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叫谁偶像,我是艺术家 > 第93章 《月球》(1/3)

第93章 《月球》(1/3)

    “恭喜杀青!”

    “谢谢…”

    沈言挺开心的…

    老实说,《流浪地球》拍摄,对他来讲,挺美好的一段记忆!

    ——毕竟他只是演员,不需要操心太多。

    比《火星救援》拍摄好多了——《火星救援》真的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言哥真的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那个项目…

    吴景提议:“晚上喝顿酒?”

    沈言点头:“行…”

    吴景其实不太能喝酒,也就喝几瓶啤酒…基本半斤白酒就差不多了!

    但他挺喜欢喝酒的…

    喜欢喝酒跟有量是两个概念!

    听说有些‘老戏骨’每天喝的醉醺醺的上工…

    也不知道真假!

    反正言哥没遇到过。

    “我先回去收拾一下,定好饭店…你们结束拍摄就过来。”

    打了声招呼,沈言转身离场…

    上了车,陈旭道:“言哥,《月球》昨天的票房是1.03亿!”

    “拿票房拿给冠军了吗?”

    “拿了!”

    “拿了就好…”沈言点头,接着问陈旭:“口碑怎么样?”

    “豆瓣评分8.7…”

    “猫眼呢?”

    “猫眼只有9.2分…”

    沈言叹了口气,然后道:“正常!”

    其实猫眼评分有个很‘好’的算法:只要你通过猫眼购票,看了电影,不评分,自动算10分!

    所以,猫眼评分基本都是9分以上。

    它跟豆瓣的区别:豆瓣评分高的不一定好,但是评分低的肯定烂;

    猫眼是评分高的不一定好,评分低的也不一定烂。

    但评分低的,相对来说,不太合主流观众的口味是肯定的!

    所以,猫眼评分最低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给了2.6分,后来涨到3.0,还有《日不落酒店》,猫眼评分3.3分,后来涨到3.8分…

    因为这两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欺骗!

    尤其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宣传主打‘跨年之吻’,然后电影开场半小时,放映厅退场一大半…

    《月球》猫眼评分9.2…

    大概率到不了6亿票房了!

    “不过,同日上映的《独立日2》猫眼评分只有8.4分…”

    “那《惊天魔盗团2》呢?”

    “8.8…”

    “《独立日2》那么惨吗?”

    “嗯,我看好多人都说这是一部烂片!”

    “罗兰·艾默里奇已经彻底躺平了…”

    罗兰·艾默里奇和迈克尔·贝、托尼·斯科特等类似,是一位优秀的类型片导演。

    从早期的《星际之门》就能看出对大场面的把控能力,后面《独立日》和《2012》则进一步巩固了个人地位。

    但后期随着特效类大片越来越多,单纯的大场面就很难再勾起观众的欲望…

    还有一点就是,类型片导演经常容易因为搞砸某一部高预算大片而失去地位,比如他的老乡沃尔夫冈·彼得森搞砸了《海神号》,斯蒂芬·索莫斯搞砸了《特种部队》之后都悄无声息。

    艾默里奇在《独立日2》之后,彻底扑街,后面的《中途岛》已经没有了好莱坞六大的身影,更多的是中资背景的加入。

    再后来《月球陨落》,狮门投资制作——看到了《中途岛》里,艾默里奇节省成本的能力,那电影,一堆场面都是从其它电影剪下来的…

    没想到《月球陨落》会那么烂!

    《独立日2》更烂…

    其实,外星人入侵类的科幻战争电影,最难讲的故事就是,人类如何与外星人对抗。

    为什么呢?

    因为外星人可以实现星际传送,那就代表它的文明等级至少是2级以上!

    那它对地球的就是降维打击!

    地球能战胜他们的唯一方式就是地球自带的病毒…

    蒂姆伯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虽然是喜剧,但未尝不是一种方式。

    ……

    《月球》这个电影很简单,男主Sam(刘得华饰演)在月球工作,负责氦能源的采集。作为月球基地唯一的工作人员,他跟公司签订了三年合约,合约期满就能回到地球上,回到美丽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身边。然而一起事故让他在采集车中遇难,镜头一转,Sam已躺在月球基地内的手术台上。

    刚醒来的他听到机器人助手Gerty跟公司管理层的对话,问它“你如何能在一天内销毁一辆采集车和一名员工”。

    Sam心生疑虑,不顾Gerty的阻挠坚持要到外面查看…

    结果令他毛骨悚然:他在事故发生地点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没错,Sam是克隆人!

    这个人有妻有女,到月球上重复劳动采矿三年,采矿结束就能回家。

    每日靠妻女的虚假记忆和视频度日,闲暇时养养花、做做雕件。

    三年是大限,身体垮了,行将就木,躺在焚化炉里做着和妻女团聚的梦,一瞬烧尽成灰…

    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克隆、人性、孤独甚至人伦…

    其实从发展包括节省成本角度来讲,克隆人到月球干活,是符合人类的利益的。

    毕竟培训一个月球矿工的成本太高了。

    而且让一个正常的人类去月球工作三年,风险太大了——长期受宇宙射线辐射,即便基地里有太阳风,太阳光线对人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正常的人是没办法长期居留在月球,而全机械的人工智能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克隆人来辅助的。

    结局是一个反转——Sam的本体居然是已经去世的月能公司的创始人!

    也就是说…老板克隆了自己!

    而且跟克隆体植入了记忆…

    这个结局让人很意外,直接推翻了所有的前置条件…

    整部电影没有纯粹的正反派…

    还有,《月球》的成本其实很低,基本都是单人戏份,外加一个机器人…

    月球基地是搭建好的!

    成本就4000万…

    所以,首周末三天票房出炉:3.27亿,大家都挺高兴的!

    ……

    “对我们而言,《月球》的成功意味着很多同类型的电影都可以拍摄…说明观众对小众题材的科幻也是感兴趣的!”

    上海,《月球》宣传现场,沈言也来了,回答记者提问。

    “因为《机械姬》、《月球》其实是很小众的类型,探讨的主题很深奥…我们也不敢说每个观众都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做剧本的时候尽量选择简化场景,从而减少成本…华哥应该知道,《月球》从头到尾都是在我们搭建的月球基地拍摄的,压根没有第二个场景!”

    刘得华点头:“确实是这样…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我一个人在演戏…”

    导演孔大山在一旁插话:“华哥拍摄的时候,总是会担心效果不佳…”

    “因为我没演过这种戏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