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首先出了两个四书文的题目。
能当选副总裁官,吕调阳的儒学水平自然没问题,讲完两个题目众人纷纷点头,就在吕调阳准备讲第三个题目的时候,张居正说道:
“吕公,还是让别人也说说吧。”
吕调阳的脸色微红,他都已经出了两个题目了,也不好继续出题了,将这个机会让了出去。
苏泽对于出风头没兴趣,四书五经的八股文从明初考到今天,已经是应试文中的应试文了。
出这种题目也没什么水平不水平的,不过是满足读书人的虚荣心罢了。
一名礼部的阅卷官得到了张居正的点名,出了一道题目后,接下来就是五经的题目了。
五经是选修的,也就是说每一部五经文都要出四道题。
这下子苏泽也逃不掉了,治《易经》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在场就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前辈翰林是治《易经》的。
苏泽只能和对方一人一半,一个人出了两道题。
来贡院之前,苏泽已经研究过历代考题了。
他用【记忆胡饼】记录下来,还将各种禁忌牢记心里。
《易经》出题的禁忌颇多。
首先是禁出《乾坤》二卦。
乾坤是天地之极,也经常会被用来指代皇帝皇后,所以以《乾坤》二卦为名出题,会有僭越之嫌。
此外,皇帝的名讳,年号,这些都是要避讳的。
另外《易经》出题必须要出单爻辞,也就是必须是完整的一爻,不跨爻不断句。
字数也有限制,必须是六到九句。
这也让易经的出题十分的困难。
此外,张居正是本次的主考官,出的题目还必须要符合他的心意。
之前就有几个同考官出题,被张居正给否定了。
苏泽想了想,最后说道: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张居正脸上露出欣赏的表情,说道:
“子霖说说,此文如何破?”
苏泽知道这个题目切中了张居正的心思,开始解题。
出题容易解题难,出一个题目,还要给其他考官评判标准。
在场的都是翰林,大家也看着苏泽,听他的解答。
苏泽说道: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者,君爻九五,陛下也。”
“虎变,当破为圣君改制。”
“上上破题为:‘九五当位,非人臣可僭虎变之威,惟圣主独秉乾纲耳。’”
这下子张居正抚掌赞道:
“子霖大才!”
苏泽这个题目,出自《易经》的“革”挂,自然是迎合了张居正变法的主张。
而苏泽将卦这么解,也是历代变法名臣的正常操作,也就是将变法归咎于皇帝身上,以君王之名来变法,避开权臣的指责。
苏泽紧接着说出自己的判卷标准:
“纯释经义,不涉革政的,当为中上。”
“影射朝局的当不录。”
“关联天象谶纬者,革去功名。”
张居正连连点头说道:
“子霖所议详实,就这样吧。”
这就是大明考官的日常,出的题目有这么多的忌讳,同时还要考虑皇帝和主考的想法,当真是太难了!
在场的同考官中,只有少部分的出题得到了张居正的赞许,很多人连续出了三四个题目,都不被张居正采纳。
不过张居正也不是随意反对的,他都能指出对方出题的不当之处。
果然,能在大明当上首辅的,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差。
只不过张居正的心思在政治上,没有在学术上著书立作。
苏泽的好友申时行也出了一道题被张居正采用,张四维的题目也出的不错,张居正也表扬了他就采用了。
这点看来,如今高张二人的斗争,还仅限于内阁之中。
整理完四书五经的题目后,《表诏》的题目也很快确定。
最后到了策问的题目了。
已经开了两个时辰的会了,苏泽的头已经昏昏沉沉的了,但是此刻他强行打起精神,因为这才是这次会试的重头戏。
张居正摸着胡子说道:
“这次的策问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来人啊,请陛下的御书。”
一个精美的锦绣匣子被端上来,张居正当着众人拆开弥封的匣子,露出一张皇帝专用的彩金笺纸。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果然还是有关改革的题目啊。
这是《孟子》中的一段。
上下文是: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苏泽心中叹了一声。
张居正的改革还是有些激进了。
大明的症结,又岂是财税这么一个问题。
强推一条鞭法,可以解决财政的问题,但是如果不改变大明的基本,最后良法还是会堕落成恶法的。
张居正和高拱的分歧,就在于谁先谁后的问题。
张居正认为先改革财税体系,朝廷有了钱,就可以进行后续的改革了。
但是高拱却认为要先进行制度改革,然后再改关系民生的财税制度。
苏泽还是更倾向于高拱的。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其实没有深入的触及到官僚体系内部。
而朝廷获得了大量的财源,却没有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责权关系。
地方上怨恨朝廷收取了大量的赋税却不干事,朝廷又觉得地方上完不成指标是截留赋税。
苏泽叹息一声。
张居正是行政上的天才。
要主持一场全国性的财税改革,所涉及的工作量堪称恐怖,这绝对不是几道政令就可以的。
地方上有没有偷奸耍滑?又要让地方上推动改革,又不能让激进的政治投机者谎报政绩。
奖励干得好官员,惩罚干的差的官员。
让合适的官员,去合适的地方做官。
两京十三省都有不同的情况,各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要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这些事情苏泽想到都觉得头疼。
其实张居正和高拱如果能携手,张居正负责财税改革,高拱负责吏治改革,也许对大明会更好一点。
但是两人都太过于强硬,都不肯由别人主导变革。
——
张元忭走进了贡院。
张元忭是浙江绍兴人。
张元忭的父亲张天复曾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但是在一次平叛作战中战败,又因为曾经和严嵩不对付,于是被嘉靖皇帝下狱治罪。
张元忭来到京师,散尽家财营救父亲,这才让父亲出狱。
后来张天复病故后,张元忭在家守孝完毕,去年才来到京师备考。
他和徐渭是同乡,在徐渭的引荐下,他得到了一个《乐府新报》采风使的职位。
张元忭也会向《乐府新报》投稿,靠着这样倒是也勉强维持了生活。
张元忭非常瘦,在守门士兵的检查后,他被放进了贡院。
拿到牌子,进入自己考号,接着就是书吏来核对张元忭的身份,然后将他的号牌挂在考号外。
紧接着张元忭就见到了两名身穿朱红色官袍的大臣,领着一群文官走了过来。
考场里的官员,就只有主副考官和阅卷官了。
张元忭连忙站起来稽首行礼。
人群中,有一个丰姿不凡的年轻官员瞥了一眼张元忭号房边上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他的名字和籍贯。
这个年轻官员自然是苏泽。
张元忭,苏泽用【记忆香囊】回忆过自己看过的明代资料,张元忭似乎就是本科的状元。
当然,自己改变了太多的历史,也不知道张元忭还能不能成为本科的状元。
但是能考上状元的,肯定还是有本事的。
苏泽准备在监考的时候,多关注一下这个名叫张元忭的考生。
苏泽随着张居正继续巡视贡院。
张元忭等众人离开后,开始整理考试贡举。
号房狭仄得仅容转身,寒意料峭的初春清晨,冰凉透体的砖石气息扑面而来。
张元忭紧了紧身上半旧的青布棉袍,手脚利落地放下考篮,里面只有几支磨损的毛笔、一方陈墨。
“贡稿纸了!一黄铜币一张!”
周围的考生纷纷喊住叫卖的小吏。
贡院内是不能自己带稿纸的,但是写文章也是需要草稿的,所以这些书吏就会卖一些稿纸。
当然,在贡院里称呼卖就不合适了,所以这买纸钱也被称呼为“贡钱”,算是贡给大成至圣先师的钱。
张元忭从考篮中掏出三枚黄铜币,他在京师生活解决,这次考试的文房四宝还是同乡徐渭借的。
一想到这位同乡,张元忭有些遗憾。
徐渭和张元忭是同乡,在京师的时候他受到徐渭的照料。
原本徐渭考上了举人,本来也可以参加本届会试的。
但是他的恩主苏泽被选为同考官,徐渭为了避嫌,放弃了本次科举。
张元忭为徐渭感到遗憾,但是他也理解徐渭的放弃。
他将唯一值钱的澄泥砚小心翼翼摆在尺许见方的木板上,这便是他未来九天安身立命之所。
“咚!咚!”沉重的梆子声惊破贡院沉寂。书吏鱼贯而入,分发弥封考卷与光素纸。
接下来几天,张元忭都在答题。
苏泽在巡视考场的时候,也在张元忭的号房前经过了几次。
只能说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试,更是身体和毅力的考试。
就在答四书五经经义题目的这第一场考试里,就有好几个考生因为体力不支被抬了出去。
这才是第一场的考试,也不知道等到最后的策论完成,还剩下多少考生能够坚持。
张元忭等到了五经题目的最后一天。
书吏们举着经义题目的牌子,在考场来回游走。
张元忭也治的《易经》。
他看到了苏泽题目。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张元忭紧扣笔尖,迅速就找到了破题的关键。
他在京师这些日子,整日里阅读《乐府新报》上的文章,靠前又突击学习了苏泽的奏疏集。
他对于朝堂之上渴求变法的风向是很了解的。
“大人之变,如虎威新革其文,岂独为饰观哉?神物自化,孚信存乎其中,而天下莫之能测矣……”
张元忭以“虎变”喻革故鼎新乃天理使然,威势之下更需“孚信”——以公心待天下,行堂堂正正之法。
“未占”非不疑,而是如日月经天,其光自明,无需占卜。
破题便定下“新政必以公信为先”的调子。
信,就是取信于百姓,张元忭主张变法必须要先说服百姓,形成官民共识,这样的改革才能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而不是仅仅让一方得到好处。
二月十五,终于到了会试最后一天。
张元忭的精神和体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他从号房中醒来,今天是最后的策论了。
张元忭早就从徐渭那边知道了,今年策论的重要性,于是强行打起精神来,准备最后的答题。
张元忭先吃了一口三白糕。
在贡院考生都是吃这东西的,这是一种用米粉和糖盐混合的糕点,因为吃了不容易腹泻,所以是贡院专用的食物。
另外科场也只会提供少量的水,这也是减少考生上厕所。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果然又是和变法有关的!
张元忭的才思敏捷,他提起笔,迅速写下了破题的主题——
“周公兼夷狄以拓华夏,而惟社稷之是安,乃为快耳。”
张元忭自然是支持变法的。
想到父亲的遭遇,他父亲就是因为云南土司叛乱,最后才丢官罢职,郁郁而终的。
在父亲死前,依然在惦念云南的情况,这也对张元忭形成了影响。
和普通士大夫的主张不同,张元忭是支持华夏拓张的。
当然,这样的主张在会试上写出来,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张元忭还是决定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答题。
张元忭写道:“煌煌汉家,当兼夷狄。”
紧接着他又就西南的问题,写出殖拓三策。
大概就是改土归流,汉家教育,混居改姓这样。
策论就是这样答的,破题之后怎么答题,就看个人的见识和政治观念。
这也是宋代科举重策论,被明人批评的地方。
这种考试方式,考生可以通过研究政治风向,通过策论来政治投机。
而主考官也可以通过主题,来筛选自己需要的考生。
反之,八股文是限定写作,有一套评判标准,所以明人觉得更加公平。
张元忭答完,终于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