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皇孙 >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建文元年七月初一,申时三刻,南京明故宫午门。

    朱瞻膳望着宫门上方新换的“山河永固“匾额,鎏金大字在暴雨中泛着冷光,与三个月前梅花卫之乱时的焦黑痕迹形成鲜明对比。春桃握着油纸伞的手微微发颤,伞骨上的素梅雕花已被换成并蒂莲,却仍挡不住从宫墙缝隙吹来的腥风——那是秦淮河飘来的腐臭味,与当年胡广伏诛时的气息如出一辙。

    “小王爷,“她压低声音,“昨夜钦天监夜观天象,说紫微星旁出现扫帚星,恐有血光之灾...“

    “天象之说不可尽信。“朱瞻膳打断她,目光落在宫门两侧新增的锦衣卫身上。这些人皆着黑衣,腰间佩刀刻着隐晦的梅花纹——正是纪纲新组建的“暗桩卫“,表面拱卫皇宫,实则监视群臣。

    两人刚入午门,便见方孝孺匆匆走来,官服下摆沾着泥点:“忠勇伯来得正好,陛下宣你即刻前往奉先殿,说是...找到了太祖爷的《皇明祖训》真本。“

    “真本?“朱瞻膳挑眉,“陛下之前不是说,真本藏在奉先殿暗格?“

    方孝孺凑近,声音里带着焦虑:“怪就怪在这儿。今早打扫时,太监发现暗格已被打开,里面的玉匣不翼而飞,却多了这东西。“他展开袖中纸卷,上面画着朵六瓣梅花,花蕊处写着“星槎洲“三字,笔迹与苏嬷嬷临终前的血书一致。

    朱瞻膳瞳孔骤缩。星槎洲之战后,梅花卫明面上已被肃清,但昨夜他收到密报,说南洋诸国仍有“永乐通宝“流通,此刻看来,余党竟已渗透回南京。他摸向腰间的山河珏,珏身的并蒂莲纹路突然硌手——自从徐州之战后,这枚珏便常发出异常震动,仿佛与什么产生了共鸣。

    奉先殿内,朱允炆正对着太祖画像出神,案上摆着个刻满二十八宿的青铜匣,正是失踪的玉匣。他转身时,朱瞻膳注意到其眼角新增了细纹,龙袍上的金线已有些许磨损——自星槎洲归来后,这位帝王便常彻夜批改奏疏,甚至在龙案旁摆了药炉。

    “忠勇伯,“朱允炆指着青铜匣,“打开看看。“

    匣内铺着黄绫,上面放着卷羊皮书和枚铜钥匙。朱瞻膳展开羊皮书,赫然是朱元璋的笔迹,却在“藩王不得私铸钱币“一段旁用朱砂批注:“燕藩可例外,以御北元。“更惊人的是,落款日期竟是“洪武三十五年“——而历史上,朱元璋早已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

    “这是...假的!“方孝孺惊呼,“太祖爷驾崩时,臣就在灵前,何曾留下此等遗训?“

    朱允炆却摇头,指着羊皮书边缘的火漆印:“这是皇宫内库的'天子万年'印,除了朕,无人能伪造。但奇怪的是...“他拿起铜钥匙,钥匙柄上的燕纹与朱棣铠甲上的纹路分毫不差,“此钥匙能打开奉先殿暗格,而暗格的机关,只有太祖爷和朕知晓。“

    朱瞻膳忽然想起星槎洲洞穴中的星象图,那些纹路与青铜匣上的二十八宿完全吻合。他接过钥匙,试着插入画像后的暗孔,只听“咔嗒“一声,墙壁竟缓缓打开,露出通往地下的石阶,霉味中混着淡淡火药味。

    “陛下,小心有埋伏。“春桃抽出袖箭,率先踏入密道。

    密道尽头是间石屋,中央石台上摆着个巨大的浑天仪,与梅花卫总部的如出一辙,仪身上却多了些新刻的文字:“永乐元年,星槎出海,日月重光。“朱瞻膳用钥匙触动机关,浑天仪突然转动,露出夹层中的竹简——竟是失传已久的《瀛海图志》,里面详细记载了郑和宝船的航线和海外据点。

    “太祖爷竟早就知道梅花卫的阴谋。“朱允炆喃喃道,“他在暗格中留下这些,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破解'永乐'之乱...“

    话音未落,石屋顶部突然传来异响。春桃抬头,看见无数黑点从气孔中落下——是涂了毒的梅花镖!她连忙推开朱允炆,自己却被划伤手臂,镖上的“永乐“刻字在火光中格外刺眼。

    “春桃!“朱瞻膳抱住她,嗅到镖上的熟悉气息——正是“梅花醉“的改良版。他立刻撕开她的衣袖,只见伤口周围迅速泛起青黑,与当年朱允炆中毒时一模一样。

    “用...用玉佩...“春桃虚弱地指向朱允炆的并蒂莲佩。

    朱允炆毫不犹豫地扯断佩绳,将玉佩按在伤口上。奇异的是,玉佩并未发出金光,反而吸收了毒素,表面浮现出“永乐“二字的阴影。朱瞻膳这才惊觉,梅花卫早已破解了玉佩的避毒机关,此刻的毒素,正是用首座的心头血混合而成。

    “带她去太医院!“朱允炆沉声下令,“纪纲,封锁皇宫,彻查所有与星槎洲有关的人!“

    当朱瞻膳抱着春桃冲出奉先殿时,暴雨突然转急,宫墙上的“山河永固“匾额被 lightning 劈中,“永“字应声而落,露出底下早已刻好的“乱“字——不知何时,有人在匾额内侧刻了反文,暴雨冲刷下,竟形成“山河固乱“的诡异字样。

    酉时初刻,太医院。

    春桃躺在床上,脸色如纸,手臂上的毒斑已蔓延至肩膀。院判捧着药碗,声音颤抖:“陛下,这毒与梅花醉同源,却更凶险。若找不到首座的心头血...“

    “朕知道了。“朱允炆挥手让众人退下,独留朱瞻膳在旁,“你还记得星槎洲之战后,朕让你烧毁的那些'永乐'日历吗?“

    “记得,那些日历遇水会显露出'建文'年号。“

    “可你不知道,“朱允炆从袖中取出片残留的书页,“有些日历夹层里藏着密信,上面提到金陵有个'梅花坞',是梅花卫的最后据点。“他指着书页边缘的水印,竟是秦淮河的支流走向。

    朱瞻膳立刻起身:“臣现在就去!“

    “等等。“朱允炆叫住他,递出枚刻着“令“字的金牌,“带上这个,必要时可调动京营。还有...“他欲言又止,最终只拍了拍朱瞻膳的肩膀,“小心纪纲。“

    戌时三刻,秦淮河下游。

    朱瞻膳带着二十名玄甲卫潜入河道,水中漂浮的桃花瓣引起了他的注意——七月初本不该有桃花,这些显然是人为投放的标记。顺着花瓣漂流向北,果然看见芦苇丛中藏着座隐蔽的水榭,门上挂着“浣花居“的匾额,与密信中的“梅花坞“暗合。

    水榭内传来琴音,弹的竟是《玉树后庭花》,曲调中夹杂着金属碰撞声。朱瞻膳示意众人噤声,从屋顶缝隙望去,只见七个身着白衣的女子正在舞剑,剑穗上的梅花结与春桃的袖箭装饰完全相同,为首者竟是失踪的宁国公主府绣娘。

    “姐妹们,“绣娘收剑,“首座大人传来消息,金陵即将有变,我们的'永乐通宝'已渗入京营,只等七月初七...“

    她话音未落,朱瞻膳的玄铁剑已破窗而入,钉在她面前的立柱上:“等七月初七'荧惑守心',趁机兵变,对吗?“

    绣娘脸色剧变,挥手掷出梅花镖。朱瞻膳侧身躲过,却见镖尖钉入墙壁后,竟触发了暗格机关,露出里面堆积如山的“永乐通宝“和火器图纸。更惊人的是,墙角摆着个棺材大小的木箱,箱盖上刻着“明太祖高皇帝之灵柩“——分明是伪造的太祖遗棺。

    “你们想借假遗诏和假灵柩,制造'太祖显灵废建文'的假象?“朱瞻膳逼近,“首座在哪?“

    绣娘忽然冷笑,咬破舌尖:“你以为能阻止天命?星槎洲的火种早已种下,就算没有我们,还有...“她的目光落在朱瞻膳腰间的山河珏上,忽然露出诡异的笑容,“原来你就是...珏中人...“

    话音未落,她已气绝身亡。朱瞻膳捡起她掉落的帕子,发现上面绣着的不是梅花,而是并蒂莲,花心处用金线绣着“十六“二字——正是他的年龄。他心中一惊,忽然想起春桃曾说过,梅花卫首座能预知天命,莫非这“十六“指的是...

    亥时正刻,皇宫御花园。

    朱允炆独自站在太液池边,望着池中倒映的乌云。自春桃中毒后,他已命人封锁全城,但纪纲的暗桩卫却迟迟未找到梅花坞的踪迹,反而不断有大臣上奏,说民间流传“建文将亡,永乐当立“的童谣。

    “陛下,该喝药了。“王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中捧着药碗,碗底沉着几片梅花瓣。

    朱允炆盯着梅花瓣,忽然想起朱瞻膳在梅花坞发现的假灵柩。他接过药碗,却在触碰到碗沿时,发现上面刻着细小的燕纹——与朱棣的私兵腰牌一致。刹那间,无数线索在他脑中串联:奉先殿暗格的钥匙、青铜匣的燕纹、纪纲的暗桩卫...原来真正的首座,竟是最不可能的人。

    “王忠,你跟了朕多少年了?“朱允炆忽然开口。

    “回陛下,整整十六年。“

    “十六年...“朱允炆轻笑,“巧了,忠勇伯今年也是十六岁。你说,这是不是天命?“

    王忠的手抖了一下,药汁溅出滴在石板上,竟冒出青烟——果然有毒。朱允炆猛地推开他,腰间的并蒂莲佩掉落在地,玉佩裂成两半,露出里面藏着的微型弩机,弩箭上刻着“永乐“二字。

    “原来如此。“朱允炆盯着玉佩,“太祖爷早就知道,后世会有内臣谋反,所以在玉佩中设了双重机关。遇毒则显的是'永乐',而真正的避毒密钥...“他捡起半块玉佩,对着月光,看见里面刻着的“建文“二字正在发光。

    王忠见阴谋败露,抽出袖中短刀刺来。朱允炆侧身躲过,却被对方甩出的梅花镖划破脸颊。千钧一发之际,朱瞻膳的玄铁剑破空而至,刺穿了王忠的肩膀。

    “陛下!“朱瞻膳扶住朱允炆,看见他脸上的毒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快用玉佩!“

    “来不及了...“朱允炆苦笑,“王忠是梅花卫首座,他的血...能解百毒,但朕...“

    “臣来!“朱瞻膳拔出剑,割破王忠的手腕,将血滴在朱允炆的伤口上。奇迹般地,毒斑迅速消退,只留下道淡红色的疤痕,形如新月。

    王忠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你...你怎么知道我是首座?“

    “因为只有你能接近奉先殿,只有你知道暗格机关,也只有你...“朱瞻膳举起从梅花坞带回的绣帕,“能看懂这'十六'的含义——你加入梅花卫十六年,而我,今年正好十六岁,是太祖爷钦点的'珏中人'。“

    他转向朱允炆,将山河珏放在对方掌心:“陛下可知,为何这枚珏会与浑天仪产生共鸣?因为它是开启太祖爷秘密宝库的钥匙,而宝库中藏着的,正是能让大明永固的真正'天命'。“

    子时初刻,奉先殿密道。

    朱允炆握着山河珏,按照《瀛海图志》的指示转动浑天仪。当珏身的并蒂莲与仪上的北斗七星对齐时,石墙轰然打开,露出一间堆满金册的密室,每本金册上都刻着“民心“二字。

    “这是...“方孝孺震惊。

    “太祖爷的真正遗训。“朱允炆抚摸着金册,“他早就明白,江山稳固不在于权谋历法,而在于民心所向。梅花卫篡改'永乐'年号,却不知真正的'永乐',是让百姓永远安乐。“

    他转身看向朱瞻膳,眼中泛起泪光:“忠勇伯,朕命你为钦差大臣,即日起携带金册巡视天下,昭告百姓:凡举报'永乐'余党者,赏良田百亩;凡上缴伪造钱币者,既往不咎。记住,我们要赢的不是战争,而是民心。“

    朱瞻膳叩首领命,抬头时看见密室顶部刻着“日月重光“四个大字,与星槎洲之战时的朝阳遥相呼应。他忽然明白,太祖爷早已预见了一切,所谓的“永乐之乱“,不过是试金石,试的是朱家子孙能否守住“民心为基“的根本。

    丑时三刻,秦淮河上。

    春桃倚在船头,望着朱瞻膳手中的金册,伤口已敷上了王忠的血,疼痛渐消:“小王爷,你说陛下为何要留着纪纲?他毕竟是燕王的人...“

    “因为纪纲虽为燕藩效力,却始终忠于大明。“朱瞻膳望向皇宫方向,那里正燃起冲天火光——是纪纲在烧毁最后一批“永乐通宝“。“况且,“他轻笑,“陛下需要有人制衡方孝孺,就像需要燕王制衡藩王一样。“

    春桃点头,忽然指着水面:“看,桃花瓣都散了。“

    河面上的桃花随波而去,露出底下暗藏的“建文万年“字样——不知何时,朱允炆已命人在河底铺了刻字的石板,每逢暴雨,便能让百姓看见正统的昭示。

    寅时正刻,东方既白。

    朱瞻膳站在聚宝门前,看着百姓们捧着假币前来兑换粮食,孩童们在街头传唱新的童谣:“建文治,民心齐,山河固,日月明。“春桃递来块烧饼,他咬下时,发现里面夹着张纸条,上面是朱允炆的字迹:“七月初七,朕将在午门举行'日月重光'祭典,望卿速归。“

    他望着远方的朝霞,想起太祖爷的金册上刻着的最后一句话:“凡日月所照,皆需以心护之。“此刻的阳光,正照亮每一个因“永乐“之乱而惶恐的角落,也照亮了大明的未来——一个不再依赖年号迷信,而是真正以民为本的未来。

    春桃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袖:“小王爷,该出发了。你说,等我们回来时,金陵会变成什么样?“

    “会变成...“朱瞻膳望着渐渐苏醒的城市,嘴角扬起微笑,“太祖爷心中的模样。“

    晨风吹过城门,将“山河固乱“的匾额残余彻底吹落,露出后面早已刻好的“天下归心“。朱瞻膳握紧手中的金册,带着玄甲卫踏上征途,身后是重新焕发生机的金陵城,前方是万里山河,等着他去守护,去证明:真正的天命所归,从来不是某个年号,而是千万百姓眼中的光。

    (第十六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