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义府:狄仁杰想做宰相,再等二十年吧(第二更)

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义府:狄仁杰想做宰相,再等二十年吧(第二更)

    秋光明媚,金阶辉煌。

    一身绿色长袍,面色肃然的狄仁杰,迈步走上金阶,在通事舍人的引领下,进入到了乾元殿中。

    “唐古拉山道中,共有三座关卡。”一名穿着黑色长袍,头戴幞帽的长者坐在右侧上首,认真的对着丹陛之上的皇帝说道:“这三座关卡虽然早年有建,但也不过疏漏而已,真正让吐蕃人重视起来的,还是十多年前战败之后。”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缓缓点头,他的目光扫见了刚刚进入殿中的狄仁杰,微微抬手指了指老人之后。

    狄仁杰立刻拱手,然后在老人身后跽坐下来。

    抬眼,狄仁杰看到了坐在对面的兵部侍郎韩瑗,微微躬身行礼。

    韩瑗点点头,两人这才一起看向老者。

    “吐蕃前任赞普,加上十多年前西昌州一场大败。”老者感慨一声,说道:“那个时候,吐蕃人最害怕的,就是大唐趁势杀入吐蕃,那个时候,毕竟先帝还在。”

    老者不知道什么叫做忌讳,一切率口直言。

    李承乾也没有怎么在意,点点头道:“窦翁多年来往吐蕃商路,对其知晓甚多,还请窦翁多言。”

    坐在下方的狄仁杰立刻就明白了过来。

    眼前这老者姓窦,而且皇帝称其为窦翁,应该是扶风窦氏的常年来往唐蕃商道的人。

    扶风窦氏,是高祖皇帝太穆皇后窦氏家族,是皇帝的祖母的家族,关系自然不同寻常。

    窦氏,长孙氏,还有苏氏,是这些年陇西世家的佼佼者,底蕴或许不如韦裴薛柳杨杜六家,但权势却要在其之上。

    窦氏长盛不衰,长孙氏烈火烹油,苏氏蓄势待发。

    三家都不好惹。

    窦氏往来丝绸之路,是真正的陇西诸族的领头羊,而他们的商队,不管是在大唐,还是在吐蕃,都是受人尊敬的。

    大唐不必多说,便是在吐蕃,窦家也是文成长公主的名义上嫡祖母一族。

    “虽然后来陛下转身东向,但那个时候,吐蕃依旧在积极的修建唐古拉三关,关卡经由大臣娘·赤桑扬顿亲自主持,历时五年最终成型。”稍微停顿,窦姓老者面色凝重的说道:“娘·赤桑扬顿是松赞麾下的贤臣之一,逻些城,布达拉宫都是所负责建成的,所以这关卡并不易于。”

    李承乾轻轻点头,松赞干布最早的时候手下的有七贤臣,但是后来有人被诬陷杀死,有人因无限他人被杀,有人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最后松赞干布只剩下四位贤臣。

    而娘·赤桑扬顿就是其中之一。

    窦姓老者抬头,有些担忧的看向李承乾,拱手道:“陛下,娘·赤桑扬顿虽然五年前便已经过世,但他所修建的关卡也非同一般,老奴曾经亲见一名奴隶在修建城池时暴死,吐蕃人直接将他尸体埋进城石之中。”

    李承乾脸色一沉,人体虽然不如砖石坚固,但是人体的血液在很多时候却别有作用。

    “那时是冬日,人刚死,便已经冻结了。”窦姓老者微微低头,面色略带恐惧的说道:“那人被填入城石之中,身体有一半探出了城墙,最后被人一刀薛成两半,血还没有流出就被冻住了。”

    “那里的天气那么冷吗?”李承乾神上终于凝重起来。

    “是!”窦姓老者点头,说道:“唐古拉山脉多数山岭高耸,崎岖难行,又有冰川横卧,几乎死境,只有唐古拉山口那条山道山势偏缓,还能通行,但最高处却也是和其他几处相差不大的,尤其秋冬之日,冰冷彻骨,难以通行。”

    “高原瘴,冰川极寒,还有城池,最后还是向上仰攻。”李承乾看向一侧的韩瑗,问道:“韩卿,朕说的可对?”

    “是!”韩援面色凝重的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这三道关卡若是如此,恐怕有如天堑,攻克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一旦时间迁延过长,消耗过重,反而容易被吐蕃人抓住机会,然后一举杀出唐古拉山。”

    “吐蕃人不会甘心的。”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所以,轻易不要攻伐这三座关卡。”

    “臣明白。”韩瑗点头,说道:“若是没有妥善之后,兵部不会让军前出兵攻关卡的。”

    军前行事虽然由大将自决,但整体大策是要遵兵部之法行事,贸然而行,大胜倒也罢了,其他小胜,不败,甚至于大败,都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李承乾侧身看向窦姓老者,问道:“窦翁,你继续。”

    “是!”窦姓老者点头,然后继续说道:“过山势最高处往下,便是一路顺风,除了偶尔有暴雪冰雹不时砸下,实在是一路坦途,最后可抵达吐蕃那曲,一路四季温暖,如在洛阳。”

    “此事臣亦听闻。”韩瑗点头,说道:“自松赞立国以来,吐蕃气候宜人,粮产充沛,又有贤臣明君,几有盛世之兆。”

    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盛世可不会有将百姓充填城石之事。”

    “是!”群人一惊,随即齐齐拱手。

    李承乾抬头,说道:“自大唐立国以来,天下逐渐鼎盛,发展之势,还要在前隋之上,以朕来,吐蕃不过是沾了一点大唐发展的气运罢了,如今大唐君临,吐蕃虽然国祚地佑,但其行为血腥,行事莽撞诡诈,必不为苍天所容,灭国已是必然。”

    “臣等谨遵圣训!”众人齐齐躬身。

    “此事还是多加准备。”李承乾看向韩瑗,说道:“其他不论,但这引火暖和之物,却是必须多备,哪怕不会攻城所想,光是士卒冬日取暖,亦是必须。”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躬身。

    “吐蕃此番攻伐大唐,多行不义,大唐灭国,需一份讨伐檄文。”李承乾抬头看向群臣,最后落在左侧帷帐之后的许敬宗,开口说道:“许卿,此事由你总领,秘书监,崇文馆,国子监,加上上官爱卿和裴卿,对了,叫上李义府,研磨一份出来,朕要用他昭告天地四方。”

    许敬宗从帷帐之后走出,躬身道:“臣领旨。”

    李承乾点点头,看向韩瑗道:“韩卿,你带着窦翁去兵部吧,关于吐蕃之事,诸般详情多多请教,大唐灭吐蕃,可不仅仅是灭吐蕃一事,其后还有治理诸般,事情繁杂,多用心些。”

    “臣领旨!”韩瑗身体微微颤抖,然后沉沉躬身:“臣告退。”

    “嗯!”李承乾平静的点头。

    韩瑗这才起身,带着窦姓老者从殿中而退。

    一旁的狄仁杰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一幕,皇帝话没有直说,但言语之间对韩瑗的重用是清晰可见的。

    韩瑗,多年兵部侍郎,再有一两年,他的资序便会足够,到时候,立刻就是上州刺史,九寺寺卿,六部尚书的位置。

    甚至可能直接做宰相。

    皇帝的那句话,明显不是对九寺寺卿说的,可能就是六部尚书,可能直接就是宰相。

    崔仁师以安东大都护领中书门下三品,虽然不参朝事,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宰相。

    ……

    “狄卿!”皇帝的声音从丹陛之上传来,狄仁杰立刻回神,他对着上方拱手道:“陛下可是已经有了攻破吐蕃之法?”

    李承乾一愣,随即忍不住的笑了起来:“朕就说狄卿敏锐,朕不过是心中刚刚有点思绪,你便已经看了出来。”

    一句话,殿中廊柱帷帐之后的众人忍不住的抬头。

    攻破唐古拉山关口,是如今摆在朝中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日窦姓老者之言,更是将这份难度提高了不知道多少。

    众人听着都一片心悸,可皇帝仅仅从他的言语之中,就找出了破解之法,这怎么可能?

    偏偏皇帝找出了办法,狄仁杰不过是稍微一听,就从里面听出了皇帝的心思,这个能耐也是非凡。

    李义府坐在矮几之后,看向狄仁杰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深沉。

    他从狄仁杰的身上嗅到了一点刘仁轨的味道。

    不过狄仁杰年纪太轻了,他想要做宰相,再等二十年吧。

    对李义府倒是也没有什么威胁。

    李承乾没有在意别人的心思,看向狄仁杰道:“不说这事了,之前诸家走私铁器到吐蕃的事情,狄卿查的如何了?”

    “回陛下!”狄仁杰躬身,呈上奏本道:“这几日陆续有商队伙计招供,其人乃是被吐蕃人要挟收买,被迫参与走私之事,其实其走私数目并不大,先前更是只有一点,但被吐蕃人抓住了把柄,一步步引诱,便再难有回头之路。”

    李承乾点点头,看着被内侍放在桌案上的奏本,说道:“吐蕃用心大唐,非只一日之事,有人被抓住破绽也是难免……如此说来,去往吐蕃的这条商路上的各个关卡,并没有多少问题。”

    “陛下!”狄仁杰点头,说道:“其人走私数目稍大,便已经被其发现。”

    “终究是有错,诸关关令,罚一个月俸禄。”李承乾抬手,说道:“至于其他诸人……”

    “其人对诸事一概无知。”狄仁杰认真拱手,说道:“并无私通吐蕃之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那就罚他们一个月的俸禄吧,终归是行事不谨。”

    “是!”狄仁杰嘴角微微抽搐,躬身道:“是!”

    七月这些人都在家中闭门自首,有什么俸禄可得。

    “传旨下去,诸人解除自守。”李承乾看了徐安一眼。

    徐安立刻拱手,然后快步朝殿外而去。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转身看向狄仁杰道:“此事,戴卿和柳卿从兰州也有回禀回来,吐蕃人多番用心,内外搅动,同时也有刺杀诸事,也好在诸方戒备,这才没有被他们得逞。”

    “是!”狄仁杰神色顿时严肃起来。

    一场大战,吐蕃人不择手段,大唐如何应对,其实根本还是在吐蕃身上。

    李承乾拿起狄仁杰的奏本,稍微读了两句,微微点头,说道:“此番诸事,能够查的清楚,狄卿辛苦了。”

    “不敢!”狄仁杰立刻沉沉躬身。

    李承乾摆摆手道:“朕从来不是委屈功臣之君,爱卿用心朝事,本身便应该奖赏,不过爱卿任监察御史不久,朕看就授儒林郎,日后监察住房,要多用心些。”

    “多谢陛下!”狄仁杰立刻起身,认真拱手谢恩。

    儒林郎,文散官,从九品上。

    这并不是多大的奖赏。

    说实话,若是更大的奖赏,狄仁杰还不敢要呢。

    “平身吧。”李承乾抬手,然后才说道:“刚才朕的言语,爱卿应该也听到了,于大唐而言,如今最重之事,便是平定吐蕃,不然每十年,吐蕃便来大唐闹上一回,也不是一回事啊!”

    “是!”狄仁杰眉头一挑,轻轻躬身。

    二十年前,松赞亲自领兵,突袭松州。

    十年前,松赞派一替身,顶替自己,率兵突袭鄯州兰州。

    如今,松赞虽亡,但吐蕃窥伺大唐之心不死,又派人率兵突袭西昌州。

    吐蕃其心如何,清晰可知。

    他们想要发展壮大,纵横四方,大唐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所以才要穷尽一切手段搞毁大唐。

    “如今爱卿明察秋毫,于诸事理清冤屈,诸家都要念爱卿一份情谊,所以……”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说道:“爱卿跑一趟西北啊!”

    “陛下!”狄仁杰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大军作战,后勤第一,吐蕃之战,诸方虽然要调运粮草,但实际上却是以关中为要,如此,关中秋收如何,就需要理查清楚,尤其是这几年常平仓之中的存粮,是否完整妥当,需要仔细察查清楚。”

    朝中收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会在秋收送到长安洛阳诸仓,其中还有一部分会被留在地方,用作官员的俸禄和其他各项事务的用度,最后一部分是常平仓,用来防备灾年。

    平常时候,常平仓的储量,朝中是不会轻易去动的。

    地方官府也会在每隔三年,将里面的陈粮转卖出去,转卖的钱多数也会用在地方用度。

    但有的时候,有些官员会提前将常平仓中不到期的新粮悄悄的发卖出去,然后转存陈粮,到了三年之期,再将陈粮以更低的价钱卖出去。

    甚至很有可能,那个时候,这些官员已经不在那个地方上任了。

    这样捞一笔走人。

    平常时候,朝中会定期派人巡查地方粮仓和钱仓。

    不过即便是朝中的人查的再细,地方官员也有手段悄悄牟利,不过动作小些罢了。

    一般的时候,朝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太管,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又或者是战时需要临时调动,一旦粮食出了问题,对防灾和应战都会影响。

    如今大唐和吐蕃开战,为了防备粮食不足,常平仓是需要查一查的。

    “臣领旨。”狄仁杰认真拱手,他做过地方官,知道怎么回事。

    “关中诸地,一直到兰州,多跑一跑,地方事务,不仅是粮政,刑名,还有桥渠,亦可多问几句。”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到了西昌州,对海西州,海北州,多走一走,大唐虽然掌管民生多年,但此番地入大唐,就又不一样了。”

    人心的变化最是难以言说,不入大唐之前,或许人人羡慕,入了大唐,反而会心有别意。

    “关中你是监察御史,职司移转便能查看,至于西昌州,朕授你逻些道观察使,多看一看。”李承乾抬头,说道:“一年之内,苏毗和羊同都会被大唐拿下,你也去走走,有些事情,只有亲眼看到,才能有所了解。”

    “臣领旨。”狄仁杰郑重躬身。

    “好了,就这样吧。”李承乾温和的笑笑,说道:“到了西北,多找戴至德讨教一些,军中的事情,也顺带多看看。”

    “臣领旨。”狄仁杰再度拱手,然后躬身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微微点头,然后看着狄仁杰谨慎的退出殿中。

    这个时候,他侧身看向一旁的许敬宗,问道:“朕听说太原狄家有羌人血统?”

    许敬宗拱手,说道:“是,臣与故尚书左丞狄孝绪有过往来,他家祖上是北魏略阳公,属天水狄氏,原本是从高原迁下来的。”

    “戎狄。”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爱卿有空和他谈谈,让他在这方面用心些,吐谷浑还有党项,普通百姓都是羌人,有个羌族大豪的后人在朝中为官,人心也能多安定一些。”

    “是!”许敬宗认真躬身。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向眼前的奏本,神色沉吟起来。

    狄仁杰安排到西北,便是多多历练之意。

    很多人在朝中待久了,对于地方的事务就不敏感了。

    只有在地方历练,才能够将人磨砺出来,将来才会有大用。

    朝中三省宰相,中书令和侍中都可以清正一些,而尚书左右仆射,则需要更多的地方履历。

    尚书左右仆射,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左相和右相。

    李承乾收敛心思,对于唐古拉山关卡之事,李承乾的心中的确是有了想法,不过具体怎样,还需要去试验。

    ……

    承天门下,狄仁杰走出宫门,忍不住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刚才在乾元殿的时候,有句话他真的是很想说,但最后,这句话,还有心中的那口气,他都憋了回去。

    皇帝行事,其实有些东西,狄仁杰是看不惯的。

    以他的聪明自然能够看的出来,吐蕃人贸然杀入西昌州,无非还是中了皇帝的算计。

    现在是这样,十年前也还是这样。

    这种算计的手段虽然有效,但太过依赖人心,一旦人心反复,立刻就有大的危机。

    吐蕃的这件事情,狄仁杰看出了其中的猫腻,。

    恐怕很多人一样能够看出,对于皇帝的行事,怕是不少人心中也有有些疙瘩。

    毕竟欠缺了一些堂皇正大。

    将来皇帝如果再以此行事,恐怕很容易被别人抓住破绽,最后强烈反噬,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本来狄仁杰今日是想说这些的,但皇帝有句话说的没错,若不是吐蕃人一直觊觎大唐,也不会给皇帝这样的机会。

    若不是有人对皇帝有心思,恐怕日后也不会对皇帝的算计上心。

    那问题就不在皇帝身上了。

    再有,这种阴谋手段的事情,皇帝也不是第一个了。

    当年隋文帝破突厥,依赖的便是苏威在突厥内部挑拨分化,最后乃至于突厥分化为东西突厥两部,一举奠定整个中原和草原局势的大局。

    还有先帝灭东·突厥,赵德言被先帝送入东·突厥,何尝不是阴谋手段,但最后还是一举将东·突厥毁灭。

    这件事情,魏征就念叨了不止一回。

    皇帝如今的行径,也有些类似先帝。

    若是长此以往,难免会出问题。

    然而,狄仁杰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皇帝是真的喜欢用这种手段吗?

    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皇帝在高句丽之事上,有十年耐心,最终才彻底灭绝高句丽,而对于吐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唐灭吐蕃不易。

    高原瘴永远是大唐难以完全克服的难题,所以,为了避免军中损伤太重,这才将吐蕃人引入到东西吐谷浑开战。

    这是正道。

    另外,只要吐蕃一灭,大唐天下之间便再无敌人,皇帝也就不需要再行此种手段。

    细想皇帝登基以来,开拓疆土,打压世家,清查隐田,处理恶钱,用心农事,百姓富足,最后缓解天下矛盾,大唐蒸蒸日上之势人所共见。

    皇帝行事,虽然也有人受到损害,但仔细来看,皇帝的行事手段,相比于当年要温和了许多。

    有人涉嫌私通吐蕃,皇帝最终不过是令其闭门自守而已。

    看起来一旦查实,后果严重,可实际上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当中,最后反过来其他人还要感恩皇帝。

    当然,也有一些人心存不满,有些人心幽微,狄仁杰相信他自己能够帮皇帝看住这些人。

    将来若再有类似的事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劝谏住皇帝,让天下稳定的步入眼看着就要来临的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

    大唐,大唐。

    为了大唐将临到盛世,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或许他狄仁杰应该主动替皇帝去做。

    狄仁杰心思一定,然后笑着前行。

    秋光明媚,一刹那间,照在狄仁杰的身上,还有旁边的宫殿廊檐之间,带起一抹辉煌的色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