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钦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文钦因受到牵联被下狱治罪,文钦按律应当处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所以赦免了他。
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督、牙门将,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冠军将军、前将军、扬州刺史等,多次立下战功。
文钦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因此对朝廷的怨恨日益加重。
“毌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文钦也感恩戴德,对他忠心不二。”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及其同党被杀后,司马氏集团为了安抚文钦,升他为前将军、扬州刺史,任职期间结交镇东将军毌丘俭,击退吴国太傅诸葛恪进攻,取得一定战果。”
“正元二年(255年),文钦与镇东将军毌丘俭在扬州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后投奔吴国,被封为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谯侯。”
“甘露二年(257年),文钦随吴军援救起兵反抗司马氏的诸葛诞,但因被司马昭大军围困,军情告急。”
“此时,文钦与诸葛诞之间原本就有矛盾,对文钦日益不满的诸葛诞遂将文钦杀死。”
“文钦死时,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听说父亲文钦被杀后,便率众赶赴现场,而他们的部下不听使唤。”
“于是文鸯、文虎只好独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马昭。”
“文钦年少时以名将之子、勇敢果断而闻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文钦因“辞语相连“受到牵连被下狱治罪,被拷打了数百下,按律应当处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所以赦免了他。”
“魏明帝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督、牙门将。”
“文钦为人刚暴无礼,傲慢犯上,因此被上奏发配。”
“魏明帝曹叡曾一度压制文钦的行动,但之后又让他担任淮南牙门将,并转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
“文钦屯驻六安,在紧要道路上设置很多屯砦,以此招诱东吴那边叛逃的人,对吴国边境造成了影响,后来吴将朱异攻破了文钦的七个屯砦。”
“文钦任庐江太守期间,王凌向朝廷上奏文钦贪婪残暴,称其不适合担任抚边将领,请朝廷治文钦之罪,于是文钦被朝廷征还。”
“曹爽专权,由于文钦和曹爽是同乡的关系,曹爽对文钦给予了深厚待遇,不再治文钦之罪。”
“后曹爽采纳丁谧之计,遣文钦回到庐江并加封其冠军将军,文钦受到如此待遇,变得更加傲慢自大,以自己强壮勇猛自诩高人一等,在三军中颇得虚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讽谋反文钦因受到牵连被下狱治罪,文钦按律应当处死,但曹操念及他是部将文稷之子所以赦免了他。”
“太和年间,文钦担任五营校督、牙门将。后历任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冠军将军、前将军、扬州刺史等,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
“因此文钦对朝廷的怨恨日益加重。毌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文钦也感恩戴德,对他忠心不二。”
“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
“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杀以后,文钦忧惧不安。”
“朝廷为安其心,于是加封文钦为前将军。”
李白:嘉平二年(250年),文钦假装向吴国投降并向其发密信,诱使吴将朱异亲自率军迎接自己,
朱异上表呈文钦书信,说明他的投降是假,不可立即迎接他。
吴帝孙权派遣吕据督率二万人马与朱异合力挺进,到吴国北方边界,文钦果然不降。
文钦与诸葛诞相互厌恶,后来文钦代诸葛诞成为扬州刺史。
文钦在淮南期间,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
因此文钦对朝廷的怨恨日益加重。镇东将军毌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文钦也感恩戴德,对他忠心不二。
嘉平五年(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
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文钦率军追击取得一定战果。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跨过西北天空,从吴、楚分界处开始。
毌丘俭和文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借郭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状,发布天下,举兵反叛。
毌丘俭、文钦反叛后,派人找镇南将军诸葛诞,让他召收豫州士民参与反叛。
诸葛诞将毌丘俭、文钦派来的人杀死,并将毌丘俭和文钦的阴谋公布于天下,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叛逆行为。
毌丘俭、文钦胁迫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百姓都进入寿春城,把老弱者留下来守城。
毌丘俭、文钦统率领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地。毌丘俭守城,文钦在城外保护。
司马师统率大军出兵讨伐毌丘俭,另外派诸葛诞率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
征东将军胡遵率青州、徐州的军队从谯、宋之间出击,以断绝毌丘俭的退路。
司马师率兵驻扎汝阳,派监军王基率前锋诸军据守南顿来等待毌丘俭的部队。
司马师下令各路军队都坚守阵地,不要正面交战。毌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战斗,退后到寿春又怕遭到袭击,前后无路,无计可施。
淮南将士,家乡都在北边,军心涣散,相继投降。只有淮南新近归属的当地农民愿意为他们打仗。
司马师派兖州刺史邓艾统率泰山的各路军队有几万人到乐嘉。
装出不堪一击,用以诱使毌丘俭、文钦出击。司马师很快率军从洙地来到。
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里想要袭击邓艾。等到天亮,见兵马强盛,才撤回军队。
司马师派骁骑将军率领追击,大败文钦,文钦于是逃走。
当天,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后很担心,便在夜里撤兵,人心涣散。
等到了慎县,毌丘俭身边的士兵逐渐逃离。毌丘俭和小弟毌丘秀及孙子毌丘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
“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洛阳。”
“毌丘俭死后,毌丘秀和毌丘重二人逃到吴国。”
“凡是被毌丘俭、文钦所胁迫的许多将士,都归降魏国。毌丘俭的三族都被诛灭。”
“文钦在项县,由于自己已成孤军,无法自立;想回归寿春,寿春的军士已被击溃,于是逃到吴国;”
“当时东吴权臣孙峻率众袭击寿春,到橐皋时,文钦到孙峻面前投降,淮南余众数万口也随文钦投降东吴。”
“孙峻率领部众、带着文钦前进到寿春,发现城池已被诸葛诞诸军占据,无法攻克,于是撤退。”
“文钦上表降吴,上交曹魏时所受的使持节和前将军、山桑侯印绶。”
“吴国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一作征北大将军)、幽州牧,封谯侯。”
“文钦虽投降吴国,却不能遵从吴国礼仪,吕据、朱异等吴中诸将都很厌恶他,只有孙峻厚待并与他交好。”
“文钦降吴后,还写信给郭淮,称“今大吴敦崇大义,深见愍悼。然仆于国大分连接,远同一势,日欲俱举,瓜分中国,不愿偏取以为己有。”
“请郭淮起兵反抗司马师,然而郭淮当时已经亡故,文钦并不知情。”
“太平二年(257年)五月,诸葛诞举兵反叛魏国,召集各路军队,攻杀扬州刺史乐綝,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以及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
“又派长史吴纲领着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为质,请求援助。”
“吴国得信大喜,权臣孙綝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兵三万,秘密与文钦一起来接应诸葛诞。”
“这时,魏国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率领诸军包围寿春。”
“还未形成包围之势,唐咨、文钦从城东北凭借山势,率众冲进城中,魏国诸将逆击,不能成功,文钦等人顺利入城。”
“甘露二年(257年)六月,魏国大军东征,抵达项地。”
“大将军司马昭率领二十六万大军,临近淮河征讨。”
“司马昭屯兵于丘头,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将城包围两重,开挖堑壕、修筑堡垒。”
“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以便防备吴军进攻。”
“文钦等几次想冲出包围,都被击退。”
“太平三年(258年)正月,文钦对诸葛诞、唐咨等人说:”
“蒋班、焦彝因为我军不能突围而出走,全端、全怿又率众出降,现在正是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可以与他们一战了。”
“众人都很赞同;于是,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强行从南面突围。”
“包围的军队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尸首遍野,血流满堑壕。”
“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城内粮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达几万,文钦想把北方人全都驱赶出去,以便节省粮食,与吴国一起坚守。”
苏轼:诸葛诞不接受这个意见,因此两人产生隔阂。文钦本来与诸葛诞就有矛盾。
只是因为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紧急就越不相信对方。
文钦对诸葛诞什么事都要策划一番而不满,于是诸葛诞亲手杀掉文钦。
文钦死时,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听说父亲文钦被杀后,便率众赶赴现场,而他们的部下不听使唤。
于是文鸯、文虎只好独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马昭。
军中官兵要求杀死这兄弟二人,司马昭下令说:“文钦之罪不容,他的儿子当然应杀死。
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城池还未攻下,如果杀了他们俩,那无异于坚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
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到城外巡回呼喊:
又表奏任文鸯、文虎为将军,赐关内侯的爵号。
寿春城破以后,准许文鸯、文虎兄弟收殓文钦遗体,并给予牛车,将文钦安葬。
在这之前,因为司马氏专权,先后杀掉了曹爽的亲信邓飏,还有曹爽的表兄弟夏侯玄,
他们都是诸葛诞的好友,再加上司马氏又杀了王凌和毌丘俭,并且灭了他们三族,
这让诸葛诞非常不满,怕危及自身,于是在当地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以求自保。
然而,没多久,司马氏就把目光投向了诸葛诞,因为,他们觉得诸葛诞也是司马家族眼中的一个障碍。
甘露二年(257年),司马昭借朝廷的名义,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
这其实是明升暗降,想夺诸葛诞的兵权,然后再对其下手。
诸葛诞当然不傻,他明白大祸临头,司马昭要杀他,不甘任人宰割,于是,起兵叛乱。
诸葛诞征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据守寿春,然后率兵杀了扬州刺史乐綝。
杀掉乐綝后,诸葛诞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求援兵,避免孤军奋战,无人救援。
司马昭则率军亲征诸葛诞,并派王基与安东将军陈骞领兵围困寿春。
这时,东吴派投降东吴的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诸葛诞,东吴的援军趁王基还没包围寿春时,领兵进入寿春城。
随着司马昭大军围困越来越紧密,文钦等人突围失败,城中粮食也逐渐枯竭,
诸葛诞与文钦和唐咨于是拼命突围,无法冲出去,自身也伤亡惨重,最终,被逼撤回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