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12章 进化

第612章 进化

    最最重要的是:相比起没多少钱买爵位,且犯罪也犯不了多大事儿的底层民众,以及舍不得用爵位抵罪的贵族——商人,是很需要爵位‘可用于抵罪’的属性的!

    一方面,是在这遥远的史前时代,商人们的犯罪频率,其实是很高的。

    尤其是在当今汉室,在太祖高皇帝结束秦末战火后,不过五十年后的当今汉室,平均每十个成功的商人,就有至少九个人的第一桶金,是源自打家劫舍。

    倒不是山贼那般,入村庄抢劫、抢掠;

    而是在行商途中,与其他商队结伴而行,经过人烟稀少的地方时,杀人越货,获取第一笔启动资金。

    再用这笔启动资金,一边做着赶紧生意,一边积蓄找机会‘杀人越货’,经年累月之下,才能积攒到被太史公称之为‘富可敌国’‘财累巨万’的庞大财富。

    说白了,这年头、这世道的商人,屁股底下就没一个干净的,手上就没一个是没上过血的。

    真正没害过人、手上没沾过血的,早就成了别人手上沾的血、早就成了荒山野岭中,某个不知名坟堆内的枯骨。

    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整个社会都对商人系统性鄙视、歧视,甚至敌视的原因之一。

    ——在官府、在统治者看来,商人作为流动人口,其动向难以掌控;

    出门就是一年半载,去了哪儿、干了什么,谁都说不清。

    说是商人,真上了路,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把脸一蒙,刀剑一拔,就化身为匪盗!

    货抢完了,人杀完了,取下蒙脸布,洗净剑上血——你猜怎么着?

    人家又变回商人了!

    就像是草原游牧之民,因为其‘游牧’‘不定居’的特性,而使得草原上的统治者,无法有效达成集权统治一样;

    商人,便此成了华夏农耕封建王朝中,那唯一的不可控因素。

    偏偏你不让他游商还不行;

    没了这些脸厚心黑,贪婪无度的商人,天下财货还真就无法流通。

    没办法,华夏统治阶级就只能一边骂、一边鄙视,一边发牢骚,一边又不得不默认这些不稳定因素继续存在。

    这就使得商人群体,但凡是能成为‘商人’的,便都是即有不光彩、不堪回首、经受不住追究的过往,同时又因为这些过往,而养成了畸形的法律观念。

    游走于法律边缘,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了。

    很多时候,遇到很多事,他们脑海中本能出现的解决方式,都不是沟通、谈判,而是杀人。

    对此,官府也都普遍心中有数。

    虽然说不清某个商人,到底在哪些地方,杀过哪些人;

    可但凡是个当官儿的,就都能拍着胸脯打包票:能活着把生意做起来的商人,挨个抓起来砍头或许有冤枉的,但隔一个杀一个,绝对不会有哪怕一桩冤案!

    故而,官员拿捏起这些商人来,也都是得心应手。

    ——都不用拿到什么具体的把柄;

    只需要一句模棱两可的:当年的事儿,你真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谁都不知道?

    举头三尺有神明啊~

    然后,心里有鬼的商人,就要屁颠屁颠上门送礼,甚至大出血来买自己的命了。

    结合此间种种,就使得商人群体,成了犯罪率、犯罪频率极高,且极其需要‘免罪’手段的群体。

    不单是过去犯下的罪行,需要商人拥有抵罪手段来获取心安、可能即将犯下的罪行,需要商人拥有抵罪手段,来获得操作空间;

    未来,可能被官僚拿捏、敲诈,乃至‘借君项上人头一用’的恶意举动,商人也同样需要足够可靠的反制手段,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爵位,无疑是商人们最需要,最渴望得到,同时也是最贴合他们需求的东西了。

    试想一下;

    一个没有爵位,被录名‘商籍’的商人,被拔出几年前在深山老林间杀人越货,会是个什么下场?

    ——贱籍商贾,自然是抄家灭族,财产充公!

    可倘若,是一个十八级大庶长,只差一步就要成为关内侯,且户籍被录于‘农籍’的准贵族,因为旁系远亲做生意,而惹上了些许麻烦……

    是的,没错。

    在户籍迁入‘农籍’,并获得十八级大庶长爵位后,商人,就不再是商人了。

    他不会被人当做‘拥有高级爵位的商人’;

    而是会被当成:拥有高级爵位,身份显赫,却不小心‘误入歧途’,染指商贾贱业的贵族。

    而这样的人,官员别说是拿捏、为难,甚至‘借君项上人头一用’了;

    但凡是个蠢一点、消息闭塞一点,不知道对方商人底色的官员,甚至都可能反过来巴结人家!

    退一万步讲——哪怕拥有了十八级大庶长爵位后,依旧无法摆脱自己在当地的‘商人’身份,也完全没有关系。

    至少这个爵位,足够让商人应付官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对自己发来的任何恶意。

    甚至于,哪怕真的证据确凿,坐实了罪名,那不也还能以爵抵罪嘛?

    小事儿!

    从爵位上扣就是!

    回头我再买几级补上!

    上交警队交罚款,提前把下次的违章罚款也交上了属于是……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犯罪后,该被什么规格、什么级别的部门审判,也是和爵位直接挂钩的。

    比如地方县衙,便只能审判八级公乘及以下爵位的人犯。

    爵位高于八级公乘,地方县衙就没有审判的权利了,只能把人叫送上级的郡衙。

    郡衙的审判权限,也在十六级大上造时封顶,高于这个爵位的罪犯,就要押解入京,到长安廷尉(大理),也就是直接由中央审判了。

    这就使得爵位,在使商人有了更硬的腰杆、更足的底气,以及‘以爵抵罪’的容错率之外,还多了一层保障。

    ——爵位足够高,地方官就审判不了你;

    这就使得某些盯着商人,打着‘吃商人绝户’主意的地方官,只能打消念头。

    好比说,一个没有爵位——连一级公士的爵位都没有,被录名于商籍的商人,地方官随便找个由头,随便搞点似是而非的证据,把人办了也就办了;

    财产充公固然是要充公的,但充公多少、偷偷拿走多少,地方官也都是熟人于心,有着一整套贪墨流程的。

    可一个有爵位,录名于农籍的商人,哪怕爵位只是一级公士,地方官也要稍微注意一点了。

    哪怕真把人办了、把人家产给吃了,也得给个像样点的交代——毕竟诛人满门不是小事儿,流程总得做漂亮一点,免得落人口实。

    再往上,一个录名于农籍,爵位为九级五大夫的商人,地方官就已经完全拿捏不了了。

    ——真要办人家,那也得是郡衙办,轮不到你一个县令去管!

    暗自得郡衙查,罪得郡衙定,抄家也是郡衙去抄,当地县衙顶多也就是积极配合,却几乎插不上手。

    这就让县级部门的地方官,多了那么一层顾忌。

    ——万一,郡衙有人和这个商人关系好,本官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至于十七级驷车庶长,那就更不必赘述了。

    郡衙都管不了,得长安廷尉(大理)去管!

    廷尉最终怎么判案且不说,但凡廷尉插手了,这流程,那就是半点问题都不敢出的了。

    但凡有哪里不对,便动辄是一县,乃至一郡官场大洗牌。

    所以,爵位——尤其是十七级驷车庶长及以上爵位,能够给这个时代的商人提供的安全感,绝对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哪怕是当朝丞相,亦或某位万户侯做靠山、给撑腰,也比不上一个十七级驷车庶长,能为商人带来的安全感高。

    所以,晁错一手输粟捐爵,太宗孝文皇帝从谏如流,汉家的爵位,马上就成了市面上最紧俏的‘货物’。

    ——短短几年时间,汉家就卖出了上千个十八级大庶长的爵位!

    单就是这上千个大庶长,就为汉家的北墙战士,换得了上千万石军粮——而且还是送货上门的那种!

    十八级大庶长尚且如此,更低级的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六级大上造,自然是随着爵位变低、价格变低,而销量拔高。

    到最低一级的,二级上造,自太宗孝文皇帝输粟捐爵至今,短短二十多年时间,汉家便‘卖’出了上百万个!

    考虑到当今汉室,民满共不过五百万户,等于说是平均每五户人家,便有一户省吃俭用、砸锅卖铁,卖了个二级上造的爵位备用。

    当然了,这种文字游戏,太宗皇帝也只是玩儿了一次,就让天下人彻底免疫了。

    因为在输粟捐爵制度退出后不久,商人们都‘买’到了自己心仪的爵位后,太宗皇帝在姗姗来迟的宣布:输粟捐爵买的爵位,仅授予虚爵。

    何谓虚爵?

    好比说,一级公士能有一间屋,二级上造能有一间二进屋——也就是两口屋;

    那么,输粟捐爵买来的二级上造,就享受不了上造爵位所带来的房舍、土地拥有资格上限。

    再比如,四级不更,能免除更役,八级公乘,能乘坐公用车马;

    但输粟捐爵买来的不更、公乘,也同样不享受这些福利。

    甚至于,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所能领取的俸禄,以及职务出缺时的自动候选资格,也同样将通过输粟捐爵获取的爵位排除在外。

    说白了,就是你的爵位,但凡是输粟捐爵买来的,无论你买的爵位有多大——二级上造也好,四级不更也罢,亦或八级公乘、九级公大夫,乃至十七级驷车庶长;

    只要是输粟捐爵买来的,那你享受到的爵位待遇,就依旧对应你原本的、通过军功渠道所获得爵位。

    你原本是公士,那你即便输粟捐爵,捐了个驷车庶长,你也依旧享受公士待遇——也就是没有待遇;

    你原本没爵位,倒是稍好些——只要输粟捐爵买了爵位,也同样能享受到公士待遇。

    虽然享受不到你所买的爵位等级对应的待遇,却也比没有爵位时要好多了。

    再然后,太宗皇帝又宣布:十八级大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由于与宗庙、社稷息息相关(高级贵族、储备高级干部),故而,不再纳入输粟捐爵之列。

    输粟捐爵,以十六级大上造为上限。

    至于原先,花费上万石粮食,换取十八级大庶长、十七级驷车庶长之爵者,自动降为十六级大上造。

    差价不退。

    这么一搞,天下人才如梦方醒:哦~

    这么回事儿啊~

    还以为输粟捐爵,能买到如假包换的爵位呢;

    合着是只能用于抵罪,却根本无法提供社会地位的‘虚爵’啊?

    有了这个认识后,天下人——底层民众也好,商人阶级也罢,输粟捐爵的热情都稍有减退。

    却也只是‘稍有’。

    毕竟底层民众也好,商人群体也罢,买爵位,本就是为了抵罪用的。

    既然这所谓的‘虚爵’,也还是能用来抵罪,那买来,也依旧是有价值的。

    直到后来,太宗皇帝起了个头,动不动‘授天下民爵一级’,先孝景皇帝,以及当今刘荣又相继跟上,输粟捐爵制度,才终于名存实亡。

    ——还买个屁啊?

    皇帝老子隔三差五免费发,还花钱买,是不是傻?

    当然,还是那句话:商人群体,不享受任何政策福利,包括赐爵。

    所以,输粟捐爵制度至今都还存在,且隔三差五也依旧有商人去买。

    只是老牌商人早就买了,子孙后代也都能集成爵位;

    时至今日,还花大价钱输粟捐爵换爵位的,只有那些新冒头的商人。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群体也开始‘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选择两条腿走路了。

    ——太宗皇帝输粟捐爵前,商人们只能官商勾结,找个当官儿的做靠山;

    输粟捐爵后,商人们就不再把希望寄托于官僚,而是买爵位保自己的平安。

    而现如今,商人们已经是一边攥着十五级、十六级的爵位,一边再另外找一个靠山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