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116章:除夕夜!山西平阳府海瑞赴宴

第0116章:除夕夜!山西平阳府海瑞赴宴

    腊月二十八日,官员上衙已不再点卯。

    除了负责筹备元日大朝会的礼部、鸿胪寺、太常寺等衙门还较为忙碌外,其余衙门官员都清闲了下来。

    小万历的日讲已停。

    翰林院的修史馆也已闭馆,将在明年上元节假期后才会再度开馆。

    京朝官们的心情也都放松下来。

    忙碌一年,官位仍在,考绩尚可,没被外放,没被弹劾,已经是非常圆满的一年了。

    有的开始置办年货,有的开始应酬各种聚会,有的寻着这个机会纳妾,有的开始筹划元日的五日小长假与元宵的十日大长假要如何过,还有的甚至将元日假与元宵节拼成一个大长假,回家省亲……

    毕竟,这是一年之中,官员们最轻松惬意的一段长假,终于不用再顾虑考成了。

    与此同时。

    翰林院的官员们也开始聚餐。

    沈念虽不爱聚餐,但翰林院的公宴,他还是逃不开的。

    当日晚。

    一众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在翰林院后厅齐聚,举行年底公宴,吃喝闲聊。

    众人从辽东赈灾聊到海瑞起复,从安民策聊到百家议政,从大明会典聊到科举舞弊,最后聊到了夸赞沈念之上。

    这一年。

    整个翰林院,甚至于所有京朝官中,最出风头的便是沈念。

    谁都明白,依照沈念这么发展下去,日后必将入阁,甚至成为未来首辅。

    沈念端起酒杯,说笑数句,便将自己的功绩全掩,转而道起其它事情。

    只有他心里清楚。

    自己的功劳不小,但得罪的人同样也不少,仅仅是安民策与科举增额,就让他得罪无数地方官了!

    一旦他犯了错,必将有无数官员会弹劾他。

    最后。

    在礼部忙碌的翰林学士马自强与当下代掌院事的翰林侍讲学士申时行也来到了宴席,与沈念等人说笑一番后,直到深夜,方才各自离去。

    ……

    腊月二十九日,午后。

    内阁三大阁臣、六部的尚书或侍郎、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五城兵马司等各个衙门的主官全部都来到了文华殿。

    今日,要召开的乃是张居正提议的大明京朝官闭门会议。

    所谓闭门会议。

    就是不对外公开,不形成文字记载的机密会议。

    要求各个衙门的主官畅所欲言,不讲功,只讲过,可以诉苦,可以告状,可以言常朝所不能言,奏疏之不能写。

    简而言之:朝廷想听真话!

    虽不用记注,但翰林院修撰王家屏与翰林院编修沈念还是被召了过去。

    二人不用将闭门会议的内容记录在起居注上,但需要将内容记录在脑子中,以备小万历问询。

    召他们二人去,可见朝廷对他们的器重。

    为使得氛围轻松。

    官员们皆坐于两侧,桌上摆放着茶水点心,各种吃食,俨然如百姓家中私宴一般。

    片刻后,小万历来到众官员面前。

    在李太后的交待下,他先是对官员们一年的辛劳表示感谢,然后简述了今年一年的新政成果,最后恳切地希望官员们能够畅所欲言。

    刚开始,众官员还有些放不开。

    但有了户部尚书殷正茂与左都御史陈瓒两个敢于直言的官员打样儿后,官员们便围绕各自的衙门之事畅所欲言起来。

    有的道委屈,有的言琐碎,有的道衙门与衙门之间的矛盾,有的道彼此间的一些误解……

    今日所言,都会在今日闭门会议上解决,不能完全解决的,内阁也会给出一个答复,且不找后账。

    ……

    转眼间,便到了黄昏。

    文华殿依旧是人声鼎沸,大概率是要讨论到晚上了。

    与此同时。

    宦官二十四衙门的管事也都集聚在司礼监召开内会。

    冯保拿着科举舞弊之事举例,告诫所有宦官,不得做任何损污皇权之事。

    当下,内廷虽有势,但全依靠皇权,一旦悖于皇意,他们的下场将会非常凄惨。

    冯保非常清楚,宦官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而此刻。

    在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府衙,一场盛大的宴席正在筹备中。

    宴席主办者。

    乃是正四品的平阳府知府高凌岳与从五品的蒲州知州张奎。

    二人邀请的是来到平阳府已近两个月的都察院右佥事海瑞与吏科给事中姚斌。

    平阳府,下辖六州(下辖16县)十二县。

    其中的蒲州,便是王崇古家族与张四维家族的大本营。

    海瑞抵达山西后,便直奔蒲州,然后居住在了驿馆。

    海瑞巡视山西与其它御史截然不同。

    他基本不去地方衙门。

    最开始的半个月,都在乡下待着,有情况需要向地方衙门了解,便让锦衣卫递过去一个纸条,索要相关公文。

    蒲州知州张奎想要拜访他,都要跑到乡下。

    之后。

    海瑞便开始频繁地寻蒲州各个衙门的官员胥吏单独问话。

    商贸、水利、盐政、田税、教育等,无所不问。

    每个人的口供都能写上十余页纸。

    不到一个月,海瑞的住处便放置了八大竹筐的口供。

    这让平阳府知府高凌岳与蒲州知州张奎都有些慌。

    因锦衣卫的存在。

    二人根本不知道海瑞到底在查什么。

    在海瑞到来前,张四维与王崇古都交待过:无惧查,视情况交出几只替罪羊即可。

    张家与王家都是靠盐业发家,有官商勾结之情况乃是必然,不查出问题才有古怪,故而两大家族早已经准备好了对策。

    平阳府府衙,后厅。

    蒲州知州张奎,一个约四十岁、身材修长偏瘦的中年,望着后面正在排练的戏子。

    “高知府,咱们此番准备的宴席与戏班恐怕都不合仪制吧,万一被海佥院弹劾,会不会……”

    平阳府知府高凌岳摸了摸双下巴下的胡须,微微摇头。

    “怕什么,我们是奉王部堂与方巡抚之命招待他,又逢年节,此等规格就算不合仪制,那也是上官的安排,朝廷能因这点小事惩罚他们?”

    高凌岳所言的王部堂与方巡抚。

    便是当下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山西总督兼刑部尚书王崇古与山西巡抚方逢时。

    “那……那海佥院今日会不会不赏脸?”张奎又说道。

    “哼!”

    高凌岳冷哼一声。

    “他有什么资格不赏脸?此宴乃是王部堂与方巡抚命我们所设,他若敢不赴宴,那我们接下来就完全不配合,看他能查出什么!”

    高凌岳不惧海瑞。

    乃是因他与海瑞同级,皆是正四品,且还未曾接触过海瑞。

    张奎惧怕海瑞,乃是与海瑞接触过。

    他的感觉是,与海瑞接触过一次后,完全不想接触第二次。

    高凌岳见张奎的面色甚是紧张,接着道:“放心,此事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

    “海瑞即使查出一些官商勾结之事,朝廷也不会重惩,也不会让山西生乱。除非朝廷要推翻隆庆议和之策,想与俺答再起战事!当下朝廷的重点在新政,北境必须维持贡市,不然山西一乱,整个北境都要大乱,当下的山西离不开王部堂,内阁也离不开张阁老!”

    听到此话,张奎的心情略微缓和了一些。

    只要朝廷离不开王崇古与张四维,只要想要山西稳定,想要北境贡市正常,就不能将山西目前的官商形势破坏掉。

    ……

    一刻钟后,天色渐暗,一辆车马停在了平阳府府衙前。

    都察院右佥事海瑞与吏科给事中姚斌,大步朝着府衙内走去,对二人而言,今晚不是来赴宴的,而是来问事的。

    此刻的海瑞,面色红润,气色比三个月前还要好上一些。

    但吏科给事中姚斌比三个月前却要憔悴许多。

    姚斌当时弹劾张四维家族与王崇古家族,完全是因在弹劾沈念懒政之事上丢了人,故而想要找回面子,让仕途不至于折在这样一件小事上。

    他对张王两大家族的了解较为有限,多是道听途说。

    曾经,他以为张王两大家族是山西商贸的两大毒瘤,急需拔掉。

    而今经过深入了解后,他才知晓,山西商贸完全是站在张王两大家族的肩膀上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边关贡市商贸。

    若将这两大家族推倒,有可能会破坏隆庆和议,有可能会使得山西大乱,引发战事。

    他都有些不敢查了!

    但海瑞却心细如针,将张王两大家族违背大明律的事情,件件都记录在案。

    海瑞与姚斌刚入府衙前厅,平阳府知府高凌岳与蒲州知州张奎便笑着迎了过来。

    正所谓:御史见官大三分。

    高凌岳虽也是正四品,但在海瑞面前不敢有任何架子。

    在距离海瑞还有五步远时,他便拱起了手,道:“海佥院,吾乃平阳府知府高凌岳,久闻海佥院之直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今日除夕,吾与张知州略备薄酒,愿与海佥院、姚给事一起过年!”

    “里面请!”张奎伸手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海瑞微微拱手,道:“高知府、张知州盛情相邀,海某不得不来!”

    说罢,四人便朝着府衙后厅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