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16章 无题

第116章 无题

    类似的话马皇后已经说过好几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话。

    刘伯温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是因为他确实献上了很多有用的计策。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一决定着天下归属的大战,多赖其谋划。

    说小,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绩能拿得出手。

    谋士说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给主公提供一些建议,主公有什么疑问了他们帮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们,执行的也不是他们。

    但一条计策从理论到落实,中间隔着天和地。

    打个比方,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绝地翻盘,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然而这个计策除了项羽,换个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来个穿越者,告诉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劳也没办法和项羽比。

    谋士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只提供理论计策,真正的功劳其实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

    但相应的,谋士承担的风险也小。

    就算计策有问题,那也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承担,很少会牵连到他们。

    所以谋士看起来功劳很大,实则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是顶尖谋士,比如张良这样的,另当别论。

    前世有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张良的作用还在参谋长之上。

    然而刘伯温并不是大明的参谋长。

    大明能立国,中间有无数人献计献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较知名的几个。

    比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总方针的朱升。

    这个前世初高中史书上就有。

    比如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的四梅先生叶兑。

    很多人对叶兑不熟悉,其实这也是个能人。

    他所献的策略里,一纲是:以应天为根基,坚决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则是行动的步骤:

    1、先取张士诚,消除东边的威胁;

    2、再取浙东方国珍,巩固东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他甚至还写出了大致的克敌战术。

    比如打张士诚要先夺取平江,打苏州城不能强攻,最好采用围困之法。

    一开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强攻苏州城,结果损失惨重还没打下来。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之法,将苏州城内的粮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顾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骤,整体上和叶兑的策略大致相仿。

    说一声诸葛在世,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叶兑的策略里唯独没有任何关于陈友谅的信息。

    这一点看似很奇怪,但从他的总体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认为“华运中兴,胡运既终”。

    从这个思想不难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华子’,对蒙元没有任何好感。

    他所献的计策之所以没有陈友谅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啥?你说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是汉人吗?

    问题是,张士诚早早就归顺了元朝,当了大元太尉,后来自封大元吴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元朝。

    为元大都输送了将近十年的粮草。

    还和元朝勾结消灭了韩宋政权,杀害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元老。

    方国珍也同样归顺了元朝,给元朝运输粮草。

    在叶兑的心目中,他们全都是汉奸,灭了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但陈友谅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锋,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所以合理推测,他不写如何打陈友谅,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建立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上。

    关键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怀疑他的忠诚,自然不想给他封侯。

    原本的历史上,就封了个诚意伯。

    这个封号也特别有意思,怀疑你的忠诚,然后给你个‘诚意’当封号。

    但现在不一样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须要变革,给子孙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过马钰,他也了解了刘伯温的想法。

    虽然还是会怀疑刘伯温的忠诚,但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关键是,现在的大明确实需要更多刘伯温这样的人站出来。

    那么再给他封伯爵,确实有点不够了。

    想收买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钱。

    这其实也是马皇后的意思:“大明远没有到马放南山之时,还需将士们效力,封赏自不能吝啬。”

    “否则将士们心寒,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主意:

    “也好,咱听你的,就给他封个侯爵吧。”

    说着将诚意伯改成了诚意侯。

    这也意味着,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四侯三伯,变成了六公二十五侯二伯。

    当然,这只是活着且因功封爵者。

    还有很多阵亡追封,以及其他原因被封爵者并未计算在内。

    比如马钰的徐国公,就没有被计算在内。

    马皇后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但见他终于听劝还是很高兴:

    “这样就顺眼多了。”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什么,让人将最终名单送去给礼部尚书陶凯。

    让他依据名单书写册封诏书,制作印信服饰等物品。

    等这些事情忙完,他才说道:“不知凤阳那边如何了。”

    ——

    凤阳皇城工地。

    石匠潘凿子看着远处监工的差役,一口唾沫吐在地上,骂道:

    “黑皮王八,老子早晚弄死他。”

    黄刚停下手里的活,喘口气道:

    “别瞎想了,人家是官你是民,拿什么弄人家。”

    “好好干活,免得他又挑你刺,要不然你又得挨棍子了。”

    潘凿子骂道:“从昨天到现在就吃了一顿饭,哪有力气干活,他们有种就打死我。”

    他的声音不自觉的提高了许多,周围人听到后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牵连。

    几个关系好的则连忙劝说。

    潘凿子越说越气,一把将锤子扔在地上:

    “他娘的个熊,劳资不干了。”

    远处的监工终于察觉到了异常,拿着水火棍骂骂咧咧的道:

    “别踏酿给劳资偷懒,今天的工期完不成,所有人都要受罚。”

    潘凿子怒骂道:“受罚?你有种就打死我。”

    “说好的粮饷到哪去了?我们饿着肚子,怎么干活?”

    那监工大怒:“你个贱民,给皇家干活那是你的荣幸,竟然还敢要粮饷。”

    “我看你是无法无天了,今天劳资非打死你不可。”

    说着举起水火棍劈头盖脸的就砸了下来。

    潘凿子被打了几棍后彻底失去理智,迎着棍子冲过去将那监工扑倒在地,挥舞拳头就打。

    那监工嚣张惯了,哪知道会有人敢反抗,直接就被打懵了。

    只知道抱着头硬挨。

    周围的工匠怒火也同样被激发,都停下手中的活,给潘凿子喝彩。

    “打的好。”

    “打死这黑皮狗。”

    “让他们克扣口粮。”

    这边的动静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监工们的警觉,发现情况后他们连忙上报。

    很快一队士兵就冲了过来。

    看热闹的工匠们连忙蹲下假装继续干活。

    潘凿子则被抓了起来。

    之前挨打的那个监工终于找到报仇机会,将他打的遍体鳞伤。

    之后事情上报给了上面的官老爷。

    他们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一个贱民竟然敢对抗朝廷,必须要严惩。”

    然后潘凿子就被套上枷锁示众。

    上百斤重的枷锁,压的他头都抬不起来。

    民夫、工匠们看到这一幕,都低着头不敢吭气。

    只有黄刚等少数关系好的,试图为他求情。

    不但没有效果,还被打了一顿。

    与之相对应的,官吏们更加嚣张,张口闭口就是贱民。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一簇火苗在部分人的心中被点燃。

    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天,潘凿子也被枷锁扣了三天。

    全靠黄刚等人,晚上偷偷给他喂食喂水才熬过来的。

    但谁都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在这么下去潘凿子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大家思考着怎么救他的时候,那些监工忽然变了一副脸。

    主动将潘凿子给放了,并且还给他放了三天假,让他养伤。

    对大家的态度也变得和善起来,还给所有人都发了半个月的口粮。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莫非是这些人转性了?

    不过能拿到半个月的口粮,大家都非常高兴。

    心中的火苗也无声无息熄灭了。

    但并非是所有人都如此。

    躺在病床上的潘凿子恨恨的道:“狗子们哪有那么好心。”

    “肯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逼着他们不得不如此。”

    黄刚劝道:“不管怎么说现在发了一点吃的,满足吧。”

    潘凿子怒道:“我们被克扣的口粮何止半年,现在就给半个月,你们就满足了?”

    “剩下的口粮你们就这么不要了?”

    黄刚叹道:“那又如何,自古民不与官斗,我们斗不过他们的。”

    其他人也纷纷劝说,别闹了,斗不过他们的。

    潘凿子知道大家的想法,也知道劝说没用,只得说道:

    “我怀疑上面有大人物要过来,你们帮我留意着点,要是真有大官来了就赶紧告诉我。”

    黄刚大惊,说道:“你要告状?你不要命了?”

    潘凿子说道:“你以为就这样下去,我们还能活多久?”

    “与其饿死被他们打死,不如赌一把,我就不信这天还能被他们遮住。”

    黄刚劝说了许久都没有用,也只能答应会帮他留意。

    然而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去大家都去上工后,两名监工过来将潘凿子给带走了。

    黄刚等人到晚上下工回来,才发现他不见了,连忙去找监工询问。

    一开始监工还说不知道,后来被问的不耐烦了,就说了句:

    “被调到别处去做工了,这是上面决定的事情,你们不要瞎打听。”

    这种借口三岁小孩都骗不过,黄刚等人自然不信。

    联想到潘凿子说要告状,他们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然而就算再怀疑,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也没有丝毫办法。

    非但如此,接下来两天,官吏再次收紧了对他们的管控。

    不允许随意走动,上厕所都得有人跟着,不允许扎堆闲聊等等。

    他们越是如此,黄刚就越觉得潘凿子可能没了。

    一想到自己的好兄弟遇害,他心中那一簇火苗再次燃起,并熊熊燃烧。

    不过这次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潘凿子的事情让他怀疑,周围有内鬼出卖他们。

    为了不引起怀疑,然后被消失,他只能尽力伪装自己。

    等着看是不是有大人物要过来,到时候好找机会告状。

    他这么做倒不是盲目,而是有自己的推测。

    那些官吏这么着急灭口,又加强对人身的管控,来的肯定是大人物。

    而且很可能和他们不是一伙儿的。

    值得赌一把。

    如果不行……劳资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能这么憋屈的死在这里。

    又过了两天,他听其他工友说,朝廷确实来了个大官。

    负责皇城修建的那些大小官吏,在那个大官面前都点头哈腰的。

    黄刚大喜,然后就开始想办法,去见一见那个大官。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第二天早上就传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负责皇城营造的官吏,全部被拿下。

    一群穿着锦衣的壮汉,拿着铜锣边走边敲边吆喝:

    “皇上听说皇城营造有官吏贪腐苛待民夫、工匠,特命御史大夫为钦差,前来查办。”

    “如有冤屈者,即刻上报。”

    “刘相公必定会为大家做主的。”

    只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为民做主?谁信啊。

    黄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知道了?还派钦差来查?

    皇上圣明啊。

    他毫不犹豫的就跳了出来:“我有冤情,请钦差明察。”

    ——

    刘伯温来的速度并不算快,毕竟他不是一个人来的。

    这次是来查贪腐窝案的,真要一个人过来,哪怕他是丞相也很难活着回来。

    虽然律法有规定,级别到一定高度的官员遇害。

    那么他遇害的地方的所有官吏,都要被处罚,行政主官要承担主要责任。

    但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人狗急跳墙。

    所以这次出发,朱元璋给他配了一个营的禁军提供保护。

    还给了他调动凤阳锦衣卫的权力。

    这么一准备,他到达凤阳的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所以,朝廷要派钦差来查贪腐窝案的事情,提前四天就传到凤阳皇城总负责人赵彦君耳边。

    御史大夫?刘伯温?

    赵彦君大惊,换成一般人过来,他完全不在乎。

    钦差又咋了?他是李善长的人,谁敢不给李相面子?

    大不了贪的钱分你一份,丢几个小虾米去顶罪就行了。

    然而这一套对刘伯温没用。

    不过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冷静下来。

    这么大的事情,李相不可能不知道,必然会有指示下来。

    到时候自己根据指示,见机行事即可。

    他也没有干等着,有些面子工程他还是懂的。

    先是将部分证据销毁,又警告所有官吏不要露出马脚。

    “如果谁被查到了,就管好自己的嘴巴,你们的家人大家会替你们照顾好的。”

    “如果敢胡乱攀咬,那就别怪本官心狠手辣。”

    他还下令,最近几天对工匠们好一点,还咬着牙发了半个月的粮饷。

    以这些贱民软弱的性子,有粮食吃他们是不敢乱说话的。

    不过几千人半个月的口粮,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啊。

    就这样发给那些贱民,心疼。

    不行,等这件事情过了,一定要连本带利全拿回来。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李善长的指示。

    这让他也不禁忐忑起来。

    连忙派人进京去找李善长,询问发生了什么。

    只是凤阳离应天不远不近,他派去的人还没回来,刘伯温就先到了。

    赵彦君并没有惊慌,带着营造处的官吏前去迎接。

    并且摆下了丰盛的迎接宴会,还邀请了凤阳留守和凤阳禁军统领作陪。

    在他想来,刘伯温肯定要详细调查寻找证据。

    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十天半个月,别想有任何收获。

    有这个时间,他早就和李善长沟通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

    还是那句话,大不了推几个替罪羊出来。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欢迎宴会上,一直和颜悦色的刘伯温突然变脸:

    “所有人一律不得离开。”

    “在案件查清楚之前,任何试图离开这里的人,皆以案犯论处。”

    这一下瞬间就炸开了锅,现场一片沸腾。

    赵彦君大惊,然后愤怒的道:

    “刘相公,就算你是御史大夫,也无权限制这么多官吏的自由吧?”

    场面一下安静了下来,大家就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对对对,我们可都是朝廷命官,你无权限制我们的自由。”

    “我们要弹劾你越权……”

    刘伯温淡淡的道:“出发时,陛下授予我便宜行事之权。”

    赵彦君冷哼一声道:“那又如何,本官乃朝廷任命的正四品大员,没有陛下的手谕谁敢动我。”

    刘伯温讥笑道:“巧了,出发前陛下还给了我三道圣旨,其中一道是撤去你所有职务的。”

    赵彦君大惊:“不可能,你胡说八道,我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

    刘伯温也懒得与他虚与委蛇了,脸色一冷道:

    “你贪墨营建中都的钱粮,克扣工匠粮饷,锦衣卫早已查知还敢狡辩。”

    “来人,将赵彦君押下去严加拷问,一定要让他将同党全部都吐出来。”

    立即就有四名锦衣卫上前,将瘫软在地上的赵彦君拖走。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刘伯温又下令抓走了七位官吏。

    全都是被锦衣卫抓到把柄的人。

    接下来,他将会以这些人为突破口,掀开这场贪腐窝案。

    事实上,锦衣卫给的只是情报,不能算是证据。

    换成平日里,刘伯温肯定会先查证据,然后再抓人。

    这是律法规定的程序,他也不想轻易就破坏。

    但现在情况不同,大明可谓是多事之秋,有太多更要紧的事情等着他去办。

    没有太多精力浪费在这群虫豸身上。

    所以他采用了锦衣卫的证据,直接拿人,然后再去收集新证据。

    剩下的官吏皆面如土灰,不敢再发一言。

    刘伯温扫视了一圈众人,说道:

    “如果有谁主动投案自首,罪减一等。”

    众官吏皆低着头,没有人说话。

    刘伯温也没有再理会他们,将目光看向凤阳留守和凤阳禁军统领:

    “二位,陛下也有一道密旨给你们。”

    两人皆大惊,连忙起身接旨。

    不过还好,朱元璋并没有问两人的罪,相反还宽慰了二人。

    并让他们好好配合刘伯温,将此案查清楚。

    二人这才松了口气,连忙表示一定会配合刘相公彻查此案。

    刘伯温也勉励了二人几句,就让他们离开了。

    事实上,他们两个真的就很干净吗。

    大家心里都清楚。

    但只要两人没有直接参与进来,暂时就不要动他们了。

    否则真要将这些人都逼急了,上下联合起来,事情就真难办了。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皇城贪腐案查清楚。

    将主要官吏控制起来之后,刘伯温就下令,向民夫、工匠们收集证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