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无敌六王爷 > 第1184章 工部尚书

第1184章 工部尚书

    琉璃技术,在辽地已经属于最落后的技术了。

    辽地的玻璃,在透明度,以及硬度上,正在进行新的标准。

    那人学走的。

    在辽地已经属于落后的技术。

    可即便再落后的技术,也足以造福地方了。

    秦风并不在意这些,甚至觉得这对辽地以及大庆,都有好处。

    而唯一的问题是。

    那个举人的琉璃作坊,交税了没?

    “王爷,大庆朝堂重视文人,那琉璃厂在举人的名下,一切产出都不用缴税。”

    红鸾说得很认真。

    秦风眉头轻轻皱起。

    儒生免税,这属于国朝养士给的优待。

    可是总会有人,会不断的钻制度的漏洞。

    中了科举,便不用再给朝堂上税,也不用再服劳役。

    优待极多极多。

    免田税,未来便会不断有田地挂靠在那儒生的名下,以此来避免税款。

    免其他赋税。

    便会有其他的东西,挂靠过来。

    就比如那琉璃厂,挂靠在举人名下,必然是日进斗金的生意,可是却不向朝廷缴纳任何税款。

    秦风甚至能想象得到。

    以大庆目前的官员晋升制度。

    靠着那座琉璃厂,那名举人迟早能打通朝堂上的关系,最终越做越大,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

    这基本上是举人的基本职业素养。

    “从辽地窃走了琉璃技术,本王能忍。”

    “可不给朝廷上税,本王忍不了。”

    “既然用了工匠,那工部就管得了!”

    秦风手底下掌管着工部。

    那么就有无数治理那琉璃厂的办法!

    虽说。

    工部没有收税的权利。

    但却拥有统领天下工匠的权利。

    江西那座琉璃厂,必然用的是工匠来生产的。

    既如此。

    秦风必然能收了这个税。

    当然。

    这事儿秦风也无需自己去做。

    “唤工部尚书吴中来此。”

    只是处理区区一座琉璃厂,收税的事儿。

    自然用不着秦风来做。

    工部虽然重心都在治理黄河上,但还是有能力抽出手办点其他事儿的。

    吴中,是大庆开朝以来,第三位工部尚书。

    第一位工部尚书,被胡庸搞走,胡庸死后又回来了,只不过次年就被庆皇廷杖给打死了。

    具体咋回事儿,工部内说法很多,只不过现在也没人管了。

    第二任工部尚书很有名望,民间号之西塞山瓮,字写的相当不错,是个好官。

    身为工部尚书,曾亲自前往修缮灵渠。

    灵渠此地,涉及大庆南方的漕运,相当关键。

    此渠更是当年始皇帝最初修建,为了南征百越,方便粮食的运送,才修建了此渠。

    也让数十万大军,彻底留在了百越之地,即便皇朝覆灭,百越之地的大军也未曾归来。

    只不过第二任尚书比较倒霉,去巡视晋地时,遭遇了黄河泛滥这档子事儿。

    虽说晋地没啥事儿,但终究因为担忧黄河泛滥的事儿,忧思过度病亡了。

    朝廷上下,对此人褒贬不一。

    有人说是位好官。

    有人说黄河成灾,是在他治理之下才造成的,他当负主责,此番病死晋地,可能是畏罪自杀。

    实际上,秦风觉得不至于。

    上一任工部尚书,出身就是一富农!

    开朝后,因为负责运送皇粮入京,多次没有出现差池,办事儿稳妥,被庆皇给看上了。

    后来也因为办事儿稳,一路开挂一样,从一个民间的富户,直接成为了大庆的三品工部尚书。

    在民间,此人也称得上传奇了。

    若没有黄河成灾这件事儿,上一任工部侍郎名声必然很好。

    至于新提拔上来的工部侍郎吴中。

    多少沾了秦风的缘故。

    黄河下游成灾之后,唯独山东之地无虞。

    朝堂上下商议一遍,最终选用了山东出身的吴中,升任了这个工部尚书。

    也有很大程度。

    都是工部在贴近辽王的提前。

    秦风用起吴中来,也没有多大压力。

    不久之后,四十岁的吴中便来到了京都的辽王府内。

    “臣吴中,拜见辽王殿下。”

    吴中个子很高,骨架很大,可人却很清瘦,手上的茧子挺厚,基本属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那种。

    完美属于庆皇喜欢的那种,不说话多做事儿,踏踏实实老黄牛式臣子。

    秦风也不得不承认。

    这类官员用起来很好用。

    除了有时候在他们认为对的事儿上,表现的过于倔了点之外。

    “赐座。”

    朝廷规矩大。

    但朝堂上是朝堂上。

    王府内是王府内。

    秦风还是喜欢轻松点的。

    “谢辽王殿下。”

    殿内摆放着两排座椅,吴中找了个座位,坐了半个凳子,身体端正的相当笔直。

    除了后背不敢靠在椅背上外。

    这副姿态,当真很有朝廷大官的架势。

    只不过在秦风这里,终究矮了许多。

    因为秦风正好直系上司,他们拟定的工部一切事务,都由秦风裁定。

    也因为秦风处理工部事务。

    让工部管辖下的数十万匠户,都为此受益。

    甚至连带着整个工部官员,地位都为此提升了许多许多。

    “殿下唤臣来,不知为了何事。”

    “小事儿,也是大事儿。”

    秦风喝了一口茶。

    “黄河治理,需用白银两千万两,这钱是本王借给朝廷的,朝廷再拨给了工部。”

    “可光靠朝廷那些税收,猴年马月才能收上来两千万两银子?”

    吴中听得糊涂了。

    “殿下的意思是?”

    “天下作坊工厂,皆要收税!”

    秦风敲着桌子,定下了调子。

    “本王不管这些作坊、工厂,是属于举人的,还是勋贵的,亦或者是朝廷大员家里的。”

    “只要生产售卖了一批货物,朝廷就要收上一笔税。”

    以往朝廷直接免税的好事儿。

    在秦风这,根本就是不行的。

    “就先从,朝廷管辖下所有的玻璃厂开收,这个最富。”

    吴中听得头皮发麻。

    很显然。

    他们工部的官员,那里负责得了收税的事儿。

    可秦风既然发话。

    那么无论如何,都得将事儿给办了。

    “臣领命。”

    即便办不了,那也要想办法的去办。

    天下作坊即将收税的事儿,很快也就传的满皇城都是。

    有人看乐子,有的涉及到利益,不免打探消息。

    打探来,打探去。

    最终打探到先从玻璃厂先下手。

    “辽王殿下,这是要先从自己下手吗?”

    许多官员都懵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