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红楼之王熙凤重生 > 第二十章 林家

第二十章 林家

    为了贾家弃武从文的路子能走通,也为了让上面对贾家少些忌惮,贾敏的联姻对象,四王八公肯定不行,朝廷新贵更不合适。

    唯一的选择便是下嫁。

    偏京城里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没有谁家的子弟又上进又出息,贾母通通看不上。

    寻摸了好两年,终是让贾母寻到了一个合适的。

    便是姑苏林家,末代列候之子——白身林如海。

    林家说是世代清贵,清是真的清,贵则不然。

    林家祖上是个列候,在建朝那会,这种爵位一抓一大把,跟国公府压根不在一个层面上。

    早年中都是金陵也便罢了,姑苏离金陵近,林家祖上时不时会到太祖面前打打转,没有在朝但也颇有圣宠。

    后来太祖迁都京城,林家却没有跟着搬到京城,除了过年过节进京朝见,只一直在姑苏这一亩三分地上经营。

    林家的爵位不是世袭,而是三代而终。

    传到林如海父亲那一辈,本来应该没了,但林父经营书院有方,教出了许多进士,独子林如海的书读得也不错。

    当时的皇帝,这会的太上皇便破例让林家多袭了一代,再多的,便看林如海是不是能中进士。

    贾母看中的也是林如海本身的能力,跟那不与京城权贵沾边的背景。

    只是贾母棋差一着,她没有亲自去林家瞧一瞧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贾母原是盘算着,林家子嗣单薄,子孙继承家业时,并不会分薄多少家底,家中吃穿用度也普通,并不奢华靡费,五代下来应该能攒些家底,即便不是侯府也不会落魄,不至于苦了她的宝贝女儿。

    林家送过来的聘礼也中规中矩,特别是文房四宝一类的,称得上价值连城。

    谁知道,贾家十里红妆把贾敏嫁过去,送嫁回来的人只说姑爷府上一言难尽。

    原来是历代林家袭爵之人都是读书人,都有些雅好。

    好砚台,好笔,好墨,好画,还好收藏那些动辄价值千金的孤本。

    到了林如海这里,说林家家底丰厚可以,说一清二白也不过分。

    林府不大,藏书房却有好几间,堆满了东西。

    满家中所有仆妇加起来,还没贾敏带过去的陪房多。

    贾敏嫁过去以后,两口子虽说琴瑟和鸣,但,对贾母来说,便是把金窝窝里养的女儿送进了草窝窝,更何况贾敏是为了家里才不得不低嫁,这如何能让贾母不心疼。

    日常起居大不如前也便罢了,贾敏在子嗣上偏也艰难。

    林如海的母亲直到去世,都没能迎来喜讯。

    后来林母去世,林如海守孝,夫妻三年不同房,等出了孝,林如海又要备考跟上京赶考。

    贾母便是心急如焚,也没有用。

    终于,在林如海中探花后,回家祭祖。

    祖宗保佑,贾敏有喜,好歹是生了一个女儿,紧接着第二年妾室给生了个儿子,三喜临门。

    结果这儿子去年夭折了。

    外面都说是贾敏仗势,多年不育,辖制林如海,毒害庶子,可明明是林家一贯单传,五代下来,依旧子嗣稀薄,夫妻还聚少离多。

    贾敏要强,又顾及林如海脸面,从不跟贾母哭诉。

    贾母也是当媳妇过来的,如何不知内宅里那些说不出来的委屈,是故时常觉得对不起女儿,郁结于心。

    好在林如海还争气,中了探花以后仕途顺遂。

    如今他熬过了三年翰林编修,当过了兰台寺大夫,又外派当了巡盐御史,可以携眷上任,夫妻总算团聚,贾敏可以安心努力再养一个儿子。

    老太太的心才刚刚放下,便听她说了个这样的梦。

    王熙凤觉得,哪怕她现在所说的话毫无根据,老太太也不能放心。

    贾母果然抹了把眼角,叹了口气,道:

    “我知道了,你让我想想。回头让人去扬州一趟。”

    王熙凤一拍脑袋,补了两句:

    “对了,我记得一味药,叫人参养荣丸,说是姐儿体弱,从会吃饭起,就吃药,没断过。这里还有一巧事,我病中,有和尚道士想要了我去,林姐儿也一样,也有和尚道士来要,姑姑不肯给。那和尚说要林姐儿康健,除非从此不哭,除了自己父母,谁也不见,方能一生平安。”

    贾母脸色一沉,王熙凤这话一说,她对这梦信了大半。

    贾敏是她一手带大,她怎么能不了解,一向是个报喜不报忧的性子。

    当初生了孩子写信回来只说怕路途遥远,襁褓中的姐儿经受不住,待长大一些方好出行。

    如今外孙女都四岁了,贾敏也没想过带回家一趟让她见一见,不过是怕被她看出了端倪为她忧心。

    更有这和尚道士的话,不让见外人,女儿必然会避讳着。

    她这边,原来是不想女儿为难,后来却是因为林如海进了翰林院,贾家要是来往过密影响林如海仕途,便从没要求贾敏带女儿来京城小住。

    如今,这外孙女身子便是弱,安排好了坐船进京也并不艰难。

    趁着她这个国公夫人还在,让太医上门给看看,开了方子慢慢调养身体不比吃什么人参养荣丸强。

    心里这么想着,贾母嘴里就是一句埋怨:

    “小孩子家家的,才几岁的便吃人参丸子,怕不是个庸医!”

    王熙凤连连点头:

    “我也是这么想,咱们这等人家,小孩子养得精贵,脾胃就弱,这再吃着人参,精神气看着足,却是面上光。后来这林丫头,身子便没好多,一阵风吹,也能吹出一场病。”

    贾母满面无奈,只恨恨道:

    “唉,恨不能让孩子们都去军中打熬几年,可偏生不能。”

    王熙凤趁机便道:

    “请个会些手脚功夫的师傅在家里养着也不难。”

    贾母只笑笑,摸了摸王熙凤的脑袋,道:

    “知道了,我再想想,你家去吧。”

    “是,老祖宗,我伺候您睡下吧。”

    贾母知道王熙凤一贯周到,只点头应下了,王熙凤这才虚扶着老太太进屋,伺候她躺下之后,也并没有走开,只静静地坐在贾母塌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