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上,网站数据稳步回升,漫改项目顺利推进。
生活里,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懂事,还有这些温暖的小插曲,凑成了最珍贵的日常。
时光如白驹之过隙。
四月的乌镇总爱飘些毛毛雨,细密的雨丝像筛过的银线,落在院角的腊梅叶上,晕出一层淡淡的绿,连青石板路都被浸得发亮,踩上去能闻到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
苏木刚把新到的《江南植物图鉴》放进客厅的书架。
书脊上印着烫金的腊梅图案,是特意托朋友从苏州古籍书店买的。
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汽车的鸣笛声,短促又礼貌,不用看也知道是唐建导演到了。
他快步走到门口,果然看见唐建穿着件深色风衣,手里提着个鼓囊囊的黑色公文包,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编剧,三人裤脚都沾了点泥点,显然是冒雨赶来的。
“苏老师,久等了!”唐建快步走进院子,目光扫过满院的绿意,从抽芽的柳条到含苞的月季,最后落在院角的腊梅上。
“上次在电话里听你说乌镇的春天好看,今天一见,才知道什么叫烟雨江南,比镜头里拍出来的还美。”
苏木笑着递过三条干毛巾:“刚下过雨,路上不好走,先擦擦脸和手,崔姐在厨房煮了姜茶,加了红糖,暖暖身子。”
说话间,徐佳莹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三个白瓷杯,姜茶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热气氤氲在杯口,很快驱散了几人身上的寒气。
唐建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忍不住咂嘴:“这姜茶熬得够味,比我家老婆子煮的还地道,驱寒又不辣嗓子。”
没过多久,梁荷和《梅下花事》的作者李默也到了。
李默是个二十出头的腼腆男生,戴着黑框眼镜,额前的碎发有点乱,手里紧紧攥着个文件夹,里面是打印好的剧本初稿,边角都被捏得有些发皱。
“唐导,梁老师,苏老师,”他把文件夹递向唐建,声音有点发紧,“这是我根据小说改的前两集剧本,有些地方可能还不够成熟,比如主角种腊梅的细节,我怕写得不够真实,您多指点。”
唐建接过文件夹,找了个石凳坐下,认真翻看起来,手里还拿着支红色水笔,时不时在剧本上圈点标记。
“这里写主角给腊梅浇了水,太笼统了,”
他指着其中一段,抬头问李默,“你知道春天给腊梅浇水要注意什么吗?不能直接浇在花芯上,得沿着根部浇,而且要等土壤半干的时候浇,不然容易烂根。”
李默连忙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记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我回去就改,明天再跟苏锦同学请教下,她懂这些。”
徐佳莹趁机拉着梁荷进了厨房,商量中午的菜单:“早上从镇上买了新鲜的春笋和咸肉,准备做个腌笃鲜,再炒个油焖春笋,都是当季的菜,唐导他们第一次来乌镇,得让他们尝尝地道的江南味。”
梁荷看着案板上的马兰头,笑着说:“再加点马兰头拌香干,用芝麻油拌,清爽解腻。对了,周慧刚才发消息说,她和邢梦洁也想过来看看,顺便聊聊汉服联动的事,正好一起热闹热闹。”
两人正忙着摘菜,就听见院门口传来苏锦的笑声。
探头一看,苏锦正带着沈亦舟走进来,沈亦舟穿着件熨得平整的浅蓝色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额前连碎发都没敢乱翘,手里提着个印着京大校徽的精致礼盒,里面装着两支钢笔。
这是特意提前去京大文创店买的,准备送给唐建和李默当伴手礼。
他刚走进院子,目光扫过满院的人,瞬间就紧张起来,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连打招呼都带着点颤音。
“唐导好,梁老师好,苏老师好,徐阿姨好……我是苏锦的同学,沈亦舟,今天……今天跟着来学习。”
说着,他把礼盒递向唐建,手指都在轻轻发抖,生怕自己说错话。
唐建被他这拘谨的模样逗笑,接过礼盒打开看了看:“小伙子有心了,这钢笔挺好看,正好用来改剧本。听说你画画好?”
沈亦舟愣了愣,没想到唐导会知道自己的事,连忙点头:“我平时喜欢画速写,尤其是乌镇的风景,腊梅、石桥、乌篷船都画过,要是剧组需要场景概念图,我……我可以帮忙提提意见,不要报酬的。”
苏锦在旁边偷偷拽了拽他的衣角,小声说:“别着急表决心,先坐下喝杯茶,唐导又不吃人。”
沈亦舟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太急切了,脸颊瞬间红到耳根,连忙跟着苏锦坐在旁边的石凳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个等待老师提问的学生。
中午的饭菜很快上桌,腌笃鲜的香气飘满整个院子,乳白色的汤里浮着嫩黄的春笋、粉红的咸肉和奶白的百叶结,光是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唐建率先夹了块春笋,嚼了两口,赞不绝口:“这春笋嫩得能掐出水来,一点都不涩,比城里菜市场买的好吃多了,崔阿姨的手艺真是绝了。”
李默也跟着尝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小说里写主角跟着奶奶做腌笃鲜的场景,我当时还没什么概念,就照着食谱写的,现在尝了才知道,原来这么鲜,回去得把这段细节改得更具体点,比如春笋要切滚刀块,咸肉要提前泡去咸味。”
饭桌上,唐建放下筷子,正式敲定了短剧的拍摄计划:“取景地就定在乌镇,主角家的院子不用搭景,直接用苏老师家的,院子里的腊梅、竹椅、甚至厨房的灶台都能用,这样更有生活气息。”
“河边的石桥、镇上的早市、巷尾的杂货店也都拍进去,让观众一看就觉得这就是江南的日常。”
他看向李默,语气温和了些:“你就当我的编剧助理,跟着我们一起改剧本、跑现场,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问,尤其是生活细节,多跟苏老师、崔阿姨请教,别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