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十六章 微小的回报

第三十六章 微小的回报

    近来,张苍很忙碌。

    丞相府的人都知道这位张御史近来心神不宁。

    朝野也皆知,张苍是丞相李斯十分器重的人。

    今天,张苍帮着丞相李斯批复完了一部分文书,午后闲暇的时候,就在丞相府门前徘徊,时而心事重重的模样。

    丞相府门前的小吏也因张苍的举动而有些焦虑,不知张御史是因何事在门前徘徊不走,也不知是否该上前询问。

    当丞相李斯再一次来到丞相府门前。

    张苍就快步迎了上去。

    小吏此刻听不到丞相与张御史谈了什么,而后见丞相神色严肃地说了一句话。

    丞相与张御史一前一后走入丞相府。

    府内又恢复了平日里忙碌,最近张御史的行迹颇为古怪,可在其他人眼中,也仅仅只是古怪。

    甚至还有人听到丞相与张御史之间时而低语,这些低语中有关于公子的私产。

    事关公子私产,其实无外乎当初丞相交给公子的那三千人家仆。

    这些家仆住在洛水河边的商颜山下修渠,那条渠叫爱岗敬业渠,而且那些家仆从不为公子进献宝贝,而是在挖渠。

    丞相府人们的议论也就到此为止,而后官吏又被繁重的工作给堵住了嘴。

    直到夜里,丞相府内,众人官吏纷纷散去。

    李斯单独留下了张苍饮酒。

    一张长长的桌案放在屋檐下,两人盘腿相对而坐,而面前放着酒水与一些肉食,甚至还有从高泉宫送来的面条。

    李斯将小炉子点着,而后将陶锅放好,倒入水,他一边收拾着将面条锅中,一边道:“曾经,老夫将那些家仆交给公子,是希望公子能够多养一些宾客。”

    言语中带着气馁的语气。

    张苍抿了一口酒水,又夹起桌上的羊肉放入口中吃着。

    李斯接着道:“你且不用担心公子。”

    张苍神色又多了几分狐疑,道:“有人说公子奴役家仆太过。”

    皎洁的明月高悬夜空,李斯将陶锅的盖子盖上,又道:“公子喜做饭食,你知公子最擅长的事是什么?”

    “公子善问,善学?”

    李斯摇头道:“斯以为公子最擅长的事是耐心,公子在高泉宫就是这般饮食,你不妨也是试试,耐心地处置食物,耐心地等着食物烹熟,这便是公子所长,公子是个很有耐心的孩子。”

    一边听李斯说着,张苍伸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碗,而后吃起了面条。

    李斯道:“你与老夫也是,要有耐心。”

    张苍迅速将碗中的面条吃完,询问道:“毛亨离开商颜山了。”

    李斯往自己的碗中倒了一碗酒水,笑道:“公子手中需要能统领一方能臣,这样的才能无非是治理之才,统兵之才。”

    说着话,李斯又往锅中捞了一些面条倒入张苍的碗中,道:“此物名叫面条。”

    张苍咽下口中的面条,道:“苍以为,此物用不了多久,就会风靡天下。”

    李斯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同门,面上带着笑容。

    张苍道:“苍担心,公子会因那些人的言论,放弃修渠。”

    李斯依旧盘腿而坐,他双手放在膝盖上,言道:“公子不会放弃修渠,要休养生息没错,要天下黎庶都休养也没错,可难道就要坐视边关隐患不顾吗?匈奴人虎视眈眈就要南下,难道斯要坐视不管?”

    “始皇帝不放任匈奴南下,才会与斯共同定下这迁民戍边之策,匈奴之患……事关万千黎庶的安宁。”

    酒水下肚,李斯正色道:“再等数年,待兵强马壮,定要扫清北境!”

    言罢,李斯重重一拍桌案,像是在说一个誓言。

    张苍低声道:“挖通了河渠就有万顷良田,眼看就要得到万顷良田,公子岂会放弃。”

    如此,李斯缓缓点头。

    之后的几天,正如丞相所言,公子没有因外界的言语而动摇,继续开挖着河渠。

    今天的廷议尤其顺利,直到众人都以为廷议要结束了,公子扶苏却站了出来。

    甚至一直以来都鲜有动容之色的始皇帝,看到公子扶苏站出来,竟也稍稍动了动身形,明显是诧异了。

    扶苏先是躬身行礼,而后道:“父皇,关中已入秋,近来有不少黎庶来商颜山寻个能得粮食的活计,不知商颜山能否招收更多的民夫,儿臣愿意给粮食。”

    其实去年章邯就招收了一部分民夫,有不少人在去年得到了粮食,那都是实打实的好粮食,有了去年的信誉保障,再加上公子扶苏的背书,今年前来找活干的人更多了。

    人一旦多了,就会涉及秦律,而王贲将军如今不在朝中,商颜山不像去年还有王贲将军撑腰。

    大殿内,众人登时议论了起来。

    先前就有人说公子如何奴役家仆,现在公子还要招收更多的民夫。

    李斯最先站出来,问道:“敢问公子,能够给民夫多少粮食?”

    扶苏道:“一人一天可得两斗。”

    大殿内的议论声颇多,李斯又道:“臣以为,公子所言可行,放眼天下,谁家不愿多一斗粮。”

    张苍站出朝班,行礼道:“臣附议。”

    以李斯一系为主的官吏纷纷站出来,为这位公子讲话。

    接着是冯去疾,程邈,冯劫等一系右相的人,他们也站出来赞同公子。

    公子依旧站在大殿内,保持躬身行礼的姿势。

    只有齐国博士一列的人一直不为所动,淳于越更是蹙眉不语。

    嬴政望着这个半大不小的儿子,一时间竟忽然笑了。

    放眼以前,李斯站出朝班说主见时,或者是与齐鲁的辩士在廷议时争辩,在那些时候……冯去疾是不站出来的。

    朝中的丞相与右相各司其职。

    现在,冯去疾当即站了出来。

    事关公子扶苏就事关大秦社稷,岂能坐视不管,冯去疾深感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看着大殿内,绝大多数的人都为公子扶苏站出来了,以淳于越为首的齐鲁博士自然是没话说。

    淳于越深刻地感受到,哪怕是面对李斯只不过是各执己见。

    而面对公子扶苏,却让淳于越感觉后背有了些许冷汗,这公子扶苏身后好似站着整个秦廷。

    李斯的威胁算得了什么,这位公子扶苏的羽翼还未长成,却已有了这等号召力。

    如何不令人心惊。

    嬴政道:“挖渠之事可以施行,交由廷尉冯劫看管。”

    冯劫行礼道:“臣领命。”

    廷议顺利结束了,李斯又一次被内侍带去面见皇帝。

    大殿内,扶苏对冯去疾道:“多谢右相相助。”

    冯去疾道:“公子挖通河渠是为关中得到良田,臣岂会不支持公子。”

    扶苏跟着众人离开章台宫,又与右相告别回了高泉宫。

    面条是一种很好的吃食,并且这种吃食从高泉宫出去之后,很快就在咸阳城内流传,前前后后不出半月,就在人们口耳相传间成了咸阳城的一种新奇食物。

    近来,王翦很少出现在人前了,听说王翦在他的家乡频阳,盖了一座无比巨大的宅邸,那座宅邸中存放着他老人家从六国各地搜集而来的战利品。

    传言不仅有美玉还有数不清的金银与美女,王翦过着如同神仙般的生活。

    而有一个传言从频阳传出来,那是当初王翦在函谷关见到公子扶苏的时候,是王翦将面条秘方交给了公子扶苏。

    现在,王翦还在让人不断买米面,在频阳制了许多面条,天天都在吃面条。

    不过这都仅仅是传言,说的人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扶苏听到这个消息,笑着没有让人出去辩解,就让老将军当一个面条的祖师爷,那又何妨。

    入秋之后,公子高时常来高泉宫走动。

    田安正在晒着柿饼,公子高就在一旁帮忙,将一筐筐的柿子收拾起来。

    “他们说蜀中的柿子大。”

    田安道:“关中的柿子虽小,但很甜。”

    闻言,高将柿子分给身后的两位妹妹,她们是始皇帝的女儿。

    吃着甜甜的柿子,两位公主笑得很是满足。

    田安耐心地劝着公子高,要少吃柿子,不然会吃坏肚子。

    扶苏觉得,如果关中各县都能够和商颜山一样,那么关中的人们会活得更辛苦,比现在还要辛苦得多。

    商颜山并不大,扶苏想要给人们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

    想要富裕,就需要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荀子才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所以嘛,荀子这句话的背后说不定就是劳动与创造。

    坐在高泉宫前,扶苏觉得,这都只是自己的浅陋之见罢了。

    但又觉得,虽说没有找到荀子他老人家的标准答案,但总该没错的。

    譬如阅读理解,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只要你写得足够多,总能蒙对一部分答案。

    荀子擅用比喻,所以韩非也善用比喻。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韩非的比喻甚是精妙。

    所以呀,不能有退让,扶苏觉得在修建河渠的事上,哪怕自己退让半分,都对不起自己的老师韩非。

    而老师与张苍之所以会赞同……那就更好理解了,大家都是荀子的弟子。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能当荀子的弟子,受益匪浅。

    今天廷议结束,右相之所以会站出来说话,多半是带有摇摆的意思。

    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大秦公子站出来说话,这话若换成丞相说出口,冯去疾不见得会站出来附议。

    扶苏看着眼前修剪好的一株松树,心中断定,冯去疾此人绝不是轻易能拉拢。

    都说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一条心,可右相冯去疾的势力也不容易小觑,毕竟右相手中掌握着整个御史府,而且大秦的御史大夫是能够监察丞相的。

    “兄。”两位妹妹走了上来,齐声道。

    这两个妹妹比高还要年幼,扶苏道:“想读书就跟着高。”

    这两妹妹很高兴地离开。

    公子高上前道:“兄,两位妹妹毕竟是公主,若是在乡野读书,恐怕不合适。”

    “所以你觉得叔孙通夫子的话是对的。”

    高缓缓点头,有些不服气。

    当初心气正高的公子高觉得他可以与乡野小子们一起读书。

    叔孙通答应了,高还很得意。

    殊不知绕了一圈,回头看两位妹妹,让公子高觉得他的自以为是,反倒是让他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扶苏将刚修剪好的松树放入殿内,吩咐道:“你让人在河渠边另外开一间学舍,单独让叔孙通教她们,至于外出诸多事,让人看着就好。”

    公子高似懂非懂,还是道:“高记下了。”

    随后,他走到两位妹妹面前,言道:“你们随高来。”

    扶苏再看一眼殿外,高已领着两位妹妹离开了。

    有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在田安的耳边低声言语了几句。

    田安又快步走入殿内,“公子,章邯将军得到了诏命,要了不少民壮,说是有一千余人。”

    粮食是有限的,今年丰收的粮食用以招收民夫,开挖河渠,而后灌溉荒地,若用两斗米换取河渠一里地,哪怕是五斗米换一里河渠,都是赚的。

    换出去的是粮食,换来了劳动力,可得到的是实打实的田地呀。

    不过,商颜山依旧是关中最严酷的建设工地。

    到了第三天,高泉宫就收到了叔孙通让人送来的文书,文书所写就是近来挖河渠变化,廷尉冯劫与丞相李斯将商颜山改称敬业县。

    因田亩数量已超过了一个乡,已不像一个寻常的村子,而是在关中新设置了一个县。

    接连三天,前去劳作的民夫换了不少人,第一天的一千人换下了六百人,其中有二十人因懒散不做事,章邯克扣了他们粮食。

    而这些被克扣粮食的人反要状告章邯将军,想要闹到廷尉面前,好在叔孙通安排了不少监工的士卒,这才有人作证。

    文书中,叔孙通不停说着公子的岗位制如何地好用。

    以前的敬业县是人人齐心挖河渠,因粮食也是大家的。

    可现在不同了,人一旦多了,各种带着各自的人,也多了起来。

    那些想要反告章邯的人,又被叔孙通罚了十鞭子。

    如此苦的活计,如此严酷的规矩,劳作一天换来的粮食并不多,叔孙通却认为给得足够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