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驯象所子弟白榆发放结状这件事,对锦衣卫经历司长官史朝宾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职责范围内顺手为之而已。
每年都有一些本卫子弟来申请结状,然后去参加科举考试,大都是想要换条赛道改变命运,白榆只是其中一个。
今天在衙门里混到了日头偏西,史经历就打算下班回家了。
在锦衣卫里没人管史经历的迟到早退问题,因为他比较超然。
南北镇抚司也好、外十四所也好,都是武官,主要职责都是行动方面的,以恩荫世袭为主;
而史经历是纯文官,只负责公文档案,归吏部委任,和其他武官都不是一个体系的。
而且史经历是锦衣卫大老板陆炳亲自请来的,各山头都要给点面子。
正当史经历走到前庭,忽见大门洞开,然后就看见大老板陆炳在一群随从的护卫下,前呼后拥的走进锦衣卫总衙。
此时陆炳年已半百,官衔是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锦衣卫指挥使掌卫事,锦衣卫绝对的一号人物。
就是站在整个历史维度看,陆炳也可能是大明历届锦衣卫指挥使中最强的那一个。
陆炳亲妈是嘉靖皇帝的奶娘,陆炳就是嘉靖皇帝的奶兄弟。
二十年前,嘉靖皇帝南巡遭遇大火,是陆炳把嘉靖皇帝救出来的。
有这上面这两项条件,别人怎么比?
论起如今陆炳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锦衣卫指挥使的范畴,甚至能在文贵武贱的背景下,以武官身份和首辅严嵩掰掰手腕。
平常陆炳并不在锦衣卫总衙出现,这也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早不住在内宫了,近二十年一直住在西苑仁寿宫,过着隐居修道生活。
与此相对应的,西苑就成了大明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常年有一批大臣在西苑值班,陪着嘉靖皇帝修道。
所以在嘉靖朝中后期,想要判断一位大臣的地位,看的不是官职,而是能不能入直西苑。
目前被嘉靖皇帝允许入直西苑的大臣以文官居多,武官勋贵只有两位,陆炳就是其中之一。
故而陆炳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苑,很少到锦衣卫总衙。
此时此刻,所有人见到陆炳突然回到锦衣卫总衙,立刻就明白,必定是发生什么特殊事情了。
反正史经历没法下班了,以“秘书长”身份迎上前去,对陆炳问道:“缇帅为何突然回驾?”
陆炳答道:“就是要找你,上堂说话!”
单听这句话,旁人也猜不出什么端倪。
然后陆炳回到位于内院正中的正堂,其他官员也都纷纷来拜见。
陆炳却让其他人都退出去,只留下了史经历单独私聊。
这种阵仗,让史经历也有点紧张起来。
又听到陆炳发问:“前几日帝君命我等大臣撰文祭悼狮猫,你可还记得此事?”
当今的嘉靖皇帝因为年老又渴望长生,已经极度沉迷于修道,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很长的道号,简称为万寿帝君。
上行下效,所以大臣们也都开始以“帝君”来指代嘉靖皇帝,而不是过去惯用的“皇上”之类称呼。
陆炳又继续说:“当时我让你代笔,最后所呈文章是你写的么?”
难道这篇文章出问题了?史经历想了想后,决定还是如实禀报:
“是本卫一个少年子弟所作,当时下官正考校他,就顺手以此为题了。”
陆炳又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如何?”
史经历还是如实回答说:“除了写得快,文章质量比较一般。
整体略有堆砌拼凑的感觉,主要是没什么情绪,显得很生硬,缺乏人味。”
陆炳的脸色逐渐古怪起来,“可是这篇文章送进仁寿宫后,却被帝君评为上等。”
卧槽!史经历大吃一惊,差点就失态的说出一句:“帝君这是什么品味?”
费了好大劲,才硬生生的把这句话咽下去,没有犯下欺君大罪。
“缇帅莫不是说笑?”最后史经历还是忍不住质疑了一句。
陆炳答道:“你所说的没什么情绪、生硬、缺乏人味这些调性,看在帝君眼里,却感到这是一种仙气。
帝君觉得,这样的笔法情感淡漠,可能更接近于仙家意境,正所谓太上忘情也。”
史经历:“......”
他开始怀疑,帝君这是吃丹药吃多了,脑子都不正常了。
陆炳又道:“还有就是,这篇文章主旨围绕‘化狮成龙’而写,这个比喻实在太妙了,深得帝君之心,被评为上等当之无愧。”
史经历忽然感到心里有点不平衡......
凭什么自己认认真真写的文章、青词送进仁寿宫后,总是末等?
凭什么白榆这个少年人随便写了一篇,就被帝君视为上等了?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总是这样大的吗?
说完了事情后,陆炳转而道:“这种人才的重要性,你应该明白。”
史经历答道:“明白,当然明白。”
如今权臣们特别流行收留门客的风气,争相招揽名士为自己所用,为的不就是请人代笔写文,博得嘉靖皇帝欣赏吗?
现在政治生态就是这样,谁给嘉靖皇帝献上的青词、文章好,谁就会被嘉靖皇帝认为忠心,就会给予拔重用。
这不是潜规则,而是公开的显规则。
史朝宾史经历已经是陆炳所能挖到的最好的代笔人才了,但还是打不过严家父子、徐阶以及那四大中生代高手。
毕竟陆炳是锦衣卫官,是天子鹰犬角色,比较爱惜羽毛的文人名士不会愿意投靠陆炳的。
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写文能让嘉靖皇帝点赞的人物,绝对是陆炳急需的稀缺品。
陆炳与史经历说清了前因后果,这才问道:“他是什么人?”
史经历回答说:“他姓名白榆,今年十五,父亲是驯象所力士,也是世代效力的锦衣卫老军户了。”
陆炳诧异的说:“真没想到,锦衣卫军户中也能出这等人才。”
随后立刻下令说:“写文能打动帝君的人少之又少,宁看错也不可放过。
你负责去拉拢他,不惜代价的拉拢,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史经历应声道:“下官明日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