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237章:为盟主加更!(1/5)

第237章:为盟主加更!(1/5)

    “这当爹的,就是不一样!”

    “有的人嘻嘻哈哈,生了也不管!”

    “有的人却是什么都想管,但就是憋着不说!”

    就在秦军一南一北,大举行动起来时,何博正把自己泡在浩门川里面,一心两用:

    他一只眼偷窥禺知人的生活,一只眼盯着咸阳宫里,又在因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之事,争辩起来的父子。

    同时眼角旁光还能瞥到丰邑中,刘季的私生子已经呱呱坠地,而刘季还是没有攒够钱来迎娶他的母亲。

    作为父亲,刘季给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为他取了个“肥”的名字。

    因为刘肥生下来就很胖。

    “跟个猪崽似的。”刘季如此评价他的长子。

    曹氏哭笑不得的抱起这个孩子,决心自己扶养他,不管那个无耻的流氓了。

    鬼神一口气看三个乐子,顿时啧啧有声,转头对身边的死鬼感慨着说道。

    甘德和石申这次受到了鬼神的宠幸,被他带在了身边。

    此时,

    他们要边听着鬼神对周边一切的指指点点,以及偶尔发出的不明所以的感慨,边记下眼前禺知人的一举一动。

    这几年来,

    随着匈奴的越发壮大,原本占据着河西走廊这片丰饶土地的禺知人也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就像当年的禺知和昆部一样,

    新旧力量之间,随着矛盾的积累,自然而然的爆发起了冲突。

    旧有的存在被击败,然后像自己曾经的对手那样,即将被驱逐出家园。

    而河西走廊的草场,在相继哺育了羌人、义渠、昆部,还有禺知人之后,又迎来了新的放牧者。

    石申这个小老头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忍不住说:

    “草原上的蛮夷势力,就像这春日里无边的青草一样。”

    “看上去绵延到了天边,宽阔繁盛的让人恐惧,可实际上,一场风雪过来,就可以让繁荣转为衰败。”

    兴盛的很快,

    衰败的也很快。

    甘德也在一旁抚须说道,“可青草总是春风一吹,又要生发出来的。”

    “草原上的蛮夷,永远都不会消失,无非是从一个部族,换成另一个部族罢了。”

    只是这次的草原霸主更迭,同之前有些不一样。

    在此之前,

    诸夏对草原的了解并不多,

    因为诸夏本身还有许多土地,等着君子们去占有和开发。

    草原水土不足,连树木都少有生长,说着能多吃肉,可吃饭还多用手抓的,做双筷子都难……

    所以不论从习俗上,还是文化物质上,都让诸夏君子们懒得搭理。

    如此,

    君子们很少会去关注草原上,那品类众多的蛮夷。

    不过,

    诸夏范围内的蛮夷们得到的待遇,也就比草原上的近亲多了一点罢了。

    毕竟那些蛮夷已经被君子包围了,他们的结局是注定消亡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跟诸夏君子们有了联系,史官都懒得动用珍贵的笔墨,去记录蛮夷的情况。

    而现在,

    首先在于来到草原,并且进行记录的两位史官都是死鬼。

    在鬼神的庇护下,他们的行动,可比活人要轻松太多,阴间的产出,也足够让他们不用去心疼笔墨,想记什么就记什么。

    谁让他们服侍的,就是一个很喜欢观察人间的鬼神呢?

    这人间滔滔大事要写,

    生活变动也要写嘛!

    其次,

    则在于匈奴人的兴起,

    和诸夏的君子们,实在存在太大的关系了。

    要知道,匈奴人兴盛之初,就不幸遭了赵武灵王,成了赵国“打草谷”的对象以及磨刀石。

    于是它崛起到一半,便从空中狠狠跌落。

    以草原的生态,

    他们本应该一蹶不振。

    但很快,

    中原便迎来了秦人一手掀起的统一战争。

    大量靠近北部的遗民逃向草原,为草原带去人口、资源,还有诸夏从燧人取火开始,积累至今的智慧。

    当初何博跟庄周来草原眺望时,便见到了许多这样的人。

    他们被于疼通中意识到“中原强大”的匈奴吸纳,然后结合成一个更加强大的部族。

    匈奴人因此脱胎换骨。

    就在始皇帝忙于一统中原的时候,匈奴人也在忙于征战草原,并且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霸主。

    而这样的变故对史官来说,是非常有趣的。

    石申就踮着脚尖,看着正在搬运东西到马背上的禺知人说,“我以前听闻,草原上很多部族,源于上古之时,从中原跑出去的遗民。”

    “匈奴之种,更是夏后之裔。”

    “夏商距今太远,我不敢确定它的真假,但今日却亲眼见到了类似的事情,这是我的荣幸!”

    何博当即对他喊话,“你这荣幸是源于我的,还不快快叩拜感恩?”

    石申直接不理他,

    仗着没人能看见自己,钻到一处帐篷里,观看起禺知人的日常装扮去了。

    留在原地的甘德听了这话,也哈哈一笑。

    他说:

    “倚仗鬼神您的恩德,我和石申这样的普通史官,想来还可以存续很多年,见到并写下更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的。”

    “您的恩情这样深厚,我们二人只怕是还也还不完啊!”

    “你有这个觉悟就好!”何博很满意甘德的话,得意的点了点头。

    而石申在肆意闯入禺知人的帐篷,详细观察了一番后,又探头探脑的钻出来,告诉他们:

    “禺知人一边搬东西,还一边诅咒匈奴人呢!”

    “现在秦人北上,要攻打匈奴的事,也已经传到了这里,匈奴对此,肯定是要应战的。”

    草原上的许多部族都听说了这样的消息,

    匈奴人想要维护自己新兴霸主的地位,又怎么可以退缩呢?

    而匈奴之中,又有太多对痛恨秦人的遗民了,

    即便匈奴单于不想,那些人也会想办法劝说草原上的引弓之民南下,报复秦人灭亡自己国家的仇恨。

    石申就此发问,“你们觉得,谁会赢呢?”

    这样的大战,

    是前所未有的。

    不管内心想法如何,

    诸夏之民的确是根据皇帝的命令,集结起来,奔赴北方,或修长城以卫疆,或击匈奴以定边。

    而匈奴的势力,在吸收了诸夏智慧后,也繁衍成了草原上未曾有过的庞然大物。

    谁也没有这样大战的经验。

    即便石申是见多识广的史官,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因为越是了解历史,

    他就越是清楚,

    很多人或事,是不可预测的。

    史书上的各种意外,实在是太多太多。

    谁能保证一人的生死,不会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呢?

    甘德说,“秦人可以胜利吧。”

    “蒙恬是秦国有名的将领,而秦人到现在,也非常渴望战功,他们是不会畏惧征战的。”

    “可是草原太广阔了,引弓之民又来去如风,难以寻找到他们的踪迹,这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不能够及时击败敌人,获得足够的功绩,秦人征战的欲望就会下降,而且北击匈奴,本来就需要大量的民夫和粮食。”

    “有这样庞大的消耗,秦人的战斗能力,也不会持续太久。”

    石申叉着腰,张口就跟甘德说起了反话。

    他惯于如此,甘德主张的他就要反对。

    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最后,

    他们看向鬼神,希望可以从他这里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何博就说,“秦人可以击退匈奴,让他逃向北方,远离长城的位置。”

    “为什么呢?”两个死鬼询问缘由。

    “这个简单!”

    何博理直气壮的做出解释,“因为长城以北的土地,可是开垦成为耕地的啊!”

    现在的水热条件,

    可比后世充足多了!

    而始皇帝规划的长城,是在赵、燕等国旧时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其中很多地方,

    本就在后世所谓的“降水分界线”以南。

    所以在长城以北的土地上种田,是没有问题的。

    而只要这块地方可以耕种,

    那诸夏的君子就要舍不得放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