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南边是福建。
西南方向则是江西。
在整个长江以南,江西算是绕不开的核心区域了。
秦风走的是黄山路。
也就是要路过黄山,最终到达景德镇。
“这江西比本王想象中的还要富饶。”
秦风的座驾行驶在官道上,通过手中的情报,还是让秦风有些感慨的。
在秦风的印象里,江西本是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地方。
可在大庆。
江西的实力确是一等一的强。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景德镇的瓷器!
大庆的瓷器,在整个世界的贸易比重中,都占据着大头地位。
瓷器的价值也明显很高,在大宗贸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江西在大庆的重要程度,是不低的。
而且因为这里有了瓷器,也自然相对的就更有钱,也就更加注重教育。
在官道两侧,秦风甚至能瞧见一些社学,里面也在传授着新学的知识。
可以说。
江西整体上的就学环境,也是极强的。
朝廷内,就有诸多的江西籍士子,官员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占据着极大的比重。
哪怕秦风已经在平衡南北官员的数量,尽量避免南方官员数量过多。
然而大庆起家在南面,南人在朝廷中自然占据着最大的地位。
不过因为朝廷内有许多凤阳的勋贵,也就导致朝廷内说北方的影响力也不差。
可实际上,凤阳虽说地理位置在长江的北面,可离着京都的距离并不远。
根本算不上正儿八经的北方,只能算中部。
除了淮西跟浙东之外,朝廷官员数量最多的,就是江西人了,在大庆的科举中更是一等一的强。
而且庆皇当年也在江西的潘阳湖苦战过,可以说江西的战争,彻底奠定了庆皇在整个南方的地位。
这里的意义,自此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如今毛鸿也脱手了嘉兴府的事儿,继续跟在秦风的身边。
“江西多山,文教氛围浓厚,非常注重耕读传家,故此这里的士子们,也是内卷最厉害地方。”
秦风听着毛鸿的介绍,也不免点头。
“有滕王阁立在这里,更有王勃写下的千古第一奇文,这里的文教氛围浓郁,也算正常。”
都说当年滕王阁重修完毕,便设宴请四方士人写诗作赋,恰好王勃前往交趾探亲,路过此地混了一顿饭。
顺便写下了滕王阁序,夺了人家内定的第一,抢了别人的风头,装完逼后离去。
不过终究没到成交趾,海上就起了风浪,一代才子陨落大海。
但也正是因为那一篇文章,让洪都的滕王阁屹立千年。
只是毛鸿不免躬身。
“王爷,当年洪都大战,滕王阁如今已然残破不堪,不复当年盛况。”
洪都大战,指的就是大庆初代战神,也是庆皇的亲大侄儿,带兵两万,生生守住了陈汉皇帝的六十万大军。
但也将整个洪都打的破败不堪。
直到等来了庆皇的援军,在潘阳湖中堵死了陈汉那强大无比的水师,塑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其实秦风一直觉得。
三国中的火烧赤壁,可能借鉴了庆皇的潘阳湖大战桥段。
同样的以弱胜强,同样的铁索连环,同样的火攻败敌。
那场潘阳湖的水战,跟赤壁之战真的很像很像。
陈汉水师强大无比,军力最盛,已经形成了席卷天下之势,在潘阳湖内,也动用了铁锁连环的战术。
在陈汉水师多次吃亏的庆皇,便堵死了潘阳湖入长江的口子。
最后通过火攻,以弱胜强,将陈汉皇帝那席卷天下的大势彻底葬送了在这座湖里。
可以说。
那是庆皇当年,最为关键的一战。
也是那一战,让庆皇踩着陈汉皇帝的名声,彻底一战成名,才能统一整个南方,最后收复了中原。
而在那之前。
庆皇只算是个小小的割据势力,而且地理位置不好,左右被夹,甚至有不少人都觉得庆皇成不了大业,选择了背叛离开,带着城池投靠了他人。
那一战中,江西饶州人为庆皇战的最为惨烈,庆皇当初座舰被围,几陷生死,已有倾覆之祸。
是饶州人高阳侯韩成,穿着庆皇的衣服跳入了水中,让陈汉军以为庆皇已死,松懈了进攻,才得到了反扑的机会。
可以说。
那一战,江西此地出力最多,光饶州府,就封了侯爵十二人,公爵一人,伯爵两人,子爵十二人,男爵八人。
秦风也清楚,庆皇对于整个江西都是有感情的。
否则京都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江西的士子。
基于江西人对大庆开朝的功业,整个江西的发展相当的不错,虽于杭州府相比还是差了些。
但相对的比较安稳。
“江西还算不错,可为何朝廷的奏报中总是出现匪患不断的情况?”
实际上的江西。
与朝廷奏报中的江西,基本处于两种环境。
奏报中江西匪患很多,因为多山少地的环境,让许多土匪都能进入深山,结寨自保,躲避缴纳赋税。
这里地少人多,吃的本就不够。
“回王爷,因为此地贩卖私盐者最多。”
秦风顿时理解。
毫无疑问,大庆主要的国税来自盐税,被垄断的盐自然导致价格居高。
这也就导致里面的利润很大。
再加上江西本身就有诸多山中小路,致使贩卖私盐者极度猖獗。
从南朝开始,私盐贩子就有完整的产业链,此事儿打了一批,又会出现新的一批,根本清缴不完。
若是想要断根其实很简单。
降低江西的盐价,让私盐无利可图。
但如此一来,私盐贩子活不下去了,便会借着跟地方百姓相对熟悉的关系,借机生事儿为盗,秩序反而更乱。
就是你不让我赚钱。
我就让你整个官府都不好做。
至于百姓,因为常年用了私盐贩子的低价盐,对私盐贩子有的好感,明显比收他们赋税的官府更多。
总之。
就算朝廷再怎么重视此地,也无法改变这里的地理环境,这里本不适合太多人生活,可偏偏这里的人口几次迁移之后,仍有很多。
甚至就连朝廷。
都不知道那些大山中,究竟藏了多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