国威”的必要举措。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
朝堂之上,不少官员提出异议。
御史解缙上奏章称,安南“自五代以来自立为国,人心不服”,直接管辖恐“徒增兵戈,劳民伤财”。
但朱元璋心意已决,驳回了所有异议,坚持推行直接管辖政策。
而在安南境内,百姓们更是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在升龙府的市集上,几个安南百姓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听说大明要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子民,还要学他们的礼法?”一名中年男子担忧地说,“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从来都是安南人,怎么突然就成了大明人了?”
“胡季犛虽然残暴,但好歹是我们安南自己的人。现在大明直接派人来管我们,以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怎么过呢。”另一名老者叹了口气。
也有人抱有一丝希望:“听说大明很富庶,他们的官员也很公正。说不定跟着大明,我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呢?”
“别做梦了!”旁边一名曾在陈朝为官的读书人反驳道,“大明这是吞并我们的国家!他们说陈朝宗室死光了,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是他们故意隐瞒,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地占领安南!”
议论声越来越激烈,有人愤怒,有人恐惧,有人迷茫。
整个安南境内,笼罩在一片不确定的氛围之中。
而此时的朱高炽和朱雄英,已经开始着手筹备交址三司的官员任命与治理事宜。
征服土地容易,征服人心难。
如何让安南百姓接受大明的统治,如何稳定局势,如何发展生产,将是他们接下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安南百姓的疑虑与不满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
大明的强行吞并,在他们看来就是外来的侵略。
尽管明军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但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不过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权力更迭。
他们担心大明的统治会带来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会改变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这种疑虑和不满,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就会转化为公开的反抗。
地方豪强的暗中抵制则更为隐蔽和危险。这些人在安南当地拥有深厚的势力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虽然在军事上无法与明军抗衡,但却可以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威望和资源,暗中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破坏大明的统治秩序。
他们可能会故意拖延或阻挠政府的政策推行,可能会藏匿粮食和物资,甚至可能会与境外的敌对势力勾结,给大明的统治制造麻烦。
除了这些内部的挑战,还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真腊、暹罗等周边国家可能会趁机介入安南事务,支持当地的反抗势力,给大明的边境带来新的威胁。
再比如,安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容易引发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就会引发民变,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
大明能否真正稳定安南,实现“洪武太平之治”的愿景,关键就在于能否成功应对这些挑战。
这需要治理者们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足够的耐心与毅力。
他们需要制定出符合安南实际情况的政策,既要维护大明的国家利益,又要充分考虑到安南百姓的切身利益。
他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消除百姓的疑虑和不满,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他们需要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抵制行为,同时也要善于团结和利用那些愿意合作的地方势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安南的长治久安。
而安南百姓能否接受大明的统治,融入大明的版图,也取决于大明的治理政策能否真正让他们受益。
如果大明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加安定的生活、更加公平的法律和更加繁荣的经济,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或许会逐渐接受大明的统治,甚至会产生对大明的归属感。
但如果大明的统治只是带来了压迫和苦难,那么他们的反抗就会持续不断,大明在安南的统治也终将难以持久。
一场关乎江山社稷的治理之战,即将在安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