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名字,杨奇伟微微蹙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去年四月,当得知清国与明国签订停战协议的那一刻,杨奇伟便敏锐地意识到了危机的悄然降临。
清国和明国连年征战,积怨已久,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握手言和。
个中缘由,不言而喻。
无非是双方达成了某种默契,或是共同察觉到了来自第三方的潜在威胁。
而这个第三方,还需要考虑吗?
有鉴于此,杨奇伟当机立断,吩咐张楚山着手一项重要任务。
从圣教中精心挑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将他们秘密送往天下各地,无论是明国、清国,还是周边那些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都在他们的渗透范围之内。
去年七月,圣教的第一批细作顺利抵达清国。
甫一踏入这片土地,他们便察觉到了诸多异样之处。
圣教教主杨奇伟的作品,竟早已在清国境内悄然传开!
然而,这些作品已经被清国官方列为禁书,严禁民间传阅。
一旦被发现有人私藏或是传播,惩罚极为严酷,轻者人头落地,重者甚至会牵连满门,招致灭族之祸。
细作们虽疑惑,是谁将教主的著作送到的清国,但想要查询根源,谈何容易。
清国境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书籍传播的途径错综复杂。
不过,谁送来的,虽然重要。
可更关键的是,这些作品是否引起了清国其他势力的关注,以及引发了怎样的关注。
于是,圣教的细作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江湖优势,积极与那些对清国统治心怀不满的势力展开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交际能力,成功发展了一些线人。
这些线人分布在清国的各个角落,为圣教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有价值的情报。
如今,短短数月过去,圣教的下线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明国,以及清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根发芽。
而白莲教,正是圣教在众多江湖势力中重点接触的对象之一。
圣教与白莲教的初次接触,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
那一次的会面,双方相谈甚欢,对彼此的理念和目标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自那以后,双方的往来日益频繁,交流的内容也逐渐从表面的寒暄,深入到了实质性的合作层面。
而白莲圣母王聪儿,作为当下白莲教名义上的话事人,更是圣教不得不接触的人物。
当然,王聪儿只是名义上的话事人,实则各地分坛的事情并不能完全做主。
相当于联盟首领。
杨奇伟的思绪在脑海中飞速流转,仔细回忆着关于王聪儿的诸多信息。
与此同时,他的目光在手中的文件上缓缓移动,从字里行间捕捉更多有用的信息。
思索片刻后,他抬起头来,对着张楚山吩咐道:“好生招待,切不可失了礼数。”
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张楚山不假思索地回应道,声音干脆利落。
他自然知道与白莲教合作的重要性。
圣教虽然在清国也有些发展,但和白莲教这样发展不知多少年的势力相比,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清国到底不是明国。
明国的圣教发展,是因为有杨奇伟在这里。
有杨奇伟提供的无数资源,才有圣教快速发展的基础。
可圣教想要将资源送往清国,供给清国的圣教分部,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故而,在清国寻找朋友,互相合作,以打击清国为第一要务,便是圣教的战略决策了。
张楚山迅速转身,迈着大步快步离去。
他的身影在走廊中渐行渐远,很快便消失在了转角处。
杨奇伟放下手中的文档,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而后将目光转向黄宗羲,开口问道:“道经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听到“道经”二字,一旁的陈圆圆不禁面露疑惑之色。
她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解,先是看了看杨奇伟,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到一些答案。
然而,杨奇伟的表情依旧平静如水,让人难以捉摸。
随后,她又将目光投向黄宗羲,上下打量着他。
在她看来,黄宗羲不过是一介文人,丝毫看不出有修行的迹象。
既然不是修行中人,又如何能够承担起编纂道经这般重任呢?
陈圆圆的心中充满疑问。
黄宗羲闻言,挺直了腰板,脸上的神情变得格外严肃。
他微微抬起头,目光直视前方,正色道:“已经基本完成内容修订,目前正在进行二次审稿。按照进度,最迟正月十五可以完成初版。”
说到这里,他声音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向杨奇伟立下一份军令状。
杨奇伟听后,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的右手五指轻轻敲击着记载清国情况的文档,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后,他开口叮嘱道:“很好,此事关乎圣教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定要慎重对待。”
“是。”,黄宗羲郑重地点了点头,自然明白杨奇伟的意思。
编纂道经,是为圣教树立一面旗帜,确立一种信仰。
这面旗帜,将引领着圣教的信徒们勇往直前;这种信仰,将凝聚着圣教上下,不,是凝聚天下百姓的力量。
因此,他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
然而,两人的这番对话,却让陈圆圆心中的疑惑愈发强烈。
她的红唇微微轻启,几次欲言又止。
她深知,道经之事既然关乎圣教的未来,必然是圣教的核心机密。
自己虽然和圣教有合作关系,但贸然询问,实在是不合适。
最终,她还是强忍着心中的好奇,努力将这份疑惑压制下去。
然而,就在陈圆圆刚刚放下询问的念头时,杨奇伟却蓦然看向她。
他的脸上依旧挂着那如沐春风般的微笑,温和地说道:“关于道经的事情,陈姑娘恰好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说着,他将目光转向黄宗羲,吩咐道:“老黄,你去取初稿过来,让陈姑娘评定一下。”
黄宗羲听到杨奇伟的吩咐后,立刻起身。
他的动作迅速而利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虽说道经是核心源于杨奇伟的口述,但身为道经的核心编纂者,黄宗羲也想听听别人的意见。
他脚步很快,向着办公室走去。
陈圆圆望着离去的黄宗羲,不禁愣了一下。
她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慌乱,有些手足无措地说道:“这……道经关乎圣教的未来,乃是圣教的重要机密,我……”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犹豫和不安。
一方面,她对能够参与道经的评定感到受宠若惊。
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重任,同时也害怕因为涉及机密而给圣教带来麻烦。
杨奇伟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声在房间中回荡。他摆了摆手,说道:“道经虽然关乎圣教的未来,但也算不上机密,而是……”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用词。
数秒后,杨奇伟郑重其事地说道:“道经是一种宣传口号,团结更多百姓的理念。”
“理念……”,陈圆圆黛眉微蹙,轻声重复着杨奇伟的话。
她的脑海中开始飞速运转,试图理解杨奇伟话中的深意。
然而,这个概念对于她来说,实在是过于新颖和抽象。
一时间,她感到有些困惑。
杨奇伟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当今天下,各国皇朝的治国之道,以欺蛮横为主。其中又以欺骗为上等手段。”
“欺骗,重在以最小的成本从百姓身上掠夺最大的利益。”
“而为了维护统治,最好用的手段便是煽动仇恨,为被统治的群体确立一个共同的仇恨目标。”
杨奇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击在陈圆圆的心头。
“我圣教要做的,不仅仅是消灭明国。只要天下还有皇朝,圣教便不会停下脚步。”
“但各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皆有不同,更因统治者的长期煽动下,互相仇恨、互相敌视。”
“如何让更多的人团结起来,便是我圣教当下必须考虑的事情。”,杨奇伟继续说道,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能够穿透眼前的一切,看到未来的方向。
而事实上,他却是看到了未来。
一条天下归一的道路!
道经便是圣教最强的武器!
陈圆圆静静地听着,她的眼眸逐渐明亮起来。
此刻,她终于明白了杨奇伟的意思。
仇恨!
团结!
自古以来,朝廷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总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制造矛盾和仇恨。
士农工商贱籍的划分,便是他们有意为之,以此来建立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
宣扬商人谋取暴利,却对自己抽取的高额利润避而不谈,这同样是在建立矛盾,煽动仇恨。
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民族之间,亦是如此。
他们通过挑起争端,制造对立,从而达到分化百姓、巩固统治的目的。
陈圆圆思索着,斟酌着用词,缓缓说道:“教主的道经,是团结天下百姓的工具。”
“那么这个工具,必然要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让天下百姓能够理解。”,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话语中透露出对杨奇伟理念的认同。
说到这里,陈圆圆玉手轻轻拂过秀发,将一缕发丝捋到耳后。
她的目光望向檐廊外飘洒的细雪,眼神中多了些许期待,微微扬起嘴角,笑道:“如此说来,我倒是期待教主如何通过一本书来团结更多人。”
她的笑容在雪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