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霍二哥几人已经上前,利落的从陆父陆母还有大嫂手里接过了所有的行李包。
外面天气冷,一行人也没多寒暄,打了声招呼就赶紧上车往回走。
先前大伙只在电话里聊过,初次见面,拘谨是再所难免的,但因为双方都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所以都在努力的向彼此靠近。
再加上有孟媛和霍大哥在旁边时不时的调节气氛,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过后,霍母和陆母已经开始手拉着手,亲热的仿佛是多年没见的老姐妹。
晚饭是在霍大哥家的四合院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他们吃了饭好早点休息。
所以吃过饭把碗筷收拾了一下,霍母他们便打算回了。
“大姐,你们也坐了好几天的火车,晚上早点休息,我们就先回去了。”
陆父陆母也不是虚套的人,知道两家住得近。
以后常来常往,叙旧的机会多的是,便没再强留。
于是从包里翻出了手电筒,“我送送你们。”
“行了,大哥大姐,你们别送了,外面冷快回吧。”霍母紧拦了一下,“明儿我还来呢,到时候带你们先熟悉一下附近的环境。”
“诶,好的好的。”
话虽如此,可陆父陆母还是坚持把一大家子送到了胡同口,看着他们走远了,这才互相搀扶着回来。
刚刚光顾着吃饭聊天,陆父陆母还有孟媛他们,都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新家。
霍大哥见状,便带着他们挨个房间看了一下。
陆父陆母在正房的东面,他们两口子住在西面。
两个孩子习惯了自己睡,东西厢房就随他们自己选,反正里面布置都一样。
“这小院真好。”陆父性子不善言辞,看完房子半天也就只憋出这么一句话来。
倒是陆母心思细,提点了他们两口子一句,“赶明儿,你们可得好好的谢谢老三他们两口子,这房子他们没少花心思。”
说着,她让陆父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了出来。
这次他们老两口过来,除了行李之外,家里大件的东西一件没带。
主要也是军区离乌市比较远,为了几件旧家具不值当的,还不够运费钱。
家里养的那些牲口,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处理了。
该风干的风干,该腌制的腌制,还跟附近相熟的牧民们换了不少皮子和棉花带了过来。
“他们对你们好,你们也要记在心上。”陆母语重心长的说,“即便是亲兄弟,也不能把别人的好当成是理所当然,这情分啊,都是处出来的。”
陆父点点头,还是老婆子说话有水平。
顿了顿,他道:“这些东西,明天你们两口子亲自给他们送过去,你再看看缺点什么,明天就把东西买了。”
“爹,我知道,您放心吧。”陆战开郑重点头。
这话就算陆父不说,他心里也明白。
说来也是惭愧,这房子,包括房子里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家里人帮忙张罗的。
就连过冬的白菜,萝卜,还有煤球这些,也都是他们帮着买的。
又聊了一会家常,见时间实在不早了。
陆战开道:“爹娘,那你们早点睡,明天一早我带你们先去街道派出所,把落户的手续办了。”
这会一个地方一个政策。
京市这边物资获取,还有票证发放全都是以户口为基础,按人口定量分配。
只有落了户才能去办粮本,煤本,副食本,还有工业品购货证这些。
陆父陆母点点头,“行,都听你安排。”
这些事先前儿子已经在电话里说过了,他们都晓得。
该开的证明,部队也都给开好了。
这些全都贴身放着呢
“对了,娘,还有一件事。”陆战开看了一眼孟媛,这才道:“我和媛媛商量过了,两个孩子以后就留在这边上学,到时候还得辛苦你们二老帮忙接送一下。”
接送自家的孙子孙女,对陆父陆母来说,根本不叫个事。
只是陆母有些疑惑:“你之前不是说让两个孩子跟着你们去通县那边上学吗?”
见陆母问了,孟媛便接过话头,解释了一句。
“娘,这事说起来,我们还得感谢一下三弟妹。”
对于自己的这个妯娌,孟媛是打心眼里感激,“三弟妹说,我们两口子初到京市,根基也不稳,估计也没时间照顾两个孩子,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孩子放在市区上学,这样爹娘平时身边有人陪着,有点事做也不至于无聊。”
一听这话,陆父陆母就不说话了。
这两个孩子可以说是他们老两口一手带大的,之前听说儿子儿媳妇打算把孩子带到郊县去上学,他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其实是很舍不得的。
可不舍得也没办法,坦克团那边配的是筒子楼,面积就那么点大。
两个孩子渐渐大了,也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他们要是跟着一起去了,确实住不开。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孟媛继续道:“三弟妹还说,老宅附近的这几所学校,教学水平和安保都要比郊区那边要好上太多。”
话到这里,她看一眼自家男人。
“我和战开拼来拼去,不就是为了孩子嘛。”
至于他们夫妻俩,平时不忙的时候随时可以回来看孩子。
部队就有直达市区的补给车。
周末了也可以家住,好好的陪陪他们。
陆父陆母听完,最后那点顾虑也打消了。
是啊,为来为去不都是都是为了孩子。
于是,孩子在哪上学这件事,就这么愉快的定了下来。
就在陆战开和孟媛起身,准备回自己房间休息时,陆母忽然道:“战开,小媛,你们先坐下,爹娘有话要和你们说。”
“娘,咋了?”陆战开口道。
陆母看着他,又看了眼陆父,“战开,我和你爹商量了一下,趁着这次落户,你把姓……改回去吧。”
陆战开明显一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