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沉,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
暮色四合,碧波轩水榭内点起了纱灯。
暖黄的灯光映照着池水,波光粼粼,与天边的霞光交相辉映。
矮几上,摆着几样清淡的小菜:清蒸鲈鱼、白灼菜心、蟹黄豆腐,还有一碟浣碧亲手做的、晶莹剔透的荷叶糯米糕。
一壶温热的桂花酿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碧儿陪为夫小酌一杯?”林臻执起酒壶,看向坐在对面的浣碧。她已重新梳洗过,换了一身素净的月白寝衣,眼眶微红,但神色已恢复平静,只是眉宇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柔婉。
浣碧轻轻点头:“好。”
林臻为她斟了小半杯琥珀色的酒液。
浣碧双手捧起小巧的白玉酒杯,小口啜饮。
桂花酿清甜甘冽,带着浓郁的桂花香气,滑入喉中,带来一丝暖意,也让她微凉的脸颊迅速染上红霞,如同抹了上好的胭脂。
几杯温酒下肚,水榭内的气氛愈发宁静温馨。
两人安静地用着膳,偶尔交谈几句,声音都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这暮色中的安宁。
浣碧为林臻布菜,动作依旧轻柔细致,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依恋。
“碧儿……”林臻放下银箸,目光落在她微醺的娇颜上,“白日里你说此生都要在王府。那碧儿有什么心愿是能在王府实现的?”
浣碧抬起朦胧的醉眼,水光潋滟地望着他。
烛火在她清澈的眸中跳跃,如同闪烁的星辰。她歪着头,认真地思索着,红唇微启,声音带着一丝醉意的绵软和前所未有的坦率:
“碧儿的心愿很小很小……”
“愿夫君身体康健,平安顺遂,不再受北地风霜之苦。”
“愿府中安宁祥和,无灾无祸,姐妹们都好好的。”
“愿碧儿能一直这样安静地陪着夫君,看着池中的荷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春看柳,夏听荷,秋赏菊,冬看雪……”
她的声音轻柔如梦,带着最朴素的祈愿,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宏图大志,只有一份对眼前人、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与守护。
这份心愿,如同池中睡莲,不争不抢,却自有其恬淡悠长的芬芳。
林臻静静地听着,深邃的眼眸映着跳动的烛火和她认真的脸庞。
他伸出手,越过矮几,轻轻覆上她放在膝上的手。
她的手微凉,在他温热的掌心下微微颤抖。
“好。”他的声音低沉而郑重,带着一种承诺的分量,“为夫答应碧儿。”
浣碧满足地笑了,笑容纯净而温暖,如同拨开云雾的月光。
她反手握住他的手,指尖带着一丝怯生生的试探,却又无比坚定。她将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感受着他沉稳的气息和温暖的体温。
夜色渐深,池水如墨。
林臻牵着浣碧的手,走到水榭边的栏杆旁。
浣碧从袖中取出两盏早已备好的、小巧玲珑的荷花灯。
灯芯点燃,橘黄的暖光在黑暗中摇曳生姿。
......
秋日的帝京,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王府厚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林臻一身靛青素面锦缎常服,腰束同色丝绦,未佩玉饰,只悬一枚不起眼的乌木腰牌。
他负手立于阶前,玄色薄氅在风中微动,深邃的目光扫过长街。身后,仅跟着两名同样身着便装的亲卫,气息内敛,如同寻常家仆。
“殿下可要备车?”管家躬身询问。
“不必。”林臻声音平静,“走走。”
他迈步走下石阶,踏上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
晨光熹微,长街已渐渐苏醒。两侧商铺次第开门,伙计们卸下门板,清扫台阶,吆喝声、寒暄声、车轮碾过石板的辘辘声交织成一片市井的喧腾。
空气中弥漫着新出炉的胡饼香气、早点的蒸腾热气、以及远处运河飘来的湿润水汽。
林臻缓步而行,目光沉静地扫过街景。
与记忆中北征前的帝京相比,眼前的长街似乎多了几分鲜活的生气。
“北燕煤专售。”一块新制的黑底金字招牌映入眼帘。
铺面不大,却整洁有序。门口排着不短的队伍,多是穿着粗布短打的脚夫、小贩、以及一些寻常百姓。
铺内,伙计正麻利地称量着乌黑的煤块,掌柜则高声报着斤两和价钱。
“掌柜的,来五十斤蜂窝煤!”一个中年汉子递上铜钱。
“好嘞,老主顾,还是记账?”掌柜笑呵呵地问。
“记账,月底结!”汉子爽快道。
“行,老规矩!”掌柜提笔记下,又高声吆喝,“下一位!”
林臻驻足片刻。
他认得这汉子,是城南福来客栈的帮厨。
北燕煤价廉耐烧,比柴薪省事许多,尤其受小商户和普通百姓欢迎。
看来张俪打通商路、设立专营点的策略,成效显著。
“客官买煤吗?”伙计见他驻足,热情招呼。
“看看。”林臻颔首,目光扫过店内堆放的煤块和特制的蜂窝煤模具,“这煤烧着可好?”
“好着呢!”伙计来了精神,“耐烧,烟少,火旺,比柴火强多了,还便宜,您看这蜂窝煤都是特制的,烧起来又省又好用!”
“嗯。”林臻点头,未再多言,转身离开。
身后传来伙计热情的送客声。
前行不远,一处热闹的市集。
蔬果鱼肉、针头线脑、布匹杂货,琳琅满目。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烟火气息。
“新到的北地改良犁,轻便省力,开荒垦田,事半功倍!”一个摊贩高声吆喝,摊前围了不少农夫模样的人。
“这犁真如你说的那般好用?”一个老农拿起一副铁木结构的曲辕犁,仔细端详。
“老丈,您试试便知!”摊主拍着胸脯,“工部新制的,用了百工阁楚大人的图纸,轻巧,转向灵活,比老式直辕犁省一半力气,开出的沟又深又直!”
“多少钱一副?”老农问。
“不贵,三两银子!官府还有补贴!凭农籍可减半!”摊主道。
“当真?”老农眼睛一亮。
“千真万确,您看,这有工部的告示!”摊主指着旁边一块木牌。
林臻目光扫过告示,上面清晰地写着“推广新式农具,助农增产增收”的字样,落款盖着工部大印。
他微微颔首。楚惜灵改良农具的图纸,工部推广得力,惠及农桑,此乃根本。
“客官买犁吗?”摊主见他气度不凡,试探问道。
“看看。”林臻道,目光落在旁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那里,一个穿着工部小吏服饰的年轻人,正耐心地向几个围观的农夫讲解着新式水车的构造原理,地上摊开一张简易图纸。
“此水车利用齿轮传动可提升三倍汲水效率,旱季尤为实用……”小吏讲解得有些磕绊,但态度认真。
“小大人,这齿轮是啥?”一个农夫挠头问。
“就是……就是互相咬合的铁轮子……”小吏比划着,急得额头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