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334章 不一定非得是大米小麦(4k)

第1334章 不一定非得是大米小麦(4k)

    对于娄晓娥来说,刚才的一切都只是猜测,想要把事情敲死,她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以她们团队的能力和当前手上掌握的资源来看,想要做这个新万古霉素的结构式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是想要证据,并非只有结构式一种可能。

    其实,只要弄出了分子式,而且这个分子式和分子量能对得上,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种胜利,这个证据已经基本足够证明她们想要证明的东西。

    至于别的,她们只需要将自己的发现通报给搞出万-23的同志,最多再给予一些临床试验上的建议,以及知识产权上的经验,就足够了。

    娄晓娥只想明珠不投暗,至于明珠是谁发现的,那不重要,至少她们把明珠上蒙的那层灰尘给去掉了。

    ——

    京城,农业口,几位同志拿着上半年的粮食收成数据,眼里有些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黔山这么一弄,部分省份今年口粮的数据还意外的高。”一位同志边看边笑。

    高振东弄出来的那个土豆是2月左右下种,4~5月收获,正好能赶上半年统计。

    要说以前,统计还没这么快,现在好歹有计算机、有基本的网络,速度再慢,至少也不比几十年后小鬼子的邮寄软盘和传真机慢。

    而这一统计,让人高兴的事情就来了。

    黔山的土豆种,可不只是他们自己在用,众所周知,种子这玩意是指数级增长的,而且土豆这一类能分块种植的,那个指数还不小。

    他们除了自己之外,也向气候、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输出了自己的种子,一部分直接种植不合适的,也试着杂交引种。土豆这玩意的条件要求没有别的粮食那么高,就算是不应季,想要人工模拟一个环境出来进行杂交育种,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

    所以这东西的产量异常的高。

    虽然相比水稻、小麦、玉米,这东西水分大,也就是含水量高,但是超高的亩产,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

    “是啊,黔山人能靠自己,基本把肚子填饱,还带动其他一些地区,也能基本满足口粮需求,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黔山的粮食自给率想达到100%是很难的,而这一次,居然堪堪能赶上了,虽然有人口还没达到顶峰、以及当前对粮食的需求没有日后几十年那么高的原因在,但是依然很难得。

    “可惜啊,土豆始终不是主粮,还是差了点意思。”现在对土豆的定位,还是补充性质的,因为有红薯在前,红薯就只能应急补充,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能用来填饱肚子,但是长时间作为主粮是不行的。

    红薯是薯,马铃薯也是薯,所以地位都差不多。

    当黔山农口来京城的同志来例行拜访高振东,作为重大成果向高振东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语带遗憾。

    高振东一听,愣了一下,脑袋里面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在他上辈子并不怎么出名,但是却是切切实实的提出来、研究过,并且在推广和落实的。

    高振东想到了就做,毕竟这是几十年后的相关专家研究过的,而且是粮食问题,绝不至于有什么问题。

    “不是主粮?那把土豆当成主粮不就行了?”他笑道。

    他的话让黔山农口的同志们有些发懵,主要是这件事情,有点反传统:“土豆做主粮?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红薯就曾经有过考虑,也在历史上有过相关的实践,但是最终没有落实下来。”

    在同志们看来,这东西做主粮,甚至不如刮嗓子的高粱来得靠谱。

    高振东对这件事情还是有些了解的,作为军迷,什么东西合适作为主要的储备粮,多多少少都有些研究。

    不过他没有急着说土豆做主粮的事情,而是举例道:“这个事情很正常嘛,主要是看其特点是否合适。以前的五谷和现在的五谷还不一样呢,主粮这东西,还是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嘛。现在小米的种植和食用,是不是就已经比以前少多了?”

    至少到了高振东上辈子的时候,小米多半是作为添加或者尝鲜在食用了。

    这里面还有个更神奇的——菰米,这东西因为口感等问题,最后变成了菜——茭白。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若有所思,对啊,别说我们黔山了,就连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拿土豆当主粮的也是大有人在。

    高振东补充道:“我知道外国就有拿土豆当主粮的,例如约翰牛的某些区域,也能很好的支撑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他说到这里,有些心虚的在心里补充了一句,东西好不好吃和土豆是不是主粮没有必然联系。毕竟约翰牛的东西难吃那是出了名的。

    黔山农口的同志道:“您说得对,红薯不能做主粮,主要是粗纤维含量高,为了消化纤维,胃酸分泌过多,长期吃会泛酸、产生大量气体,而且营养成分单一,也不耐存储,对种植条件要求还不低。洋芋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的确能作为主粮使用。”

    说到“产生大量气体”的时候,大家都很默契的笑了起来,正所谓“响屁不臭,臭屁不响,吃苕放屁,又臭又响”。

    红薯不能做主粮,其实不耐存储都是小事,毕竟深加工的技术也不是没有,含水量高的问题,可以被高产量给弥补掉。最大的问题,还是营养失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加工完全没有意义。

    高振东点头道:“我建议你们啊,搞个研究,就是研究一下土豆到底含有些什么营养物质,能否基本满足人体所需,以及它在种植、存储、深加工方面的适应性和前景,看一看这东西能否作为主粮,在水稻、小麦等主粮难以种植的地区替代使用。”

    高振东说这话的时候,黔山的同志们想起来,面前这位科学大家,还能做得一手好洋芋,甚至还专门给黔山那边发过材料,教大家怎么吃这东西。

    虽然感觉有些不真实,但是同志们却觉得面前这位大科学家更加接地气了。

    但是高振东的话,让他们想起了更多。

    如果这东西真的能作为主食进行推广,其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往小了说,能解决种植传统主粮条件不足的地区的口粮问题,往大了说,这是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嗯,高委员,我们回去就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一定尽快拿个结果出来。”黔山农口的同志这话,倒不是为了迎合高振东的要求而胡乱拍胸脯,而是这个研究是有基础的,毕竟目标明确,研究条件也具备,甚至食用的传统地区也有分布,有胆量的过往经验能补充研究条件的不足,缩短研究时间。

    高振东点头道:“嗯,这个事情你们可以尽快做。毕竟这个东西和水稻、小麦之间,在种植条件上,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有了这一点,如果能把土豆作为新主粮推广,那对于我们的粮食供应现状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洋芋这东西能在水稻、小麦无法种植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并且获得丰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几十年后之所以会推广土豆主粮化,与水稻、小麦不构成竞争关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既能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解决前两者无法种植的问题,而且相比玉米,这东西要好吃一点。

    从这些方面来说,这东西作为主粮化推广,实在是非常合适,至少是一条不错的备用的道路。

    高振东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居然做了一件自己原本没想到的事情——原本是为黔山部分地区人民解决一下口粮问题,没想到却歪打正着,为粮食安全增添小小的一道支撑。

    想到这里,他又对黔山农口的同志道:“这个事情如果遇上什么技术、设备、研究上的困难,不要迟疑,不要害羞,尽管找我,我为你们协调解决。我虽然不是搞农业的,但是协调一下还是问题不大。”

    对于高振东的谦虚,同志们没当回事儿,你对农业有没有了解,你自己不说,我们心里还没点儿数?那套土豆种苗脱毒栽培的法子,现在搞这方面工作的同志谁没用上?

    至于为什么当时高委员只给方法,却没说明具体的意义,同志们只能理解为高委员本人没把这套东西太当回事,忘记了。毕竟普通人看重的东西,在这些顶级大师心里,可能也就是一般般,完全给忽略掉了。

    这种事情实在是非常常见,比如费马开玩笑般的一句“空白太小写不下”,就折腾了后人数百年。

    送走黔山的同志,高振东坐在办公桌前,拿着一支笔在纸上随手写画着。

    就业……

    人口……

    粮食……

    工业……

    农业……

    教育……

    ——

    一列从东北开来的列车在一阵浓浓的白烟中,带着越来越慢的“况~且~况~~且~~况~~~且~~~”声缓缓的驶入京城火车站的站台。

    两位同志从火车上跳下来,两名早就等在这里的同志看见他们俩,和手上的一张纸对比了一下,对视一眼点了一下头,迎了上去。

    一位等在这里的同志敬了个礼,递出了一张证件:“我部警卫干事两人,奉命接管你们的安全工作。”

    两位同志有些受宠若惊的意外,在他们看来,自己两人搞的这东西完全够不上级别啊:“同志,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万一搞错了,别耽误了正该受到保护的同志的工作。

    警卫干事的脸上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古板,但是眼里却有一丝笑意:“没有搞错,两位同志,按照最新的规定,你们此行应该受到保护。这是我们委里下达的任务文件,你们看一看,也可以和防工委里的同志们核实一下。”

    “那我们先去委里,两位同志是一起还是?”东北来的同志眼睛转了转,笑道。

    “我们带车来了,两位同志可以直接乘车过去。”警卫干事道。

    “不用了不用了,我们坐公共汽车过去。”

    两位干事对视一眼,眼中有些无奈,这套规定刚刚全面铺开,难免有些疏漏,比如这次,没有事先和对方对接好,同志们保持警惕心也是正常的:“没事,那这样,我们留一个人和你们一起坐公交过去吧,我去开车跟上。”

    见对方如此安排,东北来的同志才有些放心,心里有鬼的,是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去防工委的:“嗯,走走走。”

    半个小时之后,他们已经坐在了防工委总工的办公室里。

    “这一次要你们过来,主要就是为了你们正在搞的气垫船,和原本只是做一点先导性研究,偏向预研和技术储备不同,这一次,气垫船是有了明确的使用场景,所以你们的任务,就陡然加重了,这一点,你们要有心理准备。”防工委总工道。

    两人对视一眼,满脸的惊喜,没想到这次被突然叫到京城来,居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让本来有些忐忑的他们,心情放松之余,还有强烈的喜悦之情。

    正如总工所说,他们搞的气垫船,原本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用武之地的,在这之前,搞这东西更多的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可以,为了跟上国际船舶技术发展的脚步,至于到底拿来做什么,还真没什么出路。

    最乐观的可能,大概就是在内陆某些比较稳定的水域,开通一些试验性质的航线,除了这个,就连在海上开辟航线都不太可能,毕竟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验证。

    而总工嘴里这个“陡然加重的任务”,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不重不重,老总,请上级领导放心,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有准备完成委里下达的任务!”话虽如此,但是心里还是有几分担心,这种任务一般来自哪里他们非常清楚,而这帮同志“既要又要还要”的风格,他们也是早有领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