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沙盘上的大宋 > 第334章 布衣封侯

第334章 布衣封侯

    公元1131年,四月,宫二娘子率领的大军,彻底平定了楚州下辖的各个县,但四月份这个时间,已经有点晚了。

    许多需要在二三月播种的农作物,已经来不及播种。

    在北宋军安民告示下,从藏身处出来的百姓,已经注定要错过今年的农业生产。

    这对于所有农民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新任知州颜承平也为此头疼。刚上任,正想大干一番呢,但上任第一年就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来不及种粮食了,这怎么搞?

    幸亏岳公子早有准备,从胶东半岛支援过来的农学官们及时赶到,带来了新的水稻种子。

    这种水稻种子,可以在四月下旬,甚至五月初播种,农学官们将之称为“中稻”,一时之间,整个州的农民们,都在跟着农学官学习种植“中稻”。

    粮食生产一旦解决了,别的事情做起来就轻松多了。

    岳文轩又摸出了一批棉花种子。

    楚州,也即是后世的淮安,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棉花,在现代,淮安可是全国都有名的棉花种植基地!

    不过,北宋末年的时候,楚州的棉花还不太行,或者说,宋国的棉花还不太行。

    在北宋之前,棉花并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而是像树一样,巨高巨大,生长周期非常的长,致使棉花产量不高。

    直到草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草棉生长周期较短,130天就可以收获棉花,但此时它刚传入中国不久,还只有新疆、甘肃等地有少量种植,在东部地区,棉花的种植还不成气候。

    大部份楚州人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130天就能收获的棉花。

    现在他们知道了!

    岳文轩往楚州大量投放优质棉种,正巧,棉花也很适合在四月中旬播种,刚好赶得上。

    既然大量的棉花种下去了,那相应的纺织业,肯定就要提前准备起来了……毕竟这种新棉花130天就能收获,而130天还不一定来得及搞好纺织业的前期筹备工作呢。

    新来的楚州知州颜承平,立即宣布建立官坊,同时鼓励民间商人们搞纺织作坊……按照岳文轩说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宗旨,颜承平给民间商人们开了各种便利。

    整顿吏治,优化民间工坊的办证效率,修路搭桥优化运输效率等等……

    颜承平还同时开始了一大堆新花活。

    例如,在盐城搞几个大型的制盐场。

    在黄岗搞大量陶瓷工坊。

    在淮河与京杭运河沿岸,开设四五个新的造船厂,官坊当然是制作战船,而民间需要用的商船和渔船,又交给民营造船厂来负责。

    普通官员新来乍到就想同时搞这么多花活,必然是忙不过来的。

    但颜承平能行!

    他背后站着整个颜氏家族,为了帮助他当好官,立功升迁,巩固颜氏在北宋的地位,颜氏也算是拼了,从家里调来大量的食客辅助颜承平的工作。

    这些食客分门别类的帮助颜承平管理各种工作,例如管帐房的就叫钱谷师爷,管刑法的就叫刑名师爷,管文案的就叫文牍师爷……

    颜承平这完全就是自带了一个衙门来上班,这衙门里的工作人员还不需要官府开工资,全都在颜氏自掏腰包给工资来上班。

    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很常见,但在宋朝却算是非常超前的理念了。

    颜家也算是引领了一回时代潮流。

    楚州大兴土木,大搞商业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开来……

    数日之后,一艘破破烂烂的小型商船,顺着京杭运河,来到了楚州城。

    商船上跳下来一个中年汉子,身边还跟着一大群护卫。

    一到城门口,这中年汉子便对守兵自我介绍道:“在下是杭州商人,蒋崇仁之子,名叫蒋绍辉。”

    此时颜承平正和岳文轩、宫二娘子聊天呢,宫二娘子剿匪归来,又一次回到了楚州城,暂时在这里驻扎。

    颜承平便向宫二娘子询问周边县城的情况。

    三人正聊得起劲。

    外面一个士兵来报:“有商人从京杭运河过来,自称蒋崇仁之子,蒋绍辉。”

    一听这名字,颜承便肃然起敬:“呀!快快请进来。”

    宫二娘子不禁大奇:“这人很有名吗?俺没听过。”

    颜承平道:“蒋绍辉倒是没什么名气,但其父蒋崇仁,非常有名。此人从小就有仁德之心,扶贫济困,传言数年前,宋国改定临安为都,导致周边居民人口激增,粮食匮乏。又遇粮食歉收。蒋崇仁不仅济米于贫民,还献粮给朝廷。他秋收购米,青黄不接时以收购价售粮,不赚分毫,甚至让买米的乡亲持斗自量,人称‘蒋自量’。”

    岳文轩听到这里,也不禁“咦”了一声,心想:玩得这么超前?现代大都市搞“无人值守,自觉付款超市”,还有20%的逃单率呢。这蒋崇仁在北宋时期玩“自量”,那不得被爱贪便宜的奸滑之辈薅羊毛薅成神经病?

    他敢这样搞,估计就做好了“白送”的思想准备了。

    是个烂好人啊!

    颜承平又道:“当然,只靠这事还出不了名。他最厉害的是,方腊起义时,蒋崇仁自己出资,组织乡亲们在赭山设伏杀退方腊部众,保护了一地安宁,因此才名震天下。咸淳三年(1267)临安府尹潜说友将蒋氏的事迹上报朝廷,请求嘉奖。第二年朝廷赐额。封蒋崇仁为孚顺侯、蒋崇义为孚德侯、蒋崇信为孚佑侯。盐桥建庙,广福祭祀,西溪祭拜,布衣封侯。”

    宫二娘子听到这里,也不禁惊愕地张大了嘴:“布衣封侯,这也太厉害了。”

    颜承平有点小脸红地道:“其实我颜氏一族也很想仿效他,金军杀过来时,我父亲把族中兄弟都召来开会,问他们要不要学习蒋氏,组织义军与金军干一场,若是能打退金军,说不定也能布衣封侯,结果……结果……”

    说到这里,他脸红了。

    宫二娘子看懂了:“结果你家人都怂了?”

    颜承平掩面,羞愧得差点钻地下去。

    岳文轩摊手,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猴子之间还要大。这蒋氏有点牛逼,难怪我上次去杭州西溪旅行时,还见到一个始建于宋朝的“蒋相公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