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娘子,别这样! > 第144章 琅琊(2)

第144章 琅琊(2)

    宋言还是觉得一天这个时间范围有些太过空泛,所以他很贴心的将其限定为下午。

    下午不杀人。

    他说话算话。

    高台下灾民也看出来了,这位活阎王应是遇到了什么好事,不过,对于活阎王表示今天下午不杀人,却是没人愿意相信的,他们更愿意相信活阎王是准备杀两个人助助兴?

    欸,他们只是灾民啊,为何感觉好似待宰的猪猡?

    早知宁平有这样一位活阎王,打死都不会过来的。

    宋言清了清嗓子:“接下来我要说的事各位不用害怕,我保证这对你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相信你们也能看的出来,宁平的灾民数量越来越多,两个城门的位置怕是无法容纳,是以我要将一部分灾民进行其他的安置。”

    “首先,我需要一批有特殊才能的人,欢迎各位踊跃报名。”

    宋言脸上挂满了柔和的笑容,他觉得众人一定会很热情,可是话音落下,现场却是冰一样寂静,完全没有半点声音。

    面皮有点挂不住了。

    不是,捧场的呢?

    好歹来个人垫个凳子,好让自己继续下去啊,一个人在这儿干说很尴尬的好吧?

    就在宋言在心头腹诽的时候,一个青年男子终于是大了胆子,在诸多灾民好似看勇士一样的眼神中站了起来。

    宋言的视线变的热切了起来,那眼神看的青年心头一突,一时间居然有点后悔,觉得不应该做这个出头鸟,但已经站了起来若是现在重新坐下,怕是会让对面的少年更加生气。这样思量着,青年喉头微微蠕动了一下:“小人王朝,见过郡马爷。”

    王朝?

    好名字。

    身边已经有了张龙赵虎。

    之前还有那个黑风寨的大当家马汉。

    现在居然又来了一个王朝。

    四大护卫凑齐,这是准备让自己做包青天的节奏?

    宋言有些古怪的想着:“用不着多礼,王朝是吧,你是准备报名,还是有什么疑惑?”眼见宋言似是真的没有发火王朝稍稍安心:“小人只是有些好奇,不知郡马爷所说的特殊才能是什么?”

    “我是个猎户,会捕猎,能开三石弓算不算?”

    宋言默默吞了口口水。

    这是挖到宝了啊。

    这大宁国,当真是人才济济。

    眼前这位二十来岁的青年,身段敦厚结实,可也就那样,远远达不到膘肥体壮的程度,谁能想到居然能拉开三石弓。

    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跟唐朝有些相似,一石大约五十三公斤。

    要知道,便是那位难封侯的将军李广,也就能开三石弓,而汉朝一石大约是三十一公斤,也就是说单单论开弓,这王朝怕是比李广将军还要猛。

    放在军队里,妥妥大力神射手。

    宋言努力的控制着嘴角,不让那弧线翘起的太过明显,身为郡马,他必须要维系体面,要做到波澜不惊才行:“当然算。”

    “相信我,这是一项很优秀的才能。”

    “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守护沿海和平,陛下特赐长公主殿下可以募兵五千,为备倭兵,不知你可愿意成为一名军卒。”

    “如若成为备倭兵,待遇自然和普通灾民不同,每天有三顿餐食,管饱,每隔三天会有一顿肉食,每月有二两饷银。”

    “当然,如果选择成为军卒,则需要接受筛选,未能通过会被清退,若通过筛选,则每日必须进行严酷的训练,必要时候甚至需要和倭寇以及其他敌人厮杀,随时可能会丢掉性命。”

    宋言并未隐瞒,将军卒的待遇完完全全的说了出来,同时也将其中的凶险阐明,虽然他想要凑齐四大护卫,但并不会干涉王朝的决定。

    刹那间,不少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神仙日子大抵也就是这样了吧?

    只是,一想到要和倭寇拼命,身体当中的那一股子火气也就迅速息了下来。

    那可是倭寇啊,凶狠如豺狼虎豹的禽兽。

    二两银子的军饷听起来似是不错,可就怕有命拿没命花。

    倒是王朝没有半点犹豫,在听到要和倭寇厮杀的瞬间,一双眼睛便泛起猩红的光,重重点头就答应了下来。

    看那模样,宋言便能猜到,这王朝多半和倭寇之间有血海深仇。

    像王朝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宋言便安排人将他们的姓名登记下来,至于能不能通过考核,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渐渐地,这些灾民发现眼前这活阎王似乎真不是来杀人的,慢慢大了起来,会打铁的,会养马的,会驾车的,会做木工的……

    无论是怎样的才能,宋言都能给他们寻到一份相当适合的伙计。便是能比旁人多认识几个字,宋言也能安排一个文书的工作。

    铁器作坊和白糖工坊,也各自招募了数百工人。

    炒茶不能招募外人,它的工序较为简单,容易泄露,而且顶级的茶叶也只有顶层权贵才买得起,数量多了价格也就下去了,反倒是赚不到钱了。

    在宋言看来工资不算高,但在这些灾民眼里,每天两顿饱饭还能拿十个铜板,这已经是极少见的优厚待遇了,那些灾民大抵是没想到都已经沦为灾民,还能得到这样好的工作,都感激涕零。

    不管是什么时代,中原大地上生活的都是一群极为容易满足的人啊,只要能活下去,他们便能耐得住辛劳,吃得下苦难。

    就在剩下的灾民中,宋言还招募了一部分身体较为强壮的,可以上山砍伐树木,挖掘厕坑,搭建木屋,他们每天能拿到五个铜板,同时还能额外得到一餐饭食。

    这应该算是以工代赈了吧,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多少是有些超前的。

    他们从未想过,在接受救济和赈灾的时候,只是稍微做了一点事情,居然还能拿到工钱。

    也不知是不是宋言的错觉,总感觉这些人的眼睛里似是都在闪着光。虽然依旧饥饿,依旧疲惫,但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

    他们的认知,在这一刻发生了转变。

    他们不再是只能等到别人施舍的蛀虫,不再是等死的行尸走肉,他们是人,是能创造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

    或许相比较每天五个铜板的收入,自我认知的转变还要更加珍贵。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于宋言的安排颇有微词,自古以来朝廷赈灾,灾民只需要等着施粥就行,还是第一次遇到需要灾民工作的……只是碍于这些事情可是那个活阎王安排的,便是心有不满也只能憋着。至于不满的原因,究竟是不想工作,还是自己没有被选入工人的行列,怕是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东城门,原本黑压压的人群,经过宋言这一番操作,忽然便稀疏了不少。

    ……

    当天夜里,一封密信自宁平县离开。

    大概三日之后,密信落入琅琊一名老者手中。

    琅琊。

    在几百年前,这里曾被称为琅琊郡,但是现在琅琊是一座单独的城市,它不是州府,下面没有县城。

    也不隶属任何州府管辖。

    在整个宁国,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琅琊未曾设立刺史,最高长官就是知州。但在这里,却是存在着一个连知州也不敢去招惹的庞然大物,那便是杨家。

    琅琊,就是杨家本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