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冬,徐州白门楼上寒风刺骨。吕布被捆作一团,昔日“飞将”威风尽扫。曹操俯视阶下众人,目光如刀。
陈宫昂首就戮,张辽破口大骂,惟独高顺神色平静,仿佛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刀光闪过,高顺头颅落地。
而张辽,以及后续归顺的臧霸却成了曹操麾下名将。
当然了,这是演义的情节,正史张辽是后续率队归顺的。
“臧霸,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臧霸18岁时,其父亲臧戒因私杀狱犯被关押,于是他召集数人将获罪的父亲救出,也因此开始四处流亡。”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臧霸投奔陶谦,成为其麾下的骑都尉,负责招募兵马抵抗黄巾军,并与孙观、尹礼等人带兵驻扎于开阳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他领兵击败了萧建,占领莒城。”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在曹操讨伐吕布的时候,臧霸领兵援助吕布。”
“吕布失败被擒后,臧霸便躲藏起来。”
“之后,臧霸被曹操寻到,曹操欣赏其为人,任命他为琅邪国相,并分割青州、徐州的一部分,委托给他驻守治理。”
“建安九年(公元205年),曹操在南皮大破袁谭,臧霸乘机请求遣送子弟以及诸将的父兄家眷前往邺城。”
“后来东部州郡发生骚动,臧霸以正义之名出兵,平定暴乱,肃清了海岱一带,被封为列侯,后又被加封为都亭侯,加官为威虏将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臧霸与夏侯渊讨伐黄巾军余党徐和等人,因功升任徐州刺史。”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打败了吴军。”
“之后又随曹操到濡须口征讨孙权,曹操任命臧霸为扬威将军,授予符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臧霸升为镇东将军,进封为武安乡侯,总督青州军事。”
“同年,曹丕登基,进封他为开阳侯,又改封良成侯。”
“明帝即位,给臧霸增加食邑五百户,后臧霸去世,死后追谥为“威侯”。”
“公元243年,臧霸被尊祀于魏太祖曹操庙庭。”
“臧霸18岁时,其父亲臧戒为县狱掾,因据守律法不听从太守凭欲私杀狱犯。”
“太守令人收押戒诣府准备定罪。他听说父亲被押囚后,便召集食客十数人前往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
“并杀死了太守,也因此与父亲逃亡到东海郡。经此事迹,他的孝烈之名遍闻乡野。”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臧霸投奔陶谦,成为其麾下的骑都尉,负责募兵抵抗黄巾军,并与孙观、尹礼等人带兵驻屯于开阳,自成一股独立势力。”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臧霸带兵前往莒县袭击琅邪国相萧建,攻陷莒县,得到萧建的辎重。”
“他曾答应送给吕布一部分,但没有送到,吕布就亲自前去索取。”
“吕布到莒县后,臧霸不知吕布的来意,坚守城池,抵御吕布,吕布空手而归,不久又和吕布联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带兵援助吕布。”
“在吕布被擒后,他隐身匿藏,却被寻得,曹操欣赏他的能力,便招降他和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人。”
“曹操任命他为琅邪相,并分割青州、徐州的一部分,委托他驻守治理。”
“后来,兖州内乱,徐翕、毛晖二人叛变,叛乱平定后,徐、毛二人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命刘备前往下令,要求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我之所以能够自立,是因为我不这样做,我受曹操保全性命的恩典,不敢违背他的命令。”
李白:吕布奢侈放纵,他却屡次直言劝谏;陈宫暗通袁术,他坚持只做军人本分。
下邳城破前,高顺本可率陷阵营突围,却选择死守到底。
他不是吕布的谋臣,而是刻进骨血的“死士”——正如象棋中的“卒”,过河不回头。
曹操何等精明?他深知这类人“用之如虎,纵之成患”。
若留高顺,今日他能死忠吕布,明日岂会真心归附?
更致命的是,陷阵营的绝对服从性远超普通军队。曹操宁可毁掉这把利刃,也绝不冒险。
与高顺的“愚忠”不同,张辽早看透乱世生存法则。
他最初是丁原部将,后随董卓、吕布,几度易主却步步高升。
张辽识时务者为俊杰,带领部队投诚曹操,曹操自然笑纳。
臧霸更是个中高手。此人本是泰山豪强,与吕布实为合作关系。
既降,太祖以霸为琅琊相,曹操甚至将青、徐二州托付。
为何如此厚待?臧霸手中数万泰山兵,正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筹码。
张辽善战,臧霸有兵,而高顺只有“忠”字——在曹操的价值天平上,前两者是活棋,后者却是死局。
建安时代的降将命运,实则是曹操的一本“人性账簿”:
张绣:杀子仇人却能活,因其彰显曹魏容人之量;
文聘:迟降反受重用,因其代表江夏士族归心;
庞德:旧主马超尚在,却敢抬棺死战,故得厚葬。
反观高顺,他既无张辽的“可利用性”,又无臧霸的“统战价值”,更不像陈宫能成全曹操“惜才”之名。他的纯粹,在乱世竟成了致命缺陷。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张辽臧霸恰符此道——他们懂得在原则与现实间游走,既保气节,又留余地。而高顺,终究是棋盘外的那枚弃子。
白门楼的血迹早已风干,但高顺之死仍叩问着每个乱世:当气节与生存冲突,何者为重?
张辽臧霸给出了现实答案——他们后来一个威震逍遥津,一个镇守青徐十余载,用功业证明“投降”不等于“背叛”。
在乱世之中,权谋或许是一种生存之道,但付出的代价也往往是沉重的。
臧霸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断做出妥协和牺牲的悲剧。他为了保全自己和宗族的生存,不得不向当权者屈膝投降,甚至出卖同袍手足。
从东海避难到徐州谋生,臧霸一步步攀援上位,但所走的路却是染血的不归路。
臧霸出身于泰山郡华县,家中原本是当地有名有势的大族。可是由于与郡太守结怨,臧家宗族遭到了灭顶之灾。
为了救出身陷囹圄的父亲,18岁的臧霸带领私兵在半路劫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流血事件。之后父子逃亡东海,失去了根基。
就在臧霸避难之处,他又遇到了第二次宗族浩劫。当时臧霸追随陶谦镇压黄巾军,被任命为骑都尉,屯驻原避难地开阳县。
谁知几年后,陶谦竟率兵攻破臧霸的老家华县,臧霸眼睁睁看着故乡化为火海,宗亲被屠戮一空,却不得不强作淡然。因为在异乡为人作嫁,臧霸已经身不由己。
“王霸之君可以用道义告诉我,希望将军替我说好话。”
“刘备返回后将他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听闻后就此罢休,任命徐、毛二人作为郡守。”
“之后,曹操与袁绍对峙抗衡时,臧霸多次带领精兵援助青州。”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击败袁谭于南皮,臧霸前往祝贺,趁机请求让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
“后来东部州郡发生骚动,臧霸以正义之名出兵,平定暴乱,肃清了海岱一带,被封为列侯,后被加封为都亭侯,加官为威虏将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臧霸与夏侯渊讨伐黄巾军余党徐和等人,因功升任徐州刺史。”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臧霸跟随曹操讨伐孙权,担任先锋,两次攻入巢湖,攻打居巢,攻破城邑。”
“之后,臧霸率领一支军队,进攻皖城,讨伐吴军将领韩当,让吴军不能救援陈兰。”
“韩当派遣吴军迎战臧霸,臧霸与吴军在逢龙大战,双方僵持。”
“韩当再次派遣兵力,在夹石迎战臧霸,臧霸与吴军大战,大败吴军,胜利后驻扎在舒城。”
“之后,在孙权撤军逃遁时,臧霸夜间追赶,直到天明,已追出一百余里,终于追上吴军,前后夹击,大败吴军,致使吴军不能救援陈兰,张辽也因此大败陈兰。”
“随后,臧霸又跟随曹操在濡须口讨伐孙权,与张辽担任先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
“曹军的主力已经到达,江水因大雨而暴涨,吴军船只稍稍前进,曹军将士惊慌不安。”
“张辽见状想要撤军,臧霸阻止道:第二天,曹操果然有令。”
“张辽来到曹操处,把臧霸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听了,称赞臧霸,拜臧霸为扬威将军,授予符节。”
“最后,孙权投降,曹操下令撤军,留下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臧霸升任镇东将军,加封爵位武安乡侯,统领监督徐州的军事。”
“曹丕登基后,他进封开阳侯,后改封良成侯。”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他与曹休攻吴,击败吕范于洞浦(今安徽和县南),升任执金吾,加授特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ruì]即位,增封臧霸邑五百户,并前三千五百户。不久后,臧霸逝世。”
“臧霸逝世后,追谥曰威侯。其子臧艾嗣任。”
“因臧霸前后有功,封其子三人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
“公元243年,臧霸被尊祀于魏太祖曹操庙庭。”
苏轼:曹老儿上位后,臧霸也为了保住地盘和权势,不得不向新主子摇尾乞怜。
虽然曹操对他很宽容,但臧霸为了讨好还是出卖了同袍昌霸。
在濡口之战时,他更是拼尽最后一丝尊严,以换取封赏高位。
从这些让步和妥协中可以看出,臧霸的前半生就是一连串血泪史。
要养活宗族,守护地盘,他不得不屈服权贵,被迫出卖同路人,否则就会一贫如洗,家破人亡。
用现在的话说,臧霸就是一个为了生存被逼无奈的“综合症“患者。
活阎罗一般的处境逼迫着他不顾一切代价,做出让人深感压抑和悲哀的选择。
臧霸的前半生,可谓是一路铺满荆棘。在避难和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选择向权威低头,甚至背弃同路人以维系家族和地盘的存活。
然而,对于这个曾经骄横泰山的豪杰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屈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臧霸可以说是幸运地活了下来。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也是血淋淋的。
除了出卖昌霸之外,他还在陶谦手下亲眼目睹了自己家乡被屠戮一空的惨剧。
作为一名当过县狱掾的读书人家庭出身,这对臧霸的心灵创伤可想而知。
他不得不在追随陶谦和保住自己宗亲性命之间做出抉择,而最终选择了沉默妥协。
在曹操手下,臧霸继续做出让步。比如在濡须口之战时,面对暴雨逆境他挺身而出维护军心,其实也是为了换取曹丕的赏识和重用。
董昭有言曾评价臧霸“无雄心壮志,唯贪功名富贵“。可以说,正是这份功名欲驱使臧霸在关键时刻摆出勇猛决绝的姿态,为自己谋取更高的地位。
权力游戏的法则就是如此,要生存就要屈服。
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臧霸没有曹操等当权者那样的大权在握,只能靠出卖良知来换取安身立命的机会。
而这一切,又陷入了一种有去无回的恶性循环:越妥协越背信弃义,越来越深陷其中。
臧霸的前半生就是一个不得不在权力与理想之间反复权衡的过程。为
了生存和延续家族香火,他不得不做出种种令人扼腕的选择。
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也是乱世留给人们的无奈之路。
我们可以谴责臧霸的偏执和背信弃义,但也要体谅他身陷囹圄的困境。
正所谓“穷苦人家,怎见穷苦“。从这个意义上说,臧霸其实也是乱世的另一个受害者和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