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89章 意外的受害者

第389章 意外的受害者

    “岂有此理!”燕京辛东方的办公室里,董事长俞明洪将手中的《收获》狠狠地摔到桌上,发出一声巨响,吓了面前的高管一跳。

    作为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的教培企业,在张潮的《最后一课》面世以后短短两天时间里,股价就暴跌了近8个百分点,算是2006年上市以来较大的跌幅了。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文坛还沉浸在《最后一课》的叙事技巧带来的全新体验时,股市就率先做出了反应,给了老俞一点小小的“文化震撼”。

    老俞虽然以极大的忍耐力看完了整篇,知道张潮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依然无法“原谅”张潮给教培行业泼的“脏水”。

    中的「张潮」堕落以后对家长、对学生施行的种种手段,不仅突破了道德的底线,简直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一桩桩、一件件,不仅砸在每个读者的胸口,也砸在老俞这样的从业的心头。

    这个搞教培的「张潮」,做的都是什么畜生行为!

    老俞很自信,无论现在还是以后,这些行为在「辛东方」绝对……肯定……应该不存在。

    外人印象里,辛东方主要是搞出国的雅思、托福培训,毕竟这几年他们最有名的老师老罗就是教托福的。

    但实际上早在几年前,覆盖小学生到高中生的k12课程就是辛东方的重要业务板块了,贡献了大量的营收。

    张潮的《最后一课》里的主角「张潮」虽然是个「个体户」,但是明确提到了他刚到深圳是一家「大型教辅机构」兼课,学习到了不少应付家长和学生的“技巧”。

    业界普遍认为现在能成为「大型教辅机构」的,只有辛东方。

    按照以往的经验,张潮的在艺术上的成就另说,舆论上的威力那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他出版的第一部《少年如你》,就曾经引发全国范围内关于“校园暴力”的大讨论,最后促成了相关立法。

    后来的《蜗居》则再一次证明了张潮不碰现实题材犹可,一碰那就非得碰出个电闪雷鸣来。

    所以在文学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媒体们先把《最后一课》定义为“反教育焦虑”题材的,并且矛头直指辛东方。

    率先发难的是《中国教育报》,一篇名为《警惕教培机构贩卖焦虑,催化内卷的行业乱象》登上了「微博网」刚刚推出的「热搜」栏目。

    【近日,作家张潮的短篇《最后一课》在文坛引发震动。这部以未来十年教育生态为背景的作品,以冷峻笔触揭露了教培行业无序扩张下的畸形图景: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资本逐利酿成安全事故。

    尽管情节属文学虚构,但其对教培乱象的精准解剖,竟与现实中的行业弊病惊人重合。当教育沦为商品,当课堂异化为生意场,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辅机构究竟是在助力成长,还是在催化一场全民内卷的恶性循环?】

    马上就有教育专家跟进,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言之凿凿地指出:“教培巨头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焦虑-付费-更焦虑’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将教育催化为一场人为制造的稀缺游戏。”

    电视台还采访一个脸部打了马赛克的资深教培老师,他“公司培训只教销售话术,从不提教育理念。在这里,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能让学生续费。”

    从辛东方翻脸出走的老罗,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老罗语录」时隔数年,再次更新:

    【所有家长都该给张潮磕一个!《最后一课》大火前,谁知道这个行业能这么搞?现在好了,全中国都看明白了。要不怎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更不要脸呢?】

    轰轰烈烈的舆论潮水,大有打倒「辛东方」之势。

    老俞面对这“飞来横祸”,偏偏还没法真的对张潮说什么、做什么。

    人一作家写的是,啥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体裁!

    甚至他写的都不是现在发生的事,而是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发生的事。

    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可是这一记闷棍却穿越时空,从未来挥空而至,结结实实敲在了老俞的后脑勺上。

    仓促之下,「辛东方」也只能发布了一份不疼不痒的声明:

    【张潮先生短篇《最后一课》中描述的“机构贩卖焦虑、教师道德失守、违规办学”等情节,纯属文学虚构,与辛东方的实际运营毫无关联。

    我司始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所有课程内容、师资资质、办学场所均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并定期接受安全检查。

    中“锁门补课酿成火灾”“诱导学生服用精神药物”等极端案例,系对教培行业的恶意污名化,我司已启动法律程序,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

    看到这份声明,几乎所有人都笑了。

    「保留追究不实信息传播者责任的权利」,追究谁?张潮?还是《中国教育报》?这俩就算给「辛东方」再多一个胆子也不敢告。

    那就告老罗?老罗估计巴不得被「辛东方」告,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再造一波势。

    毕竟距离「老罗语录」的爆火已经过了好几年,「牛博客」的运营也穷途末路,老罗也在寻找重返舆论中心的机会。

    一番喧嚣之下,本来最该对张潮新“出手”的文学界,反而普遍迟疑了。

    倒不是他们不敢批评,或者不好意思赞美这篇,而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他们嗅到了其中不安的气氛。

    评价《最后一课》就绕不开教培行业以及“教育焦虑”,「辛东方」毕竟是上市公司,治不了张潮还治不了几个搞文学批评的?

    所以普遍的态度都是先“等一等”,看看舆论风向再说。

    「辛东方」也卯足了劲儿,花费了大量的公关资金,尽量让关于《最后一课》的讨论热度降下来,尤其是传统媒体——毕竟在2008年,官方还是更注重报纸、电视台的舆论反馈。

    这点是张潮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他写的时候,并没有把「辛东方」当成什么“大反派”,但是客观上却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不过他也不后悔,毕竟这些大机构后来的扯淡事多了去了,自己不过是提前曝光了而已。

    文学作品引起的热度持续时间有限,最多一年半载也就烟消云散了。到时候教育也好、教培也罢,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最后他里的丑态,还是会在现实中一一上演。

    不过传统媒体按兵不动,不意味着网络讨论会偃旗息鼓——客观上说,怎么引导网络舆论,这个时代无论政府还是媒体公关,都还在摸索当中。

    不过网友们关注的热点却和其他人不一样,毕竟这时候热衷网络交流的人群普遍比较年轻,还没有到为孩子学习成绩焦虑的时候。

    《最后一课》里关于未来十年人们日常生活的描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大家对于能一站式解决大部分生活需求的「微博传信」兴趣尤其浓烈。2008年的人们很难想象,为什么一部手机、一个软件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不过令大部分人意外的是,读者们虽然认可张潮批判“教培行业制造教育焦虑”,却并不认可张潮对未来生活的预测,甚至普遍认为张潮的设想脱离实际、荒谬至极。

    【我觉得随时随地能视频不太现实,那要多少流量?现在新闻里天天吹未来要普及3G网,卖点就是视频通话。张潮不会收了移动的钱吧?】

    【现在QQ视频必须坐在电脑前,里随时随地开摄像头?他有钱人,当然不知道流量费比金条贵!】

    【对啊,就手机摄像头那破像素,才30万,拍个黑板字都糊。】

    【张潮怕是没教过书,哪个家长有闲心盯着什么“家长群”?我小灵通发条短信都嫌贵!】

    【滑盖才是王道!里全面屏手机薄得像卡片?摩托罗拉V3已经够薄了,再薄电池撑不住。】

    【SB触屏,不能盲打,狗都不用!】

    【全触屏手机绝对是反人类设计!我的BlackBerry 8700实体键盘秒回邮件,里“在玻璃上打字”不怕误触?】

    【张潮吹牛吹大了吧,十年后手机能刷脸坐地铁?现在诺基亚N95才是机皇!SB一样的iPhone连复制粘贴都没有,就是个大玩具。】

    【手机支付就是个笑话。我就想问问张潮,银行的U盾插哪里?手机屁股装个USB口?再说了,驱动呢?】

    【支付宝现在只能电脑转账,手机连WAP网页都卡,还支付个毛!】

    【危言耸听!国家会容忍“移动支付”,连纸币都不用了?人民币是国家主权象征,央行刚发第五套人民币,敢说十年后作废?这作者要好好上思想政治课!】

    【唯一靠谱的是“电梯看房贷数字”——这几年房价确实开始涨了,但里把按揭写成恐怖片就离谱!房价再高能高到哪去?一平米两三万顶天了天了,那还得是高端住宅!】

    【最扯的难道不是那个“卷”字吗?我承认这个词张潮用得非常生动,但是把未来形容得太恐怖了!“卷”,只会是个别现象,绝对不会成为社会主流!】

    【亏他是个年轻人,游戏也不懂。最假的是“学生上课玩任天堂掌机”!任天堂NDS都要烧录卡破解,十年后能有掌机带高清屏?我打赌2018年还是PSP的天下!】

    【看完《最后一课》后背发凉!我现在每天用邮件写日报就够烦的了,要是有了「微博传信」,那不是半夜都会收到组长的工作信息?】

    【里补习班锁门烧死学生?现在奥数班都在少年宫正规上课。张潮把教培想得太黑暗了!我们家长攒钱报班是为了孩子前途,哪会逼孩子吃“聪明药”?这作者心理阴暗!】

    【唯一值得警惕的是“教培乱象”!里预言机构疯狂扩张,这点我信。现在海淀黄庄补课费已每小时150元,十年后可能真成军备竞赛。】

    ……

    这还是张潮的作品,第一次收到来自普通读者这么大规模的“负面评价”,令许多关注他的人都很诧异。

    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张潮头上的“光环”开始黯淡的起点。

    ……

    “现在网上很多网友认为张潮的‘预言’很荒谬,你是怎么看待的?”《三体II:黑暗森林》的签售会上,大刘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张潮的。

    不过他并不意外,毕竟关于《最后一课》引发的讨论是最近的热门话题。

    在“科幻迷”这个小圈子里,甚至有人把这篇和他的《乡村教师》相比较——毕竟主人公都是老师。只不过张潮笔下的老师走向了毁灭,而大刘笔下的老师阻止了毁灭。

    两部《三体》出版以后,他已经彻底甩开王晋康、何夕两位曾经的并列者,成为中国科幻毫无疑问的“扛把子”。

    这一次张潮的《最后一课》也涉及到了“未来”“科技”“幻想”相关题材,争议又这么大,所以不少人想听听大刘的看法,对此他也有所准备。

    在略作思考以后,大刘对记者道:“并不是《最后一课》对未来所做的预言荒谬,而是我们无法接受他所说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离我们这么近、贴得又这么紧。

    这会引起人们本能上的警惕——从这点来说,我觉得事实可能与网友的感觉恰恰相反,他预言的这些未来不仅不荒谬,反而有很大的几率实现。只不过实现的方式可能与他设想的不同。

    比如他设想十年后的手机就是一块完整的、轻薄的玻璃,看一眼就可以解锁,我觉得大概率实现不了。但手机的形态倒是有可能往那个方向演进。

    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潮对于未来十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描述……”

    随着网络的热议和大刘的加入,《最后一课》以一种令所有人意外的方式,在非文学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一个传言,企鹅的马总在看完《最后一课》后,连夜购买了近千册当期的《收获》,分发给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杭州阿里公司的总部,人手一册《收获》,有人看得愁眉苦脸,有人看得眉开眼笑,在公司大楼里已经见怪不怪。

    文学界更懵了,《最后一课》还是一篇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