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陆北顾每日清晨准时到转运使司报到。
因为早出晚归的缘故,他几乎都见不到同住在青羊宫的李磐......李磐正在抓紧时间交际,估计这时候也没空管他。
而赵抃公务繁忙时,就让他在院中梅树下自学,得空便亲自指点,从声韵格律到典故出处,一一详加讲解。
而陆北顾的诗赋水平,也从“一窍不通”突飞猛进到了“略有心得”的境界。
赵抃见他进步神速,便又加重了功课,每日除了研读《文苑英华》中的典范之作,还额外让他试写一篇短赋,限时完成,并逐字批改。
陆北顾虽仍觉吃力,但已不再像最初那般茫然无措,至少能勉强合上格律,用典也渐渐准确起来。
赵抃的“三遍法”里的“三遍炼字”很好用,在把字的声韵大概弄懂以后,对很多字方面的问题,陆北顾也变得敏感了,逐渐开始很容易判断出字的平仄是否有明显问题。
而赵抃也开始教他如何完成“一遍立意,二遍修词”的步骤。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就是先背模板,然后按照不同的赋题选择对应格式的模板,然后再往里面填内容......
当然了,说是这么说,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反复训练来熟悉如何操作的。
而经过了赵抃的严格训练以后,陆北顾在赋题方面,虽然还达不到出彩的地步,但最起码基础的用典、格律问题,很少出明显错误了。
不要觉得进步不大......考试这种东西,其实有的时候不是比好,而是比烂,在大家水平都很烂的情况下,只要你不那么烂,就已经算很出众了。
县学学生的普遍特点就是——死记硬背的帖经、水磨工夫的墨义、临场发挥的策论、狗屁不通的诗赋。
而且这种特点,到了州学学生那里,也很常见。
比如周明远。
虽然前年没拿到解额,但是人家能考上举人,不管是不是有超常发挥的因素在里面,成绩肯定也是在州学排在前列的。
但不管他帖经如何完美,墨义如何精深,诗赋就是不行。
为什么不行?
赵抃有句话,还真不是完全安慰陆北顾,那就是“文气贯通”,俗话就是“有文采”。
而“有文采”的人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只要状态还行,那么他想到的词,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比别人强一大截。
用极端的例子来说明,那就是普通人苦思冥想憋一年,也比不上李白喝完酒随手一写。
那怎么办?没办法。
这种东西,属于天赋,不属于后天努力。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也正是因为陆北顾有天赋、悟性、见识,赵抃才愿意培养他......对于天才来讲,技巧是最容易掌握的,怕的不是有技巧的内容,而是没有技巧的内容。
当然了,能不能找到个好老师,愿意教授你正确的技巧,也是必要的条件。
老师不行,或者不愿意教,亦或是教的本身就是错的,那肯定还不如不学。
而在大量训练了赋题以后,赵抃也开始逐渐教授陆北顾诗题。
这日午后,赵抃看起来很清闲,他取出一卷《昭明文选①》:“今日我们不说赋,而论诗之本源。”
“刘彦和曾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你且说说,何为诗之‘眼’?”
陆北顾思索片刻:“可是诗中点睛之句?”
“差矣。”赵抃摇头,“诗眼不在句,而在意,譬如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在‘直’与‘圆’二字,非但状物精准,更见边塞苍凉。”
“我们练练州试常见的‘试帖诗②’,老夫出题,你即席作来,琢磨琢磨能否用上‘诗眼’的技巧。”
赵抃略一沉吟,指着院中老梅树说道:“就以‘梅’为题,五言,限‘先’韵。”
陆北顾正襟危坐,思考片刻后开始动笔。
“《赋得梅》
冻蕊破寒先,琼枝映晓天。
香浮千树雪,影落一溪烟。
玉骨冰为魄,孤山月作笺。
莫言春信晚,清气满人间。”
说实话,不是自夸,这首诗写出来,陆北顾自己都被自己震惊了。
相比于不久前那阙押韵稀烂的《水龙吟》,现在他终于能做到在格律上不出错了。
意义之重大,堪比刚正式学唱歌就从胡乱跑调进步到了能在调上!
“——看来还是能通过学习进步的!”
陆北顾心里美滋滋的,不懂格律的时候的出错很正常,现在懂了不是就不出错了嘛。
不过,他还是仔细检查了一遍。
首先是平仄,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开头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式,最后一句首字“莫”算是仄声稍宽,但也属于“一三五不论”的范畴,没毛病。
再看韵脚,“天、烟、笺、间”四个韵脚用字,前三个都是正常的,最后一个“间”稍微有点小瑕疵,但是按邻韵通押算的话,跟“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邻韵通押是一个道理,要说有什么大问题那也没有......其实主要是“人间”这个词他比较中意,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更合适能替换的。
整体看下来,全诗除尾联首字平仄稍宽外,平仄完全符合五律规范,对仗尤其精工,可以说在格律上已达到正常水准了,尤其“香浮千树雪,影落一溪烟”一联,还是挺有唐诗风范的。
“诗赋之道,如琢如磨,你的进步非常明显。”
赵抃看后缓缓说道:“昔年欧阳永叔作《画眉鸟》诗,‘百啭千声’四字改易数十次,方得后半句‘随意移’之妙......你今日这‘破’、‘浮’两字,已得试帖诗三昧真意,不过‘诗眼’尚需打磨更易。”
随后,赵抃提笔略微修改,将第三句改为“玉骨凝冰魄,孤山抱月眠”。
“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改吗?”
陆北顾沉思片刻,说道:“大约是改为‘凝’字,既补平仄,又以动态凝练静态,暗合刘彦和所著《文心雕龙》中‘思表纤旨,文外曲致’之理。”
“不错,有悟性。”
赵抃表扬了一句后继续道:“至于‘月作笺’改为‘抱月眠’,一则是以梅拟人,二则是化用林逋“疏影横斜”之意,赋梅孤高,避‘笺’字直白,更显含蓄蕴藉。”
什么叫名师?这就叫名师!
不仅本身文学水平够高,批改的时候随手改几个字,就能把整首诗的气质往上抬一截,而且能把用意给你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你听得懂学得会。
“学生受教了。”陆北顾说道。
“行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赵抃神色缓和,已然不是教学的严肃姿态了,而是随意闲聊。
“听闻你家在古蔺,可是祖上便世居此地?父祖可曾入仕?”
——————
①《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收录了自周至梁之间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由于《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严格区分了诗文与史书之间的界限,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所以一直被视为是古代文人的文学的教科书。
②试帖诗,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常用于科举考试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白居易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其十六岁时为了练习命题试帖诗所做,试帖诗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是唐代至宋代前中期考进士的考试内容之一,至宋神宗时期方被取消,书中时间正是科举中诗题的常见考试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