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心中执念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心中执念

    关宁铁骑在吴三桂的指挥下打得异常坚决和勇猛,哪怕他们的人数不如索尼和鳌拜所率领的八旗,依旧给八旗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仅仅两轮冲锋过后,鳌拜所率的骑兵就伤亡了数百人,反观关宁铁骑那边虽也有伤亡,但伤亡的人数却比八旗这边少了不少。

    见到这一幕,鳌拜是气得暴跳如雷,八旗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亏?自从老汗起兵后,他们八旗就是纵横天下无敌的存在,一直被八旗按着打的明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了?而且关宁铁骑之前能打的确不假,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以对付。

    鳌拜死死盯着前方,心中恨不得把面前的关宁铁骑和领兵的吴三桂剁成肉泥,正当他拨转马头,正要下令再一次率领骑兵进行冲锋的时候,索尼在不远处焦急冲着他的大喊招呼,这才让他发热的头脑略微清醒了些。

    “吴三桂!改日再给你教训,让你知道爷爷的厉害!”鳌拜抹了一把脸咒骂道,压住心头的怒火。索尼提醒的对,现在可不是恋战的时候,继续和关宁铁骑纠缠下去不是什么好事。

    他虽然不怕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别忘了后面还有明军的追兵呢。一旦明军的大部队赶来,他们就跑不了了。

    想到这,鳌拜调整了战术,趁再一次冲锋的机会直接以人多为优势生生撞开了关宁铁骑的阻拦,然后头也不回就带着部下直接往南跑。见到这一幕,吴三桂也是无奈,毕竟关宁铁骑的兵力不足,虽然给对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却无法把索尼和鳌拜给留下来。

    不过敌人跑了,吴三桂也不会坐视不理,他毫不迟疑就下达了尾随追击的命令。就这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关宁铁骑趁势掩杀追击,为了顺利摆脱关宁铁骑的追击,跑路的索尼和鳌拜只能一路上不断分出部分小股兵力掉头同关宁铁骑作战,可此时八旗骑兵的士气已经跌落,而关宁铁骑却士气如虹,吴三桂的骑兵势如破竹,不断斩杀阻拦的敌人,依旧死死咬着对方不放。

    等仗打到中午的时候,后续赶来的明军终于到了。为了加快速度,追击的明军调用了军中的战马赶路,这才勉强追了上来。

    虽然这些明军不是真正的骑兵,可数量却比关宁铁骑多得多,更何况后续还有主力在后面的,当见到友军赶来后,关宁铁骑顿时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而埋头而逃的八旗那边却一个个如丧考妣,士气大跌。

    追追打打一直到了傍晚时分,索尼和鳌拜总算带着残部赶到了西宁堡,而西宁堡的八旗守军也提前接到了消息,主动出堡接应己方部队。

    这时候,从盘山逃出的八旗部队已损失了三分之一,人数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而索尼和鳌拜两位将军更是一副狼狈不堪的模样,到了西宁堡,两人回头看着自己部队如同丧家之犬的惨状,不由得全落下了眼泪。

    这些可都是跟着他们征战多年的勇士啊!如今却成了这番模样?他们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战多年,何尝吃过这样的败仗?

    但现在不是悲哀的时候,索尼和鳌拜很清楚他们依旧没有脱离险境。西宁堡虽能阻拦明军一时,却根本挡不住明军的全力进攻。和盘山相比,西宁堡无论是守军数量还是防线稳固都差得远呢,就连盘山都守不住,何谈小小的西宁堡?

    在西宁堡稍做休整,索尼和鳌拜就继续领着部队往东边跑。这时候,后续赶到的明军也毫不迟疑地对西宁堡发起了进攻,西宁堡的守军虽顽强抵抗,可人数实在太少,怎么可能挡得住明军?仅仅抵抗了不到一个多时辰,明军就拿下了西宁堡,继续尾随索尼和鳌拜南下追击。

    京师以南三百多里,这里有座县城,这个县城和大明其他县城相比并没有多少特殊,而且看起来很是寻常。除了位置离京师略近些外,没其他太多的特别。

    但这座县城却居住着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这位人物就是大明先蓟辽督师、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傅、光禄大夫、右柱国孙承宗。

    高阳是孙承宗的老家,自当年己已之变后,孙承宗被崇祯皇帝临危受命主持了反击战,指挥明军各部最终把皇太极和八旗军队重新赶回了辽东。可之后正当孙承宗准备重整军队,再一次督师辽东的时候,却因为被崇祯皇帝所忌惮又一次被闲置,无奈第三次告老还乡回到了高阳。

    朱慎锥当监国的时候就想启用孙承宗,可那时候孙承宗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了。等到朱慎锥正式登上皇位,成为大明天子后再一次派人来请孙承宗,孙承宗迫于局势无奈只能以年迈的年龄入京,之后虽因为孙承宗的坚持没有正式回归朝堂,但皇帝却给了他优厚待遇,把他留在了京中主持教习堂,担任了教习堂的总师傅,为太子和皇子授业。

    在京师的这些日子里,孙承宗和朱慎锥见面的次数不少,两人时常也会谈论一下关于朝政和国事问题,孙承宗对朱慎锥的感官很是复杂,一方面他认为朱慎锥以这种手段夺取大位于礼制不符,另一方面孙承宗也承认朱慎锥当皇帝远比崇祯皇帝更好,甚至连当年他的学生天启皇帝也比不上朱慎锥。

    在朱慎锥的手上,大明诸多弊端逐一解决,尤其是平定了内乱又挡住了外敌,通过外贸和其他一系列手段更使得大明财政问题缓解,吏治也逐步好转,国家更有了中兴的气象。

    这样的感官是非常矛盾的,令孙承宗心中很是纠结。不过孙承宗毕竟不是寻常人,他更注重实际和国家的未来,在京师的这些日子里,他不仅为朱慎锥出谋划策,同时也很好完成了教习堂总师傅的职责,耐心教授太子和皇子,深受皇帝和太子、皇子的信任。

    孙承宗甚至自己想过,假如他能年轻二十岁的话,也许会下决心选择跟着这位明主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惜他年纪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经历了五朝的孙承宗在有些事上心理这一关始终过不去,这不得不说是这位老臣的无奈吧。

    三年多前,孙承宗再一次以年迈为由告老还乡。这一次皇帝挽留无果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了孙承宗巨大的殊荣特意派锦衣卫护送他回到了高阳。

    回到高阳后,孙承宗平日基本呆在府中不出门也不轻易见外人。每日里除了指点和培养几个孙辈外,就是在书房内写些东西,或者沏上一壶茶,坐在躺椅上,闭目养神,回忆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往事。

    一晃就是三年过去,现在的孙承宗比当初离京的时候更年迈了许多。他毕竟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须发皆白,精力更不如从前。

    一个多月前,孙承宗突然感觉到身子不适,家人连忙请来大夫诊治。大夫看过后告诉孙承宗的家人,老大人其实没什么病,主要是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再加年龄大了的缘故,换句话来说,孙承宗就和一台用久了的机器一样,一直运行了整整八十四年之久开始出现了问题,无法逆转,而且早些年孙承宗因为督师辽东久在军中身体有些亏空,像他这样的情况已是难免。

    面对大夫的这番诊断结果,孙承宗的家人心中不由得悲哀,他们知道孙承宗恐怕不久于人世了,虽然人终究会死,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逃脱不了生死的循环,但这一日即将到来的时候,作为亲人心中怎能平静呢?

    反观孙承宗本人,对于生死倒是看得很淡,他活的够久了,八十四岁的高龄,这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如此长寿?再者,孙承宗原本就是性子阔达的人,能见到大明逐渐中兴,对于这位老臣来说已足够了。只可惜孙承宗一直牵挂的辽东战事却依旧,辽东的建奴始终没有被平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消息传到京师时,朱慎锥很关切孙承宗的身体状况,特意派太医为孙承宗诊治调理。为了安抚孙承宗,朱慎锥还让人给他带话,告知朝廷已经准备对辽东开战,这一次开战大明准备了许久,此战要一战而定辽东,希望孙承宗能好好将养身子,等辽东凯旋,大军班师时,他希望孙承宗能来京师,和他一起来见证这一幕历史的画面。

    原本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的孙承宗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辽东问题可以说是孙承宗唯一的执念了,他哪怕就是闭上眼睛,辽东问题不解决的话,恐怕也不会瞑目。

    而皇帝的这个消息就和一剂强心针一般,让孙承宗看到了希望,自那天起他的身子突然就莫名其妙变得好了起来,甚至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比病前看起来更健康了许多。每日里,孙承宗近半时间都呆在书房,他的书房中挂着一幅巨大的辽东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更布满了孙承宗标记的符号。

    应孙承宗的要求,皇帝还授意总参议府把前线的情况每日通过快马送至高阳,送到孙承宗的手上。看着这些战况和明军的布局,孙承宗的笑声时不时从书房中传出,这笑声如此洪亮,又如此发自心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