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 第2277章 畏威不怀德,疏离而务实

第2277章 畏威不怀德,疏离而务实

    “诸位刚刚都是从军事的角度来阐述的,不能说错,但都是目前最为需要的。”

    “无论是收缴兵器也好,还是建城筑关隘,都算是武力镇压,刚开始我们都能保持警惕,但能持续多久?三年五年还是十年?

    一旦我们放松,那么他们会不会群起攻之?”

    众人怔了怔,想说什么但还没有出声时,朱童蒙就再次开口了:“问诸位一个问题吧,草原游牧民族对我大明的态度如何?”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场的诸位不是边镇总兵武将就是参与了北伐草原的武将,和游牧诸部都打过很多次交道,草原诸部对大明的态度他们很清楚。

    “自太祖开国开始,我大明一朝与草原诸部的争斗就未停止过,与诸部的关系极为的复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成祖和宣宗时期,蒙古势力退回草原,分裂为东蒙古(鞑靼) 和西蒙古(瓦剌,即卫拉特)。

    成祖北伐的主要目标是东蒙古的鞑靼部(阿鲁台),马哈木趁机吞并部分鞑靼部部分溃败敌人、壮大,成为了大明北方最大的威胁。

    永乐十二年,成祖亲率大军征讨卫拉特,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大败马哈木。此战沉重打击了卫拉特的势力。

    战败后的卫拉特部为了生存暂时向朝廷称臣纳贡,这种朝贡对卫拉特来说是一种政治策略和贸易手段,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布匹、粮食等等。

    朝廷则以此作为羁縻手段,试图维持边境安宁。

    总体来看是这一时期朝廷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拉一派打一派,卫拉特部则是畏威而不怀德,暂时臣服,积蓄力量。”

    “第二阶段,英宗到世宗前,马哈木的孙子也先成为卫拉特首领后,势力达到极盛,统一了蒙古大部,征服了女真、哈密等部,对明朝形成了半包围之势。

    然后也先以各种借口开始南下袭扰北部边境,英宗亲征,在土木堡大败,此战大明国力大损,也先虽然大胜,劫掠无数,但内部矛盾重重,只能放回英宗。

    等也先死后,卫拉特内部开始分裂,势力衰退,与大明的冲突急剧减少。

    这一时期的态度是赤裸裸的敌对和征服欲望,这一点从也先的‘大元天圣大可汗’的称号就能看出来了。”

    “第三阶段,世宗到如今,这一时期,卫拉特分裂成四部,开始西迁,远离了大明的核心统治区。

    西迁后的卫拉特四部则忙于内部整合、与哈萨克人战争以及向青藏高原和西域扩张,与明朝的直接军事接触变得很少。

    这一时期的态度则是疏离而务实。

    但是,去年他们主动联合外喀尔喀、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汗国针对大明,甭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大明的态度。”

    “所以,总得来说卫拉特四部从未真正的臣服过大明,短暂的臣服也都是表面臣服实则利用的态度。”

    “他们不像草原诸部,草原诸部对大明的态度是畏惧、羡慕与依赖、仇恨、麻木。

    畏惧的是明朝军队的‘烧荒’、‘捣巢’等深入草原的军事行动,这会直接摧毁他们的营地和牲畜。

    羡慕中原的富庶,高度依赖来自中原的粮食、布匹、铁器等等,没有这些他们很难生活下去,屡次劫掠也是因为这些。

    仇恨的大明关闭互市、拒绝贸易,就会支持首领南下抢掠;

    麻木的是对于大多数牧民来说,无论是蒙古大汗还是明朝皇帝,都是遥远的统治者。他们首要关心的是牛羊的肥瘦和家人的温饱,而非宏大的政治叙事。

    所以,只要让北部草原诸部能吃饱穿暖,适当的军士遏制,他们基本就不会反抗。”

    “最重要的一点,北部草原与大明就隔着一条长城,如果归附的草原诸部反叛,大军能直接挥师北上,军需补给等等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西域的北疆与大明的嘉峪关各种一千五百里以上的茫茫戈壁滩,夏天极端干旱炎热,冬天风大寒冷,缺水,根本无法大规模行军。

    等到了这边之后,又得绕行,会极大的消耗时间,所以这边一旦反叛,那后果很严重。”

    “所以,对待卫拉特四部和对待草原诸部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朱童蒙的分析,众将连连点头。

    对于卫拉特和草原诸部对于大明的态度,但远没有朱童蒙分析的这么彻底。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草原诸部对大明是高度依赖,不仅可以军士制裁更能经济、物资的制裁,让他们饭都吃不上。

    但卫拉特四部在西域北疆,与中亚、罗刹、印度半岛、欧洲等连通,对大明的依赖性极低,加上地形和距离,一旦出问题,那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在座的近十人除了洪承畴和朱童蒙两人外,其余都是武将出身,让他们从军事角度出发给些建议自然是没问题的,若是从其他角度就差了一些。

    洪承畴也满是赞许的目光,朱童蒙不愧是文武双全,这一方面的认知很不错,于是沉声道:“朱总兵说的不错,草原诸部始终在暴力抢掠与和平贸易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其根源原因是游牧经济的生存需求和部落首领的政治野心,而非简单的民族仇恨或忠诚。

    华夏数千年来王朝更替,对于谁当皇帝百姓不会太在意,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这一点对草原诸部也是如此,只要能吃饱肚子,他们也不愿意打仗。

    你会发现随着远离大明边境的距离,牧民对大明的仇恨在增加,因为他们享受不到大明带给他们的便利,或者在掮客那里花数倍的价钱才能得到边境牧民同样的物品。

    享受不到便利、无法真实感受到大明对他们的包容,所以他们仇恨在增加,只想着掠夺满足自己所需。

    这几年已经归附的东西蒙古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些首领可能不甘,但牧民们却是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节奏,绝对不想再起兵戈的。

    卫拉特四部远离大明境内,牧民对大明丰富的物资没有那么渴望,也感受不到大明的好,所以,在策略的制定上也要与草原诸部有所区别。”

    说到这里后,洪承畴看向朱童蒙:“朱总兵,说说你的想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