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李时珍离开后,张居正这才打开了纸条。
纸条自然是冯保所写的。
内容倒是也没有太多犯忌讳的,就是介绍了一下皇帝三餐情况和健康状态。
看完之后,张居正将纸条浸入笔洗中,等到纸条浸润后用笔搅碎。
看来皇帝的身体稳定下来了。
既然皇帝的身体稳定下来,那自己就可以去主持今年的科举了。
现在张居正十分的被动。
高拱是内阁首辅,在皇帝无法履行皇权的时候,高拱的权力变得极大。
而且高拱本来也深受隆庆皇帝的信任,在皇帝失语后,高拱这个内阁首辅就得到了皇帝的授权,主持外朝的事务。
高拱的第一招,就是让自己去做科举的总裁官。
这个让百官都羡慕的好差事,却要远离权利中心一个月。
万一这段时间皇帝的身体出状况,那等到自己从贡院出来,那就再也斗不过高拱了。
但是主持会试的好处也太大了。
隆庆皇帝的身体已经很差了。
张居正是最清楚皇帝身体状况的,长期服用丹药,加上纵情声色,让皇帝身体内虚到了极点。
这次正旦大朝会,如果不是李时珍果断施针放血,可不仅仅是失语这么简单。
既然这样,那这次的科举,应该是隆庆朝最后一次科举了。
而这一次的进士,将会成为新朝的重要政治势力。
张居正立志要做大事,必然不会放弃这股势力,出任这一次的主考官。
高拱这自然是阳谋。
两人其实就是在对赌,赌的就是在会试的一个月内,隆庆皇帝的身体不发生剧烈的变化。
一旦宫廷发生聚变,那贡院中的张居正就无法做出应对,失去控制力。
如果这段时间宫廷内没有变化,那主持这次会试的张居正就能赚取到足够的声望,并且成为这一届进士的座师,为日后自己推动新政积攒班底。
如果是别人,肯定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和高拱进行这样的赌约。
但是张居正不同!
他从刚刚踏入官场的时候,就有改革税制的志向。
改革是需要人才的,张居正深知这个问题,所以这一次的会试总裁官他也势在必得!
万一这新科进士中,再有一个苏子霖呢?
张居正不愿意四年前的遗憾再次上演,势必要这一榜的人才尽入囊中!
当然,张居正也不是没有后手。
冯保早已经和他订下了秘密盟约,有冯保这个司礼监掌印在皇帝身边,只要皇帝不驾崩,自己总还能保留一份先机。
而且张居正也不是被动防守。
他也给高拱安排了一份“大礼”。
现在轮到他出招了,且看高拱如何应对。
——
正月十六日。
通政司是不封还大印的,因为在过年期间通政司也要保证公文的畅通。
但是在正月的时候,通政司一般会轮流上班,给大家也稍稍放一些假。
但是今天是正月十六,京师所有衙门都会在这一天宣布开衙,通政司也象征性的举行一个仪式。
通政司李一元也象征性的将自己的大印封存,通政司内的官吏们齐聚后,右通议苏泽送上钥匙,李一元解开封条,宣布通政使大印重新启用,也就宣布今年通政司开张了。
等到仪式完毕,李一元就躲进了自己的公房中。
整个年,通政司都过得不踏实。
没办法,正旦大朝会上出现那样的事情,李一元作为通政使这个级别的重臣,自然也从一些“渠道”知道了皇帝的身体状况。
而这一切也必然会传导到整个官场上。
各种消息、谣言,经过过年期间的渲染传播,最终将会在哪里爆发,李一元不清楚。
但是他清楚的是,一旦官场爆发冲突,自己的通政司一定倒霉。
今日在开衙的仪式中,李一元一直在祈祷今日无事,好歹年节后的第一天,也让通政司安宁几日吧!
过了一个时辰,李一元又喊到了自己身边的经历官徐叔礼。
“早上的奏疏多吗?”
徐叔礼摇头说道:
“大银台,今天各衙门才刚刚开衙,这会儿没几份奏疏。”
李一元安心了一些,他对着徐叔礼说道:
“若是有事及时通报本官!”
等到徐叔礼离开之后,李一元又默念了几句“今日无事”,这才翻开了今天的报纸。
和各大衙门一样,四大报纸原本在过年期间也都是停刊的。
但是今年的情况不一样,四大报纸的竞争又卷到了一个新阶段,四大报纸竟然都没有停刊。
《乐府新报》的办法最巧妙,用的是春节特刊的办法。
这次的春节特刊,是《乐府新报》举办的一次白话文大赛。
主题就是用白话文写作,题材不限,无论是诗歌、、戏剧都可以,只要是用白话文写作的就可以。
这些内容在年前都已经采编完毕了,印刷厂早早就准备印刷好了,在过年期间分开放出来。
李一元简单看了一几篇,白话文的文章果然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一些文章写的相当不错。
李一元甚至看到了一首用白话文所写的短诗,其实说是诗句,更像是白话戏文,但是读完李一元竟然觉得意境相当不错。
再一看作者,汤显祖?
李一元才想起来,这位《牡丹亭》的作者,不是应朝鲜国主的邀请,前往朝鲜了吗?
竟然还有朝鲜的投稿啊。
李一元从中看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李一元简单看完了这几份报纸,剩下一些短篇的没舍得看,准备等今天下衙后带回家里看。
接下来就是《新乐府报》了。
这次《新乐府报》也在过年期间发起了特刊。
这是一系列的报告。
报告的对象,就是大运河沿线的漕工。
整个报告分成了很多篇幅,分别介绍了大运河沿岸不同城市,漕工的生存现状。
《新乐府报》首先指出了整个大运河漕运业务下降的现状。
原因也很简单,是海运分流了一部分的漕运业务。
海运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海运将粮食运送到京师。
海运增长必然减少漕运的业务。
李一元很认真的看完了几篇报道,他的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
整个大运河沿线,是大明南北二京的生命线,漕运业务当真是“百万漕工之所系”。
《新乐府报》的文章中,也已经讲述了山东和南直隶北部的一些城市码头,因为漕运业务的减少,漕工的收入下降,闹出漕工向朝廷讨薪的事件。
大运河沿岸都是繁荣富庶的城市,如果这些漕工闹起来,会严重影响大明的稳定。
可是李一元身为朝廷重臣,也清楚的知道海运的好处。
海运的成本极低,更重要的是比起已经运行了几百年,腐败和潜规则横生的漕运体系,海运的损耗也是远远低于漕运的。
除此之外,李一元又有些担忧。
张居正执掌财计后,一直在推动折银征税的改革。
如果采取折银征税,那漕运的业务还要进一步下滑,到时候要如何安置这些漕工?
李一元重重叹了一口气。
不可否认,大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钢铁产量已经连续两年翻倍了,京畿地区还在不停的兴建铁厂。
铁厂、焦煤厂、水泥厂、玻璃厂,还有各种李一元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工厂,一座座的建设起来。
莱州、直沽和东南沿海的港口,一艘艘新船不断的下水,倭银公司的巨大利润,驱使着大明商人扬帆出海。
市舶税的收入再上新高,两省一府的商税也在快速增长。
这样欣欣向荣的盛世光景下,也有萎缩的行业。
漕运行业正在萎缩,依靠漕运兴起的运河城市,正在逐渐被海港城市超过。
李一元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到了必须要处理的时候。
这可是在大明核心区域的上百万漕运工人,如果真的闹起来,甚至要比京营还麻烦。
放下《新乐府报》,李一元揉了揉眼睛。
这份报纸的劲儿太大,李一元刚刚准备看一看《新君子报》的江南文人墨客八卦中和一下,就见到徐叔礼冲了进来。
李一元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徐叔礼连忙说道:
“大银台!不好了!都察院上书弹劾内阁!”
听到这里,李一元的脑袋嗡的响起来。
“理由是什么!?”
徐叔礼掏出奏疏,这是一份都察院十三道资深御史的联名奏疏。
这是都察院的集体弹劾的前奏,十三道资深御史联名上奏,接下来就是普通御史的奏疏海洋,这代表了整个都察院都联合起来,而矛头正是指向内阁首辅高拱。
这次都察院联名弹劾高拱的罪名是“隔绝内外、阻塞圣听”。
这个罪名可不轻了,上一个荣获这个罪名的内阁首辅,是先帝朝的内阁首辅严嵩了。
奏疏上首先攻击的就是高拱:
“臣等伏见自正旦大朝会后,陛下龙体欠安,迄今旬月未朝。内外臣工忧心如焚,然宫禁消息隔绝,百官茫然无措。”
“陛下圣体安康本属国朝根本,今首辅高拱非但不宣明圣躬实情,反严禁消息流传。”
“臣等冒死泣陈:
一请高拱即刻以阁臣名义,明示陛下病状于九卿科道,安朝野之心;
二请开乾清宫门,允三品以上重臣面圣问安,复君臣通联之制;
三请司礼监、太医院每日公布医簿,诊脉案录,杜绝私相授受。”
看完了这份奏疏,李一元只觉得天塌下来了!
这份奏疏直接攻击的就是内阁首辅,这是过完年后就要掀起政治风暴吗!?
“隔绝中外”可是相当大的罪名了,这几乎是要指着高拱的鼻子骂“权奸”了。
而且这还是第一波攻击,这份奏疏上有十三道资深监察御史和都察院的大印,这份奏疏是战场上进军的鼓声,而接下来的就是整个都察院前仆后继的进攻!
“大银台,怎么办?”
徐叔礼这下子也慌了。
一旦大朝争开始,通政司就要被奏疏淹没。
而且这么大的朝争,必然会引起朝局的剧烈动荡,通政司作为一个重要的衙门,也难免会被波及。
一想到这里,李一元站起来说道:
“去,速速去请苏通议过来!”
徐叔礼这才反应过来,将苏泽请到了李一元的公房。
将这份奏疏递给苏泽,等到苏泽看完之后,李一元陪着笑容说道:
“子霖啊,你怎么看?”
苏泽看着奏疏,他也没想到都察院的攻击竟然来的这么快。
他旋即想到,这场进攻是有人组织有人操纵的,而且这个人的级别绝对不低。
因为如今隆庆皇帝的身体状况是绝对不能公布的,而了解隆庆皇帝身体状况的官员也就这么几个。
就算是皇帝本人,也绝对不会向朝臣说明自己失语的事情。
这份奏疏可以说是非常狠辣了。
如果皇帝的身体没事,那皇帝只要再举行一次大朝会,那对内阁的攻击就烟消云散了。
可如今皇帝的身体真的出状况,不可能再举行这样的大朝会,那就不会回应这份奏疏。
那这口锅,就结结实实的扣在了首辅高拱的头上!
苏泽只能感慨,大明的文官在政治斗争上是真的天赋点满,现在高拱作为内阁首辅,只能承担都察院的火力。
至于发动者是谁,苏泽内心也有了判断。
现在只能见招拆招了。
苏泽想了想说道:
“大银台,这份奏疏要立刻送进宫里。”
李一元连连点头,通政司如果扣着奏疏,怕是立刻会成为言官的第一目标,被骂成是内阁的走狗。
苏泽说道:
“大银台,我准备上书弹劾大司宪!”
这下子徐叔礼也傻了!
大司宪,就是都察院的一把手,左都御史王廷。
这位左都御史在朝堂上的存在感一直不强,他一直都是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根本镇不住都察院的御史们。
这位大司宪多次请辞,但是都被皇帝挽留,在都察院就是一个吉祥物。
但是听完苏泽的话,李一元却说道:
“妙啊!子霖真乃妙策!你快点去写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