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 1279.有点吓人

1279.有点吓人

    “不过这东西,现在只是个可行性探索,我们可还没做实验呢。”

    骆一航晃晃手里的文件,终于想到了合适的名词。

    “我知道你小子肯定没弄呢,要真开始搞了,你早跟我要这要那,一刻不让人消停。”李叔没好气道。

    骆一航竖起大拇指,“您猜的真准。”

    然后又晃晃手里的文件,“这里面都是假的,瞎胡乱编的。”

    “知道你乱编的,我找专家看过,编的挺好。”

    “那可不,不然咋吓人啊,时娟、秦秋雁、印峰,还有几个小伙,忙活了好几天呢,比真的还真,越懂行的人看了越能被唬住。”

    骆一航还挺得意。

    那还是在胶七七发布会之前呢,实验室完成了两个大项目,终于能歇上一阵,还挺不习惯的。

    骆一航过来派个好玩的活,还是要“造假”的。

    好家伙,那叫一个轰动,除了文英性子稳重没参与之外。

    其他人那叫一个兴奋。

    要么说啊,人在干坏事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辛苦,也不觉得麻烦。

    “没问你这个。”李叔将骆一航的得意打断,“我是问你这里面的逻辑是不是通的,有没有可行性,你拿我听得懂的话好好讲讲。”

    一边说着,一边摸出副眼镜戴上,又顺手掏出个本子,开始记录。

    “行啊。”骆一航无所谓道,真正专业的那些个他也听不懂。

    但还是得提醒一句,先迭个甲,“我们这边即便是探索,也顶多能做到制备金属氢的前置条件,那玩意要百万级的高压,让生物体产生那么大压力,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李叔摆摆手,将骆一航的俏皮话打断,“知道知道。肯定不能让金属氢直接长出来。”

    “哎,您明白就行。”

    骆一航应了一声,清清嗓子,这才开始又一次“从头说”。

    骆一航先伸出三根手指。

    “要想制造金属氢有三个核心难点,第一个是超高纯净的氢源,这是原料,我们能干。第二个是维持极端高压,百万大气压级别的,这阶段我们顶多能做个预处理。第三个是制造出成品后,让它在常压常温下保持亚稳定状态,这部分我们彻底没戏,完全插不上手。”

    虽然是脑洞,但他们还真研究过。

    李叔记到这里手抖了一下,推了推眼镜掩饰自己的惊讶。

    总共就仨难点,竟然能解决一个半!

    智库找来的专家分析能解决一部分氢源问题就顶天了呢,感情还是小看了啊。

    “咱先说氢源。”骆一航终于真的开始介绍了。

    “因为空气中氢气的平均浓度仅有百万分之0.5,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们选择光解水产生氢。”

    “这就需要先编辑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我们有积累,秋雁九号时候就改造过。”

    “编辑的目标是光合作用路径大幅偏向光解水产氢,而非产生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有些绿藻,还有蓝细菌微生物有干这活的功能,给它摘过来,并且提高效率。”

    这里说的是能让植物产生氢。

    “第二步还要设计植物根系或者叶片,供水器官或者光合作用器官,具体哪里产生作用还不知道。”

    “让这些器官具有极高氢分子亲和力,选择性的吸附氢分子,并在特定组织,块根啊,果实啊,特殊腺体啊,不知道什么器官组织里,富集储存低浓度的氢。”

    “第三步,还要利用植物细胞膜,对富集的氢进行高选择性纯化,去除杂质气体,得到纯净的氢。这是合成金属氢的前提。”

    李叔记着记着有点晕,把骆一航的话先打断,自己总结道:“就是说先产生,再储存,再提纯三步走对吧。”

    “对。”

    “那为啥是低浓度,不弄个高浓度?”

    “您听着啊,光提高浓度有啥意思,我们想的可不只是浓度的事。”

    骆一航小小的炫耀一下,接着往下讲。

    “有了纯净的氢之后,我们还要设计植物在特定细胞器或维管束,形成高度有序、坚固的生物结构,强化纤维素还是硅藻那种矿物复合材料构成的微腔还不知道。”

    “这个东西就是坚固的压力仓。”

    “有了它之后,就能利用植物代谢活动,在这些微腔内产生并维持远高于常压的局部压力。当然,达不到百万大气压的级别,目的是提供一个“预压缩”的氢环境。”

    “这时候就有了高浓度高纯净的氢。”

    “而这些微腔也是容器,方便后续转移到更强力的人工高压装置中。”

    理论上讲,到这一步第一个核心难题超高纯净的氢源已经解决了,还顺便干了一部分维持高压的工作。

    但清音农业那帮人讲理论么?

    反正这次没打算讲。

    一帮子年轻科学家脑洞大开,打算再往前走一步。

    “让植物合成的特定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多糖之类的,形成精确的纳米级孔道、螺旋、笼状之类的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作为模板或支架,引导氢分子在高压下以特定、有序的方式排列。”

    “这种预组织可能降低后续人工加压达到金属氢相变所需的临界压力,或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中间态。”

    这一段李叔没听懂,皱着眉头让骆一航再简单讲讲。

    骆一航琢磨了一下,打了个比方,“您就当它们是模具,高浓度高纯净的氢灌进去可以变成一个个零件。”

    “那怎么变的?不同的树枝子是不同模具?能行么?”李叔还是不解。

    骆一航摇摇头,伸出两根手指,“这是两类植物,用嫁接或者寄生,给它俩拼到一块。”

    “您得给我找些结构和材料专家啊,到底要啥样的结构我们可不知道。”

    骆一航这就开始提条件了。

    李叔吞了口口水,要人无所谓,如果真的要制造金属氢,绝对是要啥给啥。

    他只是从心底里产生了一种恐惧。

    按照骆一航所说的“可行性”,这是在把植物或者微生物,反正是生命,按照设计图当零件在拼接啊。

    育种4.0能做到这种程度吗?

    有点吓人啊……

    到底能不能做到,骆一航不知道。

    甚至文英也不知道。

    毕竟这只是一个脑洞。

    但却是逻辑清晰,很有可能实现的脑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